
Rhabdophis subminiatus
紅脖頸槽蛇,隸屬於脊椎動物,爬行綱,有鱗目,游蛇科,頸槽蛇屬,俗名野雞脖、紅脖幼蛇、扁脖子。它們多在白天活動,常見於農耕區的水溝附近,主要以蛙類為食。國內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照片攝於撫仙湖。
這是一種體型中等的蛇類,頭背為草綠色,上唇鱗色稍淺,頭腹面污白色,軀幹及尾部背面為草綠色,因其頸部呈猩紅色而得名,尤其是受到驚嚇時,身體前段會突然膨脹,小段皮膚瞬間擴張,背部鱗片間露出猩紅色,給敵人以警示。
照片中的紅脖頸槽蛇是一條還未成熟的幼蛇,體長約20厘米左右,頭部呈淺藍色,和旁邊的蘭花相得益彰,緊接着是一圈帶有弧度的黑色,鮮亮的小段黃色緊湊地跟在後面,然後便是橙紅色、土黃色……軀體還間雜有黑色斑紋。可以說,其幼體在蛇類中,體色堪稱完美。
很難想象,這麼美的一種蛇,居然對人有致命危險,而國內直到20世紀末才了解它的可怕。
其實,在眾多種類的蛇中,毒蛇數量較少。按照毒牙的分類,毒蛇主要為擁有管牙類、前溝牙類的蝰蛇科和眼鏡蛇科。而紅脖頸槽蛇顯然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毒蛇,它的牙位於口腔後部,無溝,為後毒牙。由於這種蛇性情相對溫和,而且注毒困難,鮮少有傷人事件,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術界都把它視為無毒蛇,比如1974年出版的《中國的毒蛇及蛇傷防治》一書,就將其明確定為無毒蛇。

但事實是,如果紅脖頸槽蛇發了狠地咬人,後果很可怕。
就在廣西記錄了一起紅脖頸槽蛇傷人致死事件。一位中年男性,在耕田時發現一條紅脖頸槽蛇,因誤判為無毒,故捉蛇玩耍不慎被咬傷,又耽誤了治療時間,後在醫院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1998年12月出版的 《中國毒蛇學》(第2版)亦未把紅脖頸槽蛇列入毒蛇分類,但觀察近幾年的醫學報告,紅脖頸槽蛇致人中毒事件多次發生,究其原因多為民眾以為其無毒而主動招惹釀成悲劇。
溫馨提示,請勿主動招惹野生蛇類,一旦發生意外,請及時就醫。

商睿,法學碩士,中國海關三級稽查專家,一級關務督查,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工作之餘喜歡攝影,尤愛生態攝影與水下攝影。曾在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大賽、影像視覺全球攝影師大賽、中國國家地理自然影像等諸多國內外攝影比賽中獲獎。
策劃統籌:趙娟 連惠玲
文字整理:連惠玲
海報設計:鄭弼尹
物種鑒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史靜聳博士
打開生物多樣性寶庫,讓雲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雲南!
我們也熱切期待您的參與,如果您在雲南拍攝到了精彩的物種照片,歡迎投稿,一旦錄用,稿費從優。
投稿方式:
發送照片至郵箱[email protected],並留下作者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