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彼得大帝》,“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不過,小彼得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這是個權力慾望極重的女人,在小彼得成為沙皇后,這位索菲婭射擊軍(地位類似於正規軍中的中央軍)的力量發動政變,把自己的親弟弟伊凡五世也推上了沙皇寶座,搞出了“赫赫有名”的“雙王共治”。

由於當時16歲的伊凡五世病弱低能,彼得大帝年僅10歲,整個沙俄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這位“索菲婭女皇”手裡——事實上,只是攝政王,如果說有女帝名號的,還得是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凱瑟琳一世(葉卡捷琳娜一世)和更彪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對了,上文提及的《尼布楚條約》,實際正是這位“索菲婭女皇”主導簽訂的。

如果擱在中國,像小彼得這種隱患肯定是要斬草除根的,不過,索菲婭只是將小彼得放逐到帝國的邊緣區域——也不知道索菲婭在7年後是否會對這個決策而後悔。

這是一個靠近外國僑民區的放逐之地,由於小彼得再也沒能接受“根正苗紅”的帝王正規教育,也沒有受到東正教從小開始的影響。這就導致了小彼得開始了完全意義上的自學,於是,當時以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為代表的先進西歐文化開始熏陶小彼得,宗教信仰自由風氣也影響着他思考世俗與宗教的邊界。

1689年,小彼得想要回到莫斯科親政,索菲婭發動軍事政變未成,(暫時)徹底告別權力中心;之後,帝國實權由彼得母親納塔利婭掌管,大貴族集團輔政。

直到1694年納塔利婭逝世,彼得才開始真正親政。

為自己的帝國打開新時代,年輕的彼得先後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發動軍事力量得到了亞速,解決了亞速海的出口問題;

第二,派遣近250人的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的技術與文化,這就是前文提及的,彼得自己藏身其中的於1697年的考察活動;

第三,訪問西歐的同時,遍尋(造炮)軍事、(造船)技術專家,進行大規模的人才引進;

第四,進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成立監督職能機關,整頓官場;打破階級壁壘,為人才向上流動提供機會;

第五,為了能讓帝國在波羅的海開闢出海口,先與薩克森、丹麥三國形成了一個反瑞典的“北方同盟”,並於1700年7月開啟了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

第六,遷都聖彼得堡,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並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不斷增強俄國對波羅的海區域的話語權。

到了1721年,綜合實力已經讓俄國有底氣稱自己為“俄羅斯帝國”,彼得也有了【大帝】的頭銜。

其實這段歷史在汗青堂新出的這部巨厚的《彼得大帝》中,已經有詳盡描述,由此衍生出的疑問,即是“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由於同時還在看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世界經濟千年史》,不得不說,過去幾百年的世界歷史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技術】真的是核心,而大國與大國之間的較量,有時是沒有所謂的“法”,誰的拳頭硬誰就有“最終解釋權”。

俄國雖然擁有廣袤的土地,但大部分領土常年冰封、異常寒冷,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東歐的那一片地,而俄國起初是沒有出海口,這就意味着無法像威尼斯、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土耳其奧斯曼等國那樣通過貿易賺取大量財富進行國家建設。

所以,對俄國而言,想要發展,第一步就是擁有自己的入海口,這樣才可以發展自己的海軍和海外貿易,而有幸彼得從小就接觸到造船技術併產生了濃厚興趣,逐漸意識到造船、航海技術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他貴為沙皇,可以動用國家力量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有可能領導國家把握住時代契機。

換了其他俄國人,縱使有一身的技術和眼光,沒有最高權力的支持,俄國可能還是那個“沒有海軍力量的內陸國”。

這裡的技術,在當時最先進的實用技術自然是造船與航海技術——即使到了今天,跨海大宗貿易依舊是國與國之間貿易額最大的內容——而如果彼得大帝當年不夠開明,不願引進先進人才和先進技術,想來俄國也必然像中國一樣被時代拋棄。

說的現實一點,其實大國的興衰規律也可以用在個人成長路徑設計上。

第一,彼得大帝年少時遭遇放逐,但正是這段放逐期讓他有幸接觸到西方更先進的東西,同樣,對於個體而言,逆境未必就是人生的地獄,因為(可能)最糟不過如此,反而能看清自己有什麼、能做什麼,真正追求什麼。

第二,國家興衰有其必然,技術也會隨時間迭代,但保持一顆求知上進之心才是國家和個人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彼得大帝打下的基業讓葉卡捷琳娜二世成就了“大帝的偉業”,但後續的沙皇則在保持國家(技術)創新力方面越發力不從心,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走向保守與專制,把家族與帝國都送上了不歸路。

所謂的“上進之心”,一方面是要關注更前沿的內容,另一方面是要觀察周圍人在關注的東西,所謂“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第三,貿易的核心是【交換】,而個人成長的體現,就是【變現】——也就是達成交換,比如通過自己擁有的智慧、技術贏得財富、地位、名望等等,如果說努力的方向不足以促成“貿易”,這就意味着起點出了問題。

同樣是發動戰爭搶地盤,為什麼彼得大帝成就帝國,而尼古拉二世把帝國揚了?

仔細想想,彼得大帝是為了北面和南面的出海口,這是當時的俄國極為稀缺的;尼古拉二世接手的帝國已經是個爛攤子,在沒有鞏固好自己的基本盤之前,還內外各種引發衝突,這不就是給自己帝國內部拱火么——內部不穩定,不搞好經濟建設,太容易出大問題了。

平心而論,我自己讀各種歷史大部頭,總是會考慮究竟有哪些內容具有現實意義。如果只是看所謂“帝王將相的故事”,這樣的歷史可能就白讀了。

這部巨厚的《彼得大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