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博物院推出“安徽文明史陳列——夏商周時期的安徽”展覽,其中有兩件戰國時期的楚國青銅器——楚王匜鼎與楚王熊悍鼎,格外引人注目。
這兩件被譽為“父子鼎”的珍貴文物,均出土於安徽淮南李三孤堆墓群,分別承載着楚考烈王熊元與楚幽王熊悍的歷史印記。1933年李三孤堆墓被盜挖後,楚王匜鼎留在了安徽,而楚王熊悍鼎則輾轉流落至天津。這次展覽,是它們在分離92年後的首次“團聚”。
總台記者 王利: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安徽博物院很熱鬧。來自天津博物館的珍寶楚王熊悍鼎回到了安徽老家,和楚王匜鼎“團聚”,這兩件青銅器可不簡單。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程露:楚王熊悍鼎是1933年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它出土之後就流落到了天津。這兩件鼎是楚王祭祀所使用的禮器。禮器的使用其實是有傳承性的,在考烈王去世後,這批禮器並沒有隨葬在考烈王的墓中,而是在10年之後,他的兒子去世之後,兩件楚王鼎共同隨葬在楚幽王的墓中,就是李三孤堆楚王墓中看到兩代楚王的器物。
總台記者 王利:這一次展出展示的文物總數超過900件,除了“父子鼎”外,像鑄客大鼎、鄂君啟金節等一大批文物也集中營業。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程露:5月1日開展,5月1日到5月5日5天的人流量達到了91000人次,在5月2日當天,人流量達到了2.55萬人次,已經達到我們開館69年最高的人數。
在這裡逛一圈,就像坐上了時光機,能沉浸式感受安徽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每一件文物都在訴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