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館有看頭| 古代聖旨如何防偽?五色絲線一體織成

在沒有現代化設備的古代,人們如何做好重要文書的防偽工作?近日,在南京博物院開年特展《錦繡江南——中國傳統織綉工藝的巔峰創造》中,一件南京博物院院藏明朝隆慶“織錦誥命卷”就展出了古代中國精湛的織綉工藝和古人防偽的巧思。

明穆宗朱載垕於公元1567年即位,年號隆慶。這份“織錦誥命卷”寫於隆慶元年。“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聞岩穴好修之士有畜德,百年之前而發祥奕世之後者,蓋源遠流長,理固然矣。茲惟輔弼之臣,其偉績令名……”這份聖旨的楷書字體端方,其卷底飾有仙鶴祥雲等紋樣。

記者注意到,文中有“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訥”的字樣,聖旨或與褒揚封賞嚴訥有關。史料記載,嚴訥是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當時三吳地區倭寇橫行,又遇災荒,百姓流離失所,官府征斂益急。嚴訥上書陳情,極言百姓困苦,得以免徵。入參機務後,嚴訥任人唯賢,破格超擢人才,吏治一新。

影視劇中,聖旨都是明黃的。但專家介紹,古代誥命聖旨並非普通單色絲綢,而是五色提花織錦緞。早期的這種聖旨由不同色織物拼接而成。明清時,已經以五色絲線一體織成,故難以偽造,可見古代高級織物為當時的“高科技製品”,可達到技術防偽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聖旨”只是一般通稱,在具體應用和形成文字時,它則分成“制”“詔”“敕”“誥命”“敕命”等種類,應用時有着嚴格的區別。“制”主要用於國家大政,如關於科舉的殿試、封官授爵等事項的皇帝旨意,書面形式都以“制”頒發。“詔”又稱詔書,皇帝臨終時所頒詔書,則稱“遺詔”或“哀詔”。“誥命”“敕命”是宋以後出現的,是文武官員受封時,由朝廷根據皇帝的旨意授予的文件。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揚子晚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