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隨着英美、中美相繼在關稅磋商中取得進展,作為較早與美國開啟談判的國家之一,日本現在非常着急,唯恐佔據談判先機的希望變得渺茫。為了減少美日貿易赤字,日本想起了一個舊策:把日本車企在美國生產的汽車,再進口回日本。
據日本《每日新聞》14日報道,圍繞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日本政府內部正在討論這一方案的可行性。報道稱,日本汽車產業極為倚重美國市場,但美方在過去兩輪談判中,始終拒絕為日本提供豁免,執意保留對所有進口汽車加征關稅25%。日方希望以此換取美方立場的軟化。
一位日本談判人士說,“日本每年向美國出口137萬輛汽車,因此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以這種方式呼籲降低關稅。”
《每日新聞》提到,在20世紀90年代的日美貿易摩擦時期,為應對美國的貿易限制以及平衡兩國貿易逆差,日本就曾經採取過這種“逆輸入”策略。
當時,美國對日本汽車出口實施嚴格限制,並要求日本擴大美國汽車進口,以減少貿易逆差。為緩解壓力,日本車企開始在美國本土建廠生產汽車,同時將部分在美國生產的右舵車型,通過簡化進口流程返銷回日本。
部分車型甚至成為當時的熱銷款。比如,本田在美國俄亥俄州工廠生產的雅閣轎跑,就因其右舵設計和符合日本市場需求的配置,在日本銷量火爆。
實際上,直至今日,不少日本車企仍在採用“逆輸入”策略。只是從2010年以後,本田、鈴木等部分日企,轉而從印度、泰國等新興市場反向進口汽車,以利用當地低成本優勢。
得益於在新興市場建立了高質量零部件的供應鏈,2024年,日本汽車反向進口量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8%,達到約9.36萬輛,約佔日本新車總銷量的2%。這些反向進口的汽車主要來自印泰,而美國生產的車型反向進口量則大幅下降,主要集中在高端車型和suv等特定細分市場。
《每日新聞》稱,正是因為過去在“逆輸入”策略上嘗到了甜頭,這個歷史策略才又被重新擺上桌面。但今時不同往日,有日本政府相關人士指出,“(目前)日本國內對美國汽車的需求有限,三大車企(豐田、本田、日產)的銷售力度也不夠。”
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也表示,過去從美國反向進口日企汽車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日元升值,從美國進口日本車可以降低以日元標價的價格;二是當時日美之間的勞動力成本差距並不大”,但如今情況完全相反,照搬舊策只會導致“日本消費者被迫購買不必要的高價美產日本汽車”。
此外,反向進口也可能對日本本土汽車工業產生負面影響。東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的汽車分析師、高級研究員深尾三四郎曾直言,“隨着印度和泰國製造業水平的提高,除了保護就業之外,在日本生產汽車的意義就不大了。”
日媒還認為,即便日方主動提出採取這一舊策,美方可能做出多大讓步仍難以評估。在與英國達成的初步協議中,美國僅同意將英國每年出口至美國的前10萬輛汽車關稅降至10%,超出部分仍按25%徵收。而這一條款是否適用於日本,目前也尚不明確。
5月1日,貝森特與赤澤亮正在美國舉行美日談判。共同社
日媒報道指出,一直爭取美國全面取消對日關稅的日本,目前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日方不僅要重新與美方協商所謂“對等關稅”,還要單獨處理汽車及相關產品25%的附加關稅,這些因素可能會使曠日持久的談判變得不可避免。
日本共同社6日獨家報道稱,在日美談判期間,美方拒絕取消針對日本加征的24%“對等關稅”,也拒絕取消暫停期徵收的10%所謂“基準稅率”。同時,美方無意與日本商討對汽車、鋼鐵等加征的關稅,僅限就下調“對等關稅”相關內容進行談判。
共同社稱,美國對日本不予特殊照顧的態度十分明確,預計5月中旬起的集中談判將困難重重。
汽車製造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產業,美國對進口汽車徵收關稅不僅會對日本的汽車業造成影響,還可能會給其經濟帶來衝擊。
2024年,日本對美國出口汽車約137萬輛,佔到其總出口量的三成以上。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24年美國乘用車進口額按國別劃分,日本是除墨西哥外美國的第二大汽車進口來源國。
據野村綜合研究所測算,美國的關稅政策將導致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59%。5月1日,日本央行宣布,將2025年度gdp增長率預期從今年1月預估的1.1%下調0.6個百分點至0.5%。
美媒彭博社14日報道稱,日本豐田在美國關稅風波中可能淪為“全球汽車行業最大的輸家”,“彭博情報”數據分析稱,其整個財年的損失可能高達107億美元。僅在過去兩個月內,豐田已經出現了12億美元的利潤下滑。
日產和本田也預計分別將遭受約30億美元的損失。日產還暫停了今年的利潤預測,並表示第一季度可能轉為運營虧損。
《紐約時報》13日稱,儘管外交努力失敗所帶來的痛苦正變得越來越明顯,但作為美國在亞洲的最大盟友,日本仍渴望推進與華盛頓的貿易談判。
“不同的國家處於不同的位置和情況,他們的談判時間表和協議內容自然會有所不同,”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在5月13日面對記者時堅稱:“美國認為我們極其重要。我的理解是,目前這一點沒有改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