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和帶娃,對女性來說,真的是兩難啊!
我有個朋友,因為上班沒時間帶娃,讓婆婆幫忙帶,結果,沒幾個月,她辭職了,說婆婆帶娃她不放心(透過家裡的監控看過),根本沒辦法上班。

確實,老人帶娃和年輕人,是會有差距。接下來從我的角度來聊聊,老人帶娃和年輕人帶娃的區別,以及如何平衡好,兩代人的養育差距。
老人帶娃和年輕人帶娃有三個區別
區別一:觀念不同
70、80、90後的父母們,其實不太懂家庭教育,在養育孩子時,更多是根據自己成長的經驗來的。
也就是說,小時候怎麼被爸媽帶大的,自己就怎麼帶孩子。不管對錯,也沒什麼參考依據。
但年輕人會更關注,科學、前沿的育兒理念。202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實施,標誌着,家庭教育有法可依。
所以,兩代人帶娃上,觀念是有很明顯區別的。

就拿孩子吃飯這件事兒來說,老人覺得,孩子說吃飽了,不一定真的飽了,還可以再塞一些。
或者,平時會有讓孩子邊看電視(手機),邊吃飯的習慣。覺得只要能吃飯,這些都是小事兒。
而年輕人則認為,吃飯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覺得飽了,就不需要再多加一口兩口了,至於飲食習慣,更是要從小建立,不能邊玩邊吃,更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
區別二:關注點不同
老人更關注的是,孩子吃飽了嗎?穿暖了嗎?其他的,關注得比較少。而年輕人,則更關心,孩子的早期教育。比如,讀了多少繪本?認識多少字?興趣班學得怎麼樣?
學齡前階段,是比較容易出現養育矛盾的。老人覺得孩子太累,年輕人不想娃輸在起跑線。

尤其是升入小學,卷得一塌糊塗,老人基本上就要退役了。如果跟着輔導作業,可能也只是看着,有些拼音、單詞,已然看不懂,更不會讀了。這時候,可能彼此的衝突,就達到了頂峰:
“我當初說上幼小銜接,你非攔着不讓上,現在好了,什麼也不會,根本跟不上!”
“你非說幼兒園就是玩,什麼也不讓學,現在上小學了,知道有多焦慮了吧?”
“……”
我們小區有位媽媽,因為婆婆幫忙帶娃,並堅持不讓娃學什麼知識,導致進入小學後,娃的成績一度墊底,還總被找家長。倆人起了衝突,最後差點鬧到民政局。
最後,婆婆紅着眼離開,撂下一句話:“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幫你們帶孩子了!一群白眼狼!”
區別三:經歷不同
我們的父母那一代,基本上都沒上過大學(比較少的一部分,可以上到高中畢業,大學畢業的鳳毛麟角),在養育孩子時,並沒有考慮太多,只是覺得,能健康、平安地長大,就很好了。

但放在年輕父母身上,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們知道,現在社會的競爭有多殘酷,孩子們所處的時代,發展得有多日新月異。所以,好好學習,非常重要。
在這點上,我發現,我和我婆婆想法也是不一樣的。
婆婆的觀點是,孩子的學習要狠狠的抓,畢竟,你們以後要指望孩子了!
我的觀點是,我要努力,讓我的生活更好,孩子也要帶,但只要正常發展就好。
你看,我和我婆婆的觀點,也是不一樣的,因為經歷不同。
我婆婆是高中畢業,那個年代也算高知青年了,工作是體制內,現在也有退休金。她覺得,學習對孩子很重要,狠抓,猛抓,以後才能有出息。
而我覺得,孩子的學習和我自己的學習或者生活相比,我更重要。我做得好了,孩子也會跟着學。
二寶有次和我一起去超市,買了小零食後,跟我說,媽媽,你怎麼沒買啊?我說,其實也沒啥想吃的。二寶說,人要先學會愛自己啊!
那一刻,我想,二寶就是我一瞬間的小影子,雖然是短暫的瞬間,但他記得,並提醒了我。
隔代養育,做好平衡
既然選擇了隔代養育,就沒必要,再因此而煩惱。更多應該思考的是,到底如何平衡好,隔代養育中的一些小矛盾。
首先,對齊顆粒度。
養娃就像面對一份工作,老人和年輕人,則像兩個交接班的員工一樣。所以,對齊顆粒度很有必要。

比如,孩子多大需要自己嘗試吃飯,幾點睡覺,每天出去玩多久,都可以商量一下,並有一個大致的範圍。
這樣,不管是誰帶娃,都遵循一定的規則,也就不容易出現問題了。
其次,做好分工。
記得看過一個採訪,一位姥姥坦言,我幫女兒帶娃,就只是管吃喝,教育孩子的事情,還得他們年輕人自己來。

確實,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最好是父母親自來。老人則負責照顧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其他的,還得爸媽親力親為。
最後,經常溝通。
每周或者每個月,或者是特定的時間,聊一聊孩子的變化,以及之後做的規劃,讓彼此都清晰,大概得培養方向,以及當下出現的問題,又該如何進行調整。
當代家庭中,隔代養育出現矛盾的,很多都是因為不溝通導致的。
不管老人是否願意,或者年輕人是否想要傳遞自己的看法,溝通都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一個誤會可能會帶來另一個誤會,緊接着,誤會就會越來越大,很難解開了。
枕邊育兒寄語:
如果選擇了讓老人帶娃,年輕人就要放寬心,學會“抓大放小”。無傷大雅的事情,就不計較了。畢竟,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人,都是一家人,也都希望孩子更好。實在沒辦法調節的,就要考慮,爸爸還是媽媽,需要全職帶娃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