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

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20 年左右的動蕩歲月。那時候的中原大地殘破不堪,由於西晉八王之亂,導致胡人南下、戰亂頻仍,他們大肆屠戮漢人,致使北方漢族人口從約2000萬銳減至400萬以下,中原地區出現"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的慘象。

洛陽長安等核心城市淪為廢墟,史載關中漢族僅存三分之一,十室九空成為常態。甚至,很多胡人將漢人直接當成食物,羯族政權將漢人女性稱為"兩腳羊",細分"不羨羊"(少女)、"和骨爛"(兒童)等類別,鮮卑慕容部更是一次就烹殺數萬少女致易水斷流。

這樣的亂世在冥冥之中就註定了冉閔刀頭舔血的一生,他本為漢族冉氏家族之後,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其祖父冉隆曾任漢朝黎陽騎都督。然而,命運的齒輪無情轉動,冉氏家族慘遭後趙羯族人的攻擊而落敗。

年幼的冉閔不幸被後趙皇帝石勒俘獲,那時候作為俘虜,基本上就被判了死刑,要麼被強制要求每天加班干到死,要麼可能成為食物。可是冉閔卻不一樣,他天生高大魁梧、體格健碩,石勒一眼就看中了這個鶴立雞群的人,便將他交予侄子石虎收養,冉閔從此改姓石,名閔,在羯族營帳中開啟了別樣的人生軌跡。

在石虎的養育下,冉閔接受了羯族的軍事訓練與文化熏陶。他天賦異稟,勇力驚人,騎射技藝更是精湛嫻熟。在羯族軍隊的環境中,冉閔迅速嶄露頭角,憑藉著自身的英勇與智謀,逐漸贏得了石虎的喜愛與重視,成為羯族軍隊中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公元 338 年,後趙與前燕在昌黎爆發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這場戰役中,後趙軍隊遭遇重創,各路兵馬紛紛潰逃。然而,冉閔所率之軍卻宛如一股清流,紀律嚴明,在敗退過程中井然有序,成功抵擋住了前燕軍隊的猛烈追擊,使後趙軍隊免遭更大的損失。經此一役,冉閔一戰成名,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石虎心中的地位也愈發舉足輕重。

此後,冉閔頻繁參與後趙對外的征伐戰爭,屢立赫赫戰功。無論是與東晉的邊境衝突,還是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爭雄,冉閔都能憑藉出色的戰術和無畏的勇氣,帶領軍隊取得勝利,逐漸成為後趙軍隊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將領之一,在當時的軍事舞台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公元 349 年,後趙皇帝石虎溘然長逝,後趙宮廷瞬間陷入了權力爭奪的血腥漩渦。石虎的兒子們為了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展開了殘酷至極的爭鬥。先是太子石世即位,然而僅僅 33 天,便被兄長石遵發動政變推翻。

石遵為了拉攏冉閔為其所用,曾許下讓冉閔成為太子的誘人諾言。但當他登上皇位後,卻背信棄義,改立石衍為太子。這一失信之舉,深深刺痛了冉閔,也為兩人日後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冉閔憑藉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在軍中樹立的崇高威望,逐漸掌握了後趙的實際軍事大權。他在朝中廣布親信,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這一行為引起了石遵的深深忌憚。石遵與親信密謀,企圖除掉冉閔以絕後患。

然而,消息不慎泄露,冉閔先發制人。同年十一月,冉閔聯合右衛將軍王鸞等人,率領數千甲士如猛虎般沖入皇宮,一舉殺死石遵,隨後改立石鑒為帝。

石鑒即位後,同樣對冉閔的權勢深感恐懼,暗中策划著謀害冉閔的陰謀。他先是派遣石苞、李松、張才等人趁夜襲擊冉閔和李農的府邸,行動卻以失敗告終。接着,又指使樂平王石苞、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等人在夜裡再次攻打冉閔和李農,結果依舊功虧一簣,反而引發了都城的混亂與恐慌。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權力鬥爭中,冉閔憑藉著過人的智慧與果敢,一次次巧妙化解危機,不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後趙的實際控制權逐漸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

隨着冉閔與羯族皇室矛盾的不斷激化,加之當時胡漢之間積累已久的尖銳矛盾,公元 350 年,冉閔做出了一個震驚天下的重大決定——頒布“殺胡令”!其最初內容為“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隨後又補充道:“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

漢人因長期受胡人壓迫,普遍選擇湧入城內支持冉閔政權,而胡人卻“逃亡者不可勝數”,城門口被逃離的胡人堵塞。胡人群體的大規模逃離使冉閔認定其“皆不可信”。於是,授權軍民無差別屠殺胡人。並規定,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晉爵!

很多漢人因為受胡人欺壓已久,心中早已被仇恨填滿,漢民族的血性在這一政策頒布下被徹底激發。所有漢人,包括文弱書生和婦女,都拿起刀去屠殺胡人,上到耄耋的老人,下到剛出生的嬰兒,一個胡人都不放過,僅三天內便誅殺了二十萬胡人,最終導致羯族近乎滅絕。

冉閔也因此被認為是拯救漢族於生死邊緣的英雄。然而,也有人認為冉閔的“殺胡令”,僅僅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統治地位,和民族大義無關。同時,殺胡令進一步加劇了民族之間的仇恨與對立情緒,使民族關係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也讓大量的無辜人死於非命,冉閔是不折不扣的殺人惡魔。

至於頒布“殺胡令”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想只有冉閔自己心裡清楚。但是,不管如何,殺胡令這一舉措在短期內極大地改變了中原地區的民族力量對比,胡人在中原的囂張氣焰被強力打壓,從此,再也沒有胡人敢蔑視漢人、小瞧漢人,漢族百姓的生存狀況也得到了改善。

在頒布“殺胡令”後,冉閔與羯族的矛盾徹底激化,再無緩和餘地。公元 350 年,冉閔果斷廢掉石鑒,自立為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冉閔終於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政權,實現了從羯族養子到漢族皇帝的驚人轉變。

然而,冉魏政權自誕生之日起,便陷入了四面楚歌的艱難境地。由於“殺胡令”的深遠影響,冉閔不僅遭到了羯族等胡人的刻骨仇恨,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如前燕、前秦等,也將冉魏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面對如此絕境,冉閔並未選擇退縮。他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親自披掛上陣,率軍與各方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在與後趙殘餘勢力的戰鬥中,冉閔多次取得輝煌勝利,殲滅了大量敵軍,為鞏固冉魏政權的統治根基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了尋求外援,冉閔向東晉朝廷發出求救信,希望東晉能出兵相助,共同對抗胡人。但東晉朝廷卻以冉閔稱帝為由,冷漠地拒絕了他的請求。冉閔孤立無援,只能獨自承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在困境中苦苦支撐着冉魏政權。

公元 352 年,前燕慕容儁派遣名將慕容恪率領大軍氣勢洶洶地進攻冉魏。慕容恪深知冉閔的勇猛,不敢有絲毫輕敵之心。為了對付冉閔,他精心策劃,採用了“連環馬”戰術,將五千騎兵用鐵鏈緊密相連,組成堅不可摧的密集方陣,向冉閔的軍隊發起猛烈進攻。

冉閔親自率領軍隊奮勇迎戰,他騎着心愛的寶馬“朱龍”,手持雙刃矛,如戰神下凡般沖入敵陣。冉閔左衝右突,無人能擋,單槍匹馬便斬殺了數百名燕軍。然而,燕軍人數眾多,“連環馬”方陣又極為緊密,冉閔的軍隊逐漸陷入困境。激戰中,冉閔的戰馬“朱龍”因過度疲勞而轟然倒地,冉閔不幸被燕軍俘虜。

那一天,月光陰利如劍,那一天,北風腥臭如血!冉閔被押解到薊城(今北京),前燕皇帝慕容儁見到冉閔後,對他進行了羞辱,問道:“你不過是一個奴僕下人,怎敢妄自稱帝?”冉閔將腰桿挺的筆直,怒目而視,大聲說道:“如今天下紛爭動蕩,你們這些外族蠻夷如同禽獸一般都能稱帝,而我作為中原正統的英雄豪傑,為何不能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