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來自底層農民,披荊斬棘,建立大漢王朝;
漢惠帝劉盈是劉邦的太子,一輩子被媽媽呂雉控制;
前漢少帝劉恭是劉盈的兒子,被呂雉控制,然後又毀滅;
漢後少帝劉弘不是劉盈的兒子,被呂雉控制,被權臣毀滅;
漢文帝劉恆來自苦寒之地的藩王,整頓朝綱,開啟盛世;
漢景帝劉啟是劉恆的太子,差點搞砸,幸好兒子給力;
漢武帝劉徹是庶子奪嫡,開疆拓土,成為一代雄主;
漢昭帝劉弗陵是劉徹的太子,政績一般,沒有大錯;
漢廢帝劉賀來自外地藩王,競爭失敗,又被廢為藩王;
漢宣帝劉詢是從小坐牢的囚犯逆襲,把大漢推上歷史巔峰;
漢元帝劉奭是劉詢的太子,大權旁落,搞垮了江山;
漢成帝劉鰲是劉奭的太子,貪圖享樂,加速搞垮江山;
漢哀帝劉欣來自外地藩王,競爭失敗,被毒死;
漢平帝劉衎是個幼兒,無力競爭,被毒死;
漢孺子劉嬰是個嬰兒,成為權臣的小玩具……
西漢歷經210年,15個皇帝。
細數這些皇帝,你會發現,悉心培養的太子,卻總是搞垮江山。
反而是毫不在意,扔在苦寒之地,甚至監獄裡的一點血脈,最後強盛了王朝。
除了4個被權臣玩耍的嬰幼兒,6個本不是太子的皇帝,4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是後人公認的祖宗。
而5個悉心培養的太子,卻1個不如一個。
即使尚算得上明君的漢景帝,也是差點搞砸,僥倖過關的。
漢景帝最大的政績,平定“七國之亂”,其實按照漢文帝的設計,是可以避免的。
當時漢文帝發現一個天才賈誼,立刻召入宮中,徹夜長談。
賈誼有無數“金點子”,後世的主父偃提出,漢武帝推行的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就是在賈誼“眾建諸侯少其力”基礎上設計的。
無奈當時各種條件都不具備,漢文帝把人才儲備起來,留着等時機成熟再用。
他先是採納賈誼的建議,“重農抑商”,促進天下農耕的繁榮。
不久又採納賈誼的建議,“令列侯之國”,削弱功勛集團對朝政的影響。
遭到反撲後,把賈誼貶到長沙,鍛煉後,又召回,拜為梁懷王太傅。
漢文帝為下一代鋪路,準備讓下一代完成這個任務。
那麼,既然鋪好了路,為什麼還會鬧出“七國之亂”呢?
因為漢景帝太急躁了,他等不及時間的紅利。
他一上任,就暴力削藩,直接搶地盤,逼到了諸侯王的忍耐極限。
局勢失控,無法收拾。
漢景帝腰斬了晁錯,也無濟於事。
最後,還是靠他老爸留下的人才,周亞夫出兵平叛,才僥倖過關。
因為這場叛亂,功勛集團重新崛起,漢景帝不得不扶持外戚勢力來平衡政權,後患無窮。
不過好在他有一個好兒子,漢武帝雄才大略,光芒過於耀眼。
漢景帝夾在好爸爸和好兒子之間,也就沾了金光,成了明君。
但漢元帝劉奭,就沒那麼幸運了。
劉奭的爸爸是漢宣帝劉詢,就是那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一代雄主。
當年漢宣帝流落民間,和心愛的妻子許平君相濡以沫,生下愛情的結晶太子劉奭。
然而在艱難的鬥爭中,許平君被毒死了。
漢宣帝悲痛欲絕,同時深深自責,對兒子就總覺得虧欠,怎麼彌補都不夠。
劉奭不適合當皇帝,他老爸比誰都清楚。
多次爭吵,多次失望,漢宣帝無奈地感嘆:“亂我家者,太子也”。
但他無法廢掉太子,因為他總是想起自己去世的妻子。
為了讓兒子平平安安,漢宣帝安排了全套的輔政大臣,設置了三重保障。
但沒想到,熊孩子的破壞力遠超預期,輔政大臣被他弄死,這熊孩子竟然讓宦官把持朝政。
強盛的大漢王朝就此衰落。
由於選擇接班人的錯誤,漢宣帝常常被當做反面教材,和後世的清聖祖康熙帝比較。
漢宣帝選擇了錯誤的接班人,大漢王朝被結束了盛世繁榮;
而康熙帝選擇了正確的接班人,大清王朝被推上了新的高峰。
漢宣帝的兒子劉奭和康熙帝的兒子胤礽,都是皇帝和心愛的妻子生下的愛情結晶。
妻子不幸去世,皇帝悲痛欲絕,就把所有的疼愛都補償到孩子的身上。
漢宣帝很掙扎,說“亂我家者,太子也”,一度想廢了劉奭,改立淮陽王劉欽為太子。
但想起去世的愛妻,終究下不去手。
只好大力培植太子黨,希望依靠強大的政治勢力,為兒子保駕護航。
而後世的康熙帝,則是猶猶豫豫,反反覆復。
忍無可忍,終於廢了太子;
不久又心生愧疚,將他復立起來;
然後過段時間,再次忍無可忍,將他廢黜;
最後終生不立太子,改為秘密立儲。
康熙帝的猶豫,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九龍奪嫡,造成很多慘劇。
但也正是因為皇子們各展身手,康熙看到了每個人的真實本領,選了個最好的接班人。
為什麼悉心培養的太子,卻總有一千種原因,讓人失望。
反而是毫不在意的一點血脈,一遇風雲便化龍,最終把老一輩的事業發揚光大呢?
除了每個人的資質才華,我想,更重要的一點,是眼界見識和思維方式。
被老一輩毫不在意的那一點血脈,他們能夠上升,鬥爭經驗會越來越豐富。
他們擁有底層人的生活經驗,知道怎麼治理他們;
也擁有中層人的生活經驗,知道怎麼管理他們;
還擁有上層人的生活經驗,知道怎麼引領他們。
而那些根正苗紅,被悉心培養的太子,卻是溫室里的花朵。
他們只有上層人的生活經驗,只知道上層人怎麼生活,怎麼想。
但這個世界上,上層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大量的底層和中層人。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麼治理底層人,不知道怎麼管理中層人,那他就就會脫離現實。
即使這個人再聰明,再努力,限於眼界見識和思維方式,他也完全沒辦法引領眾人。
結果無非是:
1、貪圖享樂,越玩越花;
2、被人忽悠,大權旁落;
3、否定歷史,自取滅亡。
溫室里的花朵,終究將被催折於風雨。
這就是悉心培養的太子,為什麼總會讓人失望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新聞里,政壇上,看看所有的事,是不是無一例外,都沒逃過這規律?
那麼,回頭想想,我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是被寄予厚望,正在當太子培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