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走到如今,已經超過1個禮拜。然而局勢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逐漸緩和,反而在貪婪和炮火中,將更多的平民拉入了戰爭。在此前,以色列國防部長公開威脅110萬巴勒斯坦平民,幾乎引爆了全球輿論。西方想要控制都控制不住。而在日前,面對110萬平民的生死,中國決定站在良知的一側,首次公開點名批評以色列。
根據我國外交部在日前公開的消息,在14號的時候,我國外辦主任兼外長的王毅委員,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打了一通電話。與此前和巴西那邊的電話類似,核心依舊是討論當前的巴以局勢。
沙特這邊表示了很大的擔憂,一方面是肆無忌憚襲擊平民的事情,必須予以譴責,另一方面,是以色列用槍炮迫使加沙地區的民眾遷移,這些難民將極大程度威脅中東其他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所以必須給予巴勒斯坦一個公正的對待。在通話末尾,沙特還向中國表達立場,“願與中方一道,推動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有關決議”。這其實,也是在試探中國,是不是真心實意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中國對這個也有回應,我們放到最後說。
這一番話下來,說穿了,沙特在當前的局面也很猶豫。因為一方面,要照顧本國利益,沙特想要儘快完成工業現代化,這就離不開一個和平穩定的大環境。以色列的問題正演變成“第六次中東戰爭”,沙特非常被動。但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問題,沙特也必須回應。當年埃及就是因為和以色列媾和,導致阿拉伯世界“老大”的位置,才落到沙特頭上。沙特要坐穩“老大”的位置,巴以問題,容不得他不插手。
而中國這邊,可以分成2個角度。一個角度是,就事論事,談巴以衝突。王毅委員此前和巴西聊這個事情的時候,還說的比較委婉,只是說“應該給巴勒斯坦人民一個公道”,結果以色列不光不買賬,甚至以色列的精英人士,公開在國際輿論中給我們扣上“反猶”“支持納粹”等帽子。且不論部分以色列政客組團訪台,和以色列政府的直接關係有多大,單純就在中國輿論場發動“認知戰”,製造帶有誤導性消息,影響中國網民這一點來說,以色列對待中國,可沒有口頭上說的那麼“友好”。
更不用說,在這一次以色列發動地面進攻之後,叫囂要求加沙北部110萬平民必須在24小時內撤離,否則後果自負的這種極端言論。已經觸及了多國的底線和基本良知。比方說,孕婦、行動不便的人群,傷員,殘障人士,在醫院等待救治的病患,這些根本不可能是說走就走的。更不用說,這涉及到了交通運輸和動員能力。而巴勒斯坦的交通道路,早就飽受以色列轟炸。
哪怕是在中國,以基建和交通運輸著稱的國家,在24小時內,在同一地區撤離110萬人都會極其艱難。中國火車站一天能接待50萬人的,已經算是頂尖的大站台了。而巴勒斯坦,又要面臨轟炸,又要面臨被封鎖,這110萬人幾乎是不可能快速撤離。那等待他們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中國這次公開點名批評以色列,幾乎完全就是站在道義和良知的立場。
另一個角度,則是政治層面上,對待中東地區各國家的傾向。王毅委員在談巴以衝突的時候,提到,我們願意和阿拉伯國家一起,繼續支持巴勒斯坦爭取民族權利的正義事業。這句話很有意思。第1,給巴以衝突的根源,定了性。第2,中國在試探如今的阿拉伯世界“老大”,阿拉伯各國,是不是真的有決心去幫助巴勒斯坦。也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關於沙特試探我們的話。簡單說,就是有沒有“實質性”的行動,讓中國相信。中國也會根據這些行為,採取一些對應的“實質性”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