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的3條珠市街
成都東門大橋以南沿府河內側的街道,過去一直叫珠市街。1999年,在對府河南河進行綜合整治以後才改名為天仙橋南路,與北邊的天仙橋北路形成一條沿府河內側的南北向大街。
這裡地處府河岸邊,過去長期是成都東門繁華的水碼頭,這點在清光緒年間的地圖上可得到印證(地圖中標出了珠市街旁府河邊的一碼頭、二碼頭、三碼頭)。由於運抵成都的生豬要在此上岸出賣,此地便形成了一個豬市;而豬市經常遍地是豬屎,故人們稱此處為豬屎街或豬市街。這個名稱實在不雅,人們按諧音正式命名為珠市街。
成都市珠市街大碼頭(1993 陳維 攝)
昔日珠市街貨物繁多,大宗貨物以鹽、煤等為主,而煤又有原煤(成都方言叫“生炭”)、爐子上用的焦煤(成都方言叫“嵐炭”)以及二炭(即北方叫的煤核,是窮人家孩子從已燃過的煤灰堆中揀出的,火力不大且不冒煙,販賣湯圓、醪糟、小面等擔挑多用這種炭)。《錦城舊事竹枝詞》記載:“烏黑光亮整船裝,府河夜泊下載忙。堂館行業皆賴此,醪糟擔子扯風箱”。
成都市東珠市街(2000年 賴武 攝)
與珠市街的得名類似的,還有東珠市街與西珠市街。東珠市街與西珠市街位於北大街兩側,連接起來就是一條街,南邊與正通順街、醬園公所街平行,向北過一條馬道街就是北門大橋和府河。一直到清代後期,這裡還是從北門運送各種貨物入城的市場,沒有形成整體的街道,而且這裡恰好也有一個豬市而被人們直接稱之為“豬市”。清朝咸豐年間,巴金祖父李鏞在這裡購地修建宅院,位置就在今天正通順街和東珠市街之間。當他出入後門時,認為這裡地面不清潔,地名很不雅,於是出資在這裡修建了一些民房,正式形成一條街道。因為從這裡向西就是文殊院附近的珠寶街,所以就把這兩條街巷命名為東珠市巷和西珠市巷,以後又改名為東珠市街與西珠市街。
1914年,德國駐蓉領事署設於西珠市街,不過不久就撤銷。
西珠市街還建有於2003年、名列《全球旅遊盛典》的觀華青年旅舍,是由新加坡人沈觀華、日本人植田麻紀夫婦創辦的(2007年底已遷往城北,更名為老沈青年旅舍),專門接待外來的旅行者。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是部隊辦的八一幼兒園,其中有池塘、水榭、假山、迴廊,現在還剩下一個小花園和一幢中西結合式的小樓。
這裡就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劉家花園,原本是四川著名軍閥劉存厚的古宅。這座公館是劉存厚回到成都皈依佛門後在西珠市街修建的。之前他在圍攻川陝根據地時,被徐向前指揮的紅四方面軍打得大敗,只得向蔣介石請求處分,自免軍職,這才回到了成都閉門讀書,皈依佛門。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劉存厚逃往台灣,於1960年在台灣病故。
成都西珠市街德國領事館(1914年 [德]魏司 攝)
成都西珠市街劉家花園(1999年攝 楊永瓊 供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區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