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韓信、韓王信均對劉邦建漢立下厥功,一個曾受“胯下之辱”,一個是韓國王室後裔,兩人都受封為異姓諸侯王。相對於淮陰侯韓信,韓王信的事迹並不顯著,但是韓王信能佔據漢初八大異姓諸侯王中一席,其中肯定有足夠相稱的功勞。
然而,從《韓王信列傳》很難發現韓王信過人之處,既不像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不像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糧”,更沒有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韜略。
那麼,韓王信何以受封為王呢?
在《韓王信列傳》中,司馬遷有如此記錄:“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劉邦從漢中重返關中平定了三秦大地,於是許諾韓信將來封他為韓王。但是,起初先封韓王信為太尉,帶兵攻佔韓國地域。
劉邦在漢元年(即前206年)八月“還定三秦”,許諾韓王信將來一定要封王。“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在《高祖本紀》中,劉邦在漢二年(即前205年)封韓王信為王,相對其他七個諸侯王又是最早受封的一位。
韓王信何德何能讓劉邦如此器重?試從《高祖本紀》、《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韓王信列傳》中尋找緣由。
勸劉邦爭天下
前206年正月,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四月,諸侯在項王麾下收兵,各自赴封地走馬上任。在《高祖本紀》中,此明確劉邦從關中啟程前往漢中時間。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慕從者數萬人”——漢王劉邦開拔,項羽只調撥了三萬人馬,仰慕而主動追隨者也有數萬人。“從杜南(西安西南)入蝕中(子午谷),去輒燒絕棧道”——漢軍取道杜南進入蝕中,過去之後就燒毀了山間險絕處架設的木製通道。
劉邦“燒絕棧道”有其目的:“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防止諸侯尾隨其後偷襲,也為向項羽明確無意重返關中。
“至南鄭(陝西漢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四東歸”——當漢軍到達南鄭時,將領及士兵大多在半路上逃走了,士兵唱着歌曲思念東歸回鄉。
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勸說劉邦道:“項羽封有功的部將,卻偏偏讓您到南鄭去,這分明是流放您呢。部隊中軍官、士兵都是殽山以東的人,他們日夜踮着腳跟向東望去,盼望着返回家鄉。若趁着心氣極高時利用他們,可以建大功。如果將來天下都平定了,人們安居樂業,就再也用不上他們了。不如立即決策,率兵東進,與諸侯爭權奪天下。”
此處勸說劉邦重返關中的韓信,究竟是大將軍韓信,還是韓王信呢?“燒絕棧道”究竟是韓信之計,還是張良之謀,也值得分析。
韓王信勸東歸
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向東,可以爭天下。”——《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
從《韓王信列傳》記錄來看,勸劉邦重返關中爭天下者正是韓王信,也正是因此劉邦才許諾將來封其為韓王。由此判斷,韓王信為勸說劉邦爭奪天下第一人。
那麼,劉邦為何沒有直接封韓王信為王呢?再從《韓王信列傳》中尋找有關線索。
“項籍之封諸王皆就國,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譴就國,更以為列侯”——項羽所分封諸侯王均赴封地就任,韓王成因未能追隨入關破秦,所以寸功未建不再赴任之列,後來又從王貶為侯。這意味着此時韓王成尚在,且劉邦不能明目張胆地與項羽對着干。所以,劉邦暫時先封韓王信為韓太尉,負責平定韓國地域。
“及聞漢遣韓信略韓地,乃令故項籍游吳時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項羽聽說劉邦派韓王信攻佔韓地,於是下令過去遊歷吳地時結交的吳縣令鄭昌為韓王,以對抗韓王信。此時,韓王成被項羽殺害了。
“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餘城。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河南登封東南)”——前205年,韓王信攻佔了韓國十多座城池。為配合劉邦東征,韓王信於陽城攻打項羽任命的韓王鄭昌。此時,“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高祖本紀》),唯獨韓王鄭昌拒不投降,最終韓王鄭昌被戰敗。
“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鄭昌戰敗投降,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此後韓王信一直帶兵追隨劉邦。所以,韓王信對於劉邦爭奪天下功不可沒。
韓信獻計劉邦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章邯迎擊漢陳倉(陝西寶雞),雍兵敗,還走,止戰好歧,又復敗,走廢丘(陝西乾縣東)。漢王遂定雍地(陝西興平南)。——《史記·高祖本紀》
從《高祖本紀》來看,劉邦重返三秦,突襲雍王章邯,這便是眾所周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那麼,謀劃此計的“韓信”是韓王信,還是大將軍韓信呢?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中有明確答案。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漢軍到達南鄭時,將領半路上逃亡者數十位。韓信猜測蕭何已經向劉邦推薦了自己,既然劉邦不能重用自己,不如也逃走算了。由此判斷,到達南鄭時韓信尚未進入劉邦的視野,更談不上出謀劃策建言獻策,故而“燒絕棧道”與他無關。
此後,司馬遷講述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最終韓信被封為大將軍。韓信成了劉邦的座上賓,於是暢談天下大勢:首先,明確項羽為劉邦爭奪天下的唯一勁敵;其次,對比項羽與劉邦兩人之間優劣;再次,建議劉邦廣泛任用天下武勇者;最後,借士兵思鄉及痛恨秦降將之情還定三秦。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劉邦聽了韓信分析內心欣喜,頗有些相見恨晚之意。於是,聽從了韓信的謀劃,部署將領所要攻擊的任務。“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前206年八月,劉邦率兵從陳倉返回關中,平定了三秦。
由《淮陰侯列傳》中記錄可以確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出於韓信。而劉邦能夠重返三秦爭奪天下,則是韓王信的勸諫。
結束語: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史記·留侯世家》
“明修棧道”雖是韓信之計,但“燒絕棧道”卻是張良之謀。司馬遷明確劉邦進入漢中時,張良並未跟隨而是返回韓王成身邊。張良送劉邦到褒中,看到懸掛山壁的棧道,於是建議“燒絕棧道”。“燒絕棧道”只為向天下昭示不再返回,也向項羽明確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
“良亡,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項羽殺掉了韓王成,張良逃亡,從小路回到劉邦身邊,此時劉邦已經返回關中平定了三秦。這也就是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謀完全出於韓信,而起源張良燒斷棧道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