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在三個地區實行“新政”,成效頗著,很得中原人心,但不免侵害了慣於肆意征索的貴族們的利益。1256年,他又在灤河上游築開平城,營建宮室。藩府勢力日益壯大,必然引起蒙哥的疑忌,一些貴族、大臣們又不斷進讒,謂“王府得中士心”,“王府人擅權為奸利事”(當指將財賦輸於王府),這樣,蒙哥與忽必烈之間在漢地政策和權益上的矛盾終於爆發了。
1257年,蒙哥派遣大必闍赤(左丞相)阿蘭答兒和劉太平等到陝西、河南“鉤考”錢穀,審查和迫害兩司大小官吏,實際上是打擊忽必烈藩府勢力,迫使忽必烈交出了邢州、河南、陝西三地區的權力,撤銷三司。同時,蒙哥決定親自統兵征宋,並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令他“在家休息養病”,改派宗王塔察兒統領左翼進攻京湖、兩淮,自統右翼軍進攻四川,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
1258年四月,蒙哥駐夏六盤山;七月進發,分兵三道入蜀,攻拔苦竹隘(隆慶府)、鵝頂堡,連取長寧山城、大獲城(閬州)、運山城(蓬州)、青居城(順慶府)、大良城(渠州)及巴州等城。原在四川的都元帥紐璘,打敗宋四川制置使蒲擇之對成都的進攻,乘勝攻取雲頂山城;蒙哥入蜀後,他即留密里火者、劉黑馬守成都,率軍攻敘州,大敗宋守軍,突破馬湖江防線,沿江而下趨重慶下游,封鎖江面,以堵截南宋援蜀之軍。1259年初,蒙哥大軍入合州,遣使至釣魚城諭降,被守將王堅所殺。蒙哥大軍進圍釣魚城,王堅率軍民奮勇拒守,蒙古軍連攻五個多月不克,損兵折將,七月,蒙哥病死,蒙古軍撤圍北還。
塔察兒率領的左翼軍於1257年秋進攻樊城,不克,退回。此後一年多,除四齣抄掠外,一城未取,毫無戰功。次年十一月,蒙哥不得不命忽必烈出來統率左翼軍攻宋。忽必烈在罷兵閑居期間,日與謀士商議大計,待時而動。接到出師之命,即欣然從開平南下,1259年春,會諸王於邢州,接收兵權。但他並不急於進兵,先召名士宋子貞、商挺、李昶、杜瑛等訪問政治得失及攻宋之計。七月,始至汝南,遣大將霸都魯先行;下令軍中,戒諸將毋妄殺,毋焚掠;命楊惟中、郝經等宣撫江淮,並遣官督辦糧秣。
八月,蒙哥死於合州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以兵馬已動,決定繼續進兵,渡淮而南,沿途未遇重大抵抗,到達黃陂,臨江而陣。
九月初,弟末哥從合州遣使至軍前,報告蒙哥死訊,並請北歸,忽必烈不願無功而還,親自指揮諸軍由陽邏堡附近強渡長江,駐南岸滸黃州。越日,進圍鄂州,守將張勝、高達奮勇抵抗,呂文德率援軍從重慶東下,突圍入城,鄂州防守益堅;賈似道以丞相兼制各路軍馬援鄂,統一指揮守御。蒙古軍圍攻近二月,不能破,軍中乏食,疾病者十四五。
十一月,忽必烈妻察必合敦遣使至軍前,報告阿里不哥已派親信大臣徵兵於漠南北,並以脫里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事於燕京,有奪取汗位的企圖,請忽必烈速返。此時,統領諸路援鄂大軍的宋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卻不敢乘忽必烈陷入困境之際發起反攻,反而遣使求和,願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各二十萬(兩、匹)。
忽必烈順勢許和,撤圍北還,留霸都魯統領一部分軍隊駐江北待命。奉旨從雲南北上會合的兀良合台軍,於十一月抵潭州(長沙),宋湖南制置使向士璧堅守,久攻不下。忽必烈撤軍北還時,特派兵接應兀良合台軍隨後渡江北撤,蒙古攻宋戰爭至此暫告一段落。
史稱蒙哥“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不樂燕飲,不好侈靡”,“凡有詔旨,必親起草,更易數四,然後行之”。“下令鳩括符璽,督察郵傳,遣使四齣,究核徭賦,以來民瘼;污吏濫官,黜責殆遍。其願治之心亦切也。”但他固守蒙古舊制,不願變通,而任用的管理漢地主要官員仍然是貪殘之徒,又由於與忽必烈的利益衝突,撤銷了行之有效的幾個地方的改革,致使漢地的治理狀況未能改善。長期圍困合州,不知變更戰略,也是他軍事上的一大失策。
蒙哥正後忽都台,生長子班禿、幼子玉龍答失;他妃生子阿速歹、昔里吉、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