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時,戰火燒到新德里:巴軍直逼首都,G7“和平聖母”登場

5月10日凌晨,印度試圖再次對巴基斯坦展開“有限度報復”行動,結果卻在不到24小時內演變為巴方空襲兵鋒直指新德里近郊的一場反向“斬首演練”。

據多家巴基斯坦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0日早間,巴軍戰機群越境進入印度領空,在未遭遇有效攔截的情況下對數處印軍前沿陣地及軍事機場實施打擊。與此同時,巴方無人機編隊已進入新德里上空,對多個目標展開偵察與干擾行動。雖然印方尚未確認德里核心區域遭襲,但已着手在首都周邊布設防空火力,並宣布進入戰備二級狀態。

此次巴方行動的速度與強度,遠超外界預期。以往印巴交火多限於克什米爾一線,但本輪衝突顯然已突破戰術打擊範疇,直逼戰略震懾層級。從“陣地戰”躍升至“中心戰”,巴基斯坦不僅在空中反擊中取得主導權,更在心理戰上重擊印度高層的底線。

2025年5月10日,查謨雷哈里地區,巴基斯坦對印度發動軍事打擊後,現場可見多輛受損車輛。

從沉默到干預,g7“選擇性和平”邏輯再顯

正當印軍面臨首都空域壓力之際,g7國家罕見地集體發聲,呼籲“雙方克制”,並要求巴基斯坦停止“可能導致地區不穩定的軍事升級”。

這份措辭謹慎卻立場明顯的聲明,避重就輕地迴避了印軍此前對巴境內目標發動突襲的事實背景。g7未對印度率先採取攻擊行為提出任何異議,卻在巴軍進行回擊、態勢向心臟地帶延伸時選擇出面調停。此舉無異於將“克制”的帽子,專門扣在被動應戰的一方頭上。

而在不到48小時前,當印度導彈擊中拉合爾附近目標、印媒高調宣稱“技術壓制巴基斯坦”時,g7國家選擇集體沉默。如今巴方反手而擊、令印軍節節敗退,g7卻急忙“勸和”,其角色轉變之快,令人不得不對所謂“國際調停”的公平性提出疑問。

軍事行動節奏驟變,印方外交話語急轉彎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當天未回應新德里上空是否出現敵方無人機,但表示“正在與重要國際夥伴保持溝通”,“印方不尋求衝突擴大”,並“歡迎任何致力於地區和平穩定的聲音”。

這一表態,相較於日前“印軍有權先發制人”、“巴方必須為恐襲付出代價”的強硬立場,可謂大幅轉調。面對巴基斯坦迅速升級的反擊能力與國內安全形勢的突變,莫迪政府已不得不轉向多邊場域尋求輿論支撐。

與此同時,印度國內社交平台上對於政府應對失當的批評聲浪激增。在tagore square等核心城區的商圈區域,多地出現民眾提前撤離的跡象。印媒報道稱,政府已通過“國家災難響應機制”預備了多個緊急撤離通道,用於首都核心行政單位的疏散演練。

巴軍態勢升維,戰爭邊界再被改寫

巴基斯坦國防部隨後證實,本輪打擊系“對印度持續軍事挑釁的對稱回應”,強調行動目標為“確保國家防禦縱深不受威脅”。此外,巴空軍宣布已完成戰備轉入階段,特種空襲編隊正在“根據態勢評估持續執行遠程壓制任務”。

分析人士指出,本次印巴衝突中的“壓制點位”選擇,表明巴軍意圖不僅是戰術反擊,更是戰略警示。若無外力強行干預,衝突態勢極可能呈現出持續向心臟地帶蔓延的趨勢,打破過去“可控小規模交火”的既定慣例。

截至發稿,印度內政部已下令所有一級城市進入高警戒狀態,民航總局則宣布臨時關閉德里機場兩小時以進行空域清理,國內多家航司航班出現延誤或取消。

“誰出手,誰該收場”:和平呼聲背後的權力邏輯

g7選擇此時“勸架”,並非出於地區和平的良知,而是對當前戰爭邏輯失控風險的切身焦慮。在過往的印巴衝突中,“制空權”常由印度佔優,而此次巴軍在信息戰、無人系統與戰術打擊協同層面全面超預期,對西方陣營對印度戰略依賴構成直接衝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安全事務顧問稱:“我們擔心的不是衝突,而是印度突然表現得太弱了。”對g7而言,巴基斯坦如果用“無人化戰爭”重塑南亞平衡,那些投資於“印度崛起”敘事的政治資本,將瞬間貶值。

對印巴雙方而言,戰爭的代價不容小覷;但對那些只在乎哪邊更能“對付中國”的大國來說,真正關心的從不是克什米爾的硝煙,而是控制劇本的權力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