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識字,不做文盲,也是為了明辨是非,從現實來看,也不排除,讀書,是為了以後工作可以多一重砝碼,因為書讀得好,也是一個人的能力之一。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後行為瘋癲,許多人覺得大可不必如此,然而中舉的范進為什麼會這樣,了解了他的前半生之後,就不難理解了。
從古至今,大多數人只知道範進因為中了舉人而行為瘋癲,卻不知道後來的范進人生有多麼開掛!
科考背後,家庭狀態
自隋朝開創科舉以後,讀書人便可以通過科舉這條路,走上為國家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途徑。
但是,明清以來,讀書人進行科考多半偏重於通過科舉考試來達到一飛衝天,做官發財的目的。
富人家族希望子孫通過科舉,可以延續家族榮光,而窮人們則希望子孫通過科舉改變自家幾代貧窮的底色。
窮苦家庭出身的范進,屢次進行科舉考試,半百已過,才中了舉人,帶着貧困至極的家庭走上了富貴的路。范進的結局能夠苦盡甘來,已經是很幸運了。
但是,並非所有讀書人都能像范進一樣,有些人可能考了一輩子,也得不到一個功名。然而,即便未考中,貧家子弟和富家子弟的一生又截然不同。
有些富貴人家,本身產業就非常的龐大,可以同時培養好幾名讀書人,又花重金聘請了名師為家族子弟們授課。
在如此雄厚的背景下,即便富家子弟屢試不中,也可以依靠家族產業,一生富貴,不愁生計。然而對於窮人們來說,需要終日在田裡勞作,才可能獲得微薄的收入。
在古代,男勞力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十分重要,而讀書人都是男子,但是讀書人在古代可以不事耕種,只管一門心思讀書考試即可,家裡的活計讀書人是不做的。
因此,窮人們不僅僅要用微薄的收入來維持一家人的糊口問題,還要勒緊褲腰帶去供養一名讀書人。
從孩童五歲入學算起,到十八至二十歲成年,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家裡讀書的男孩子要去學堂念書,並且還要購買書本及其他學習工具,對於窮人們來說,這筆花銷實在是數額巨大的。
如果,窮人家的讀書人一考即中,或者考了幾次之後考中了,那麼窮人家的日子很快就會好起來。
但如果,考了好多次還是沒有考中,並且還打算繼續再考,那麼,窮人家的日子只會越來越艱難。
中了舉人的范進,出身窮人家庭,他從二十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三十多歲考中了秀才,五十四歲才考中舉人,從二十歲到五十四歲,雖然落榜二十多次,不過他並沒有灰心,一直在進行科舉考試。
他勇氣可嘉,但是中舉之前,范進一家的生活可以說是窮到了極點。但是中舉之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連他本人的仕途也是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窮困潦倒、滿堂富貴
中舉之前,由於范進屢試不中,家裡只有兩間破屋和幾畝薄田,作為讀書人,范進又不事耕種,父親去世得也早,家裡全靠骨瘦如柴得老母親和賢惠勤勞得妻子持家。
那個時候得窮人們又沒有其他得謀生之路,因此,一家人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偶爾有幸吃些肉食,還是做屠戶得岳父接濟的。
除了肉食,岳父還常常接濟范進一家錢財,也經常後悔不該將女兒嫁給屢試不第、一事無成的范進。
范進屢試不中,除了家裡日子越來越艱難之外,還經常受到他人的嘲諷奚落,街坊鄰居們並沒有多少人瞧得起范進。
除此之外,范進去參加科舉考試,向岳父接盤纏,岳父都將他拒之門外,還嘲諷他沒有做舉人的好命。
認命、不甘心的范進決定釜底抽薪,回到家中拿上家裡僅剩的錢財去參加考試了,如果還是不中,五十四歲的他可能也真的打算要放棄了。
誰曾想,這次考試,命運之神也許是覺得他用功又可憐,前二十幾次不中的范進,這次竟然中了夢寐以求的舉人。
這個好消息傳到范進家中的時候,他竟顧不上讀書人的體面,狂喜之下瘋了。得虧一直鄙視他的岳父及時抽了他一巴掌,范進才清醒過來。
不過好不容易中舉清醒的范進,很快又面臨了另一個致命打擊,他的老母親在得知兒子終於考中之後,竟然大喜過望,興奮而亡。
范進雖然傷心,但他認為老母親是欣慰而亡,重金埋葬了母親,丁憂三年之後,進京考試,不費吹灰之力,就考中了比舉人名次更好的進士。從此被朝廷委任了官職,數年經營,最終做到了正四品的通政。
中舉之後的范進,鄰居們對其交口稱讚,此前一直鄙視他的岳父也對他極其遵奉,附近的鄉紳富豪們還常常前來拜會他,贈他錢財和奴僕,范進也可以終身領取朝廷發放的俸祿,不必交稅、也不必去服兵役。
得到了一所大宅子,裡邊的裝飾不是很奢華,但比起之前的破屋已經是今非昔比,范進一家的生計也終於不是問題了。
讀了數十年的書,後來又考中了進士,范進的學業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從貧家子弟官至四品,除了過硬的學業,他謙遜的態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沒有中舉之前,他見到左鄰右舍會友好地打招呼,面對左鄰右舍的嘲笑,他不但不生氣反而會更用功,面對岳父的鄙夷,他也常常陪着笑臉。
中舉做官之後,范進對同僚、上司、下屬也是禮貌相待。富貴發達了,范進沒有忘記陪自己受了半輩子苦的糟糠之妻,他在那裡做官,就會一直將妻子帶在身邊,不離不棄,對岳父更是奉養終老。
如此學業優秀、品行又好、又不忘恩的范進,朝廷更加信任賞識他,最終官至正四品,富貴終老。
中舉發瘋、情之必然
考中舉人,對於范進一家來說,可以說是天大的喜事。是喜事,高興在情理之中,然而因此而發瘋,就有些過火了。但是了解了范進的過往之後,也就能理解范進的這個行為了。
此前考了二十多次都沒考中的范進,就像復讀了好幾年都沒考上大學的重考生們一樣,心裡壓力是極大的,尤其是聽聞別人很輕易就金榜題名的時候,心裡更不是滋味。
左鄰右舍的閑言碎語、岳父的嘲笑奚落雖然他從不計較,但是這些始終會影響着他的心緒。再看着因自己屢試不第,家裡是家徒四壁,家人們也日子艱難,愧疚之心更是日夜折磨着他。
年過半百,好不容易中了舉人,從此,他們一家會否極泰來、他的仕途也會更明朗,他怎能不高興呢,大悲大喜的衝擊下,他有些瘋了,幸虧岳父及時打醒了他。
與少年登科,狀元及第的人相比,范進的前半生是很苦的,可是與皓首窮經、終生不第的人相比,范進又是幸運的。
如果不是科舉在古代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范進能做到四品官,證明其能力也不差,如果不是思想被禁錮,在家務農,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也許范進會另有一番作為。努力有時候會成功,但是努力的方向一定要選對,如果選錯了方向,努力只會越來越錯上加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