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志》札記之十四——曹丕劉備孫權稱帝的理由都冠冕堂皇

文/黃利民

一、曹丕做皇帝的理由是因為漢獻帝的禪讓。

根據《三國志文帝紀》記載:延康元年(220年),漢獻帝因人心歸屬於魏,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漢高祖廟祭告。派御使大夫張音拿着符節、捧着玉璽把皇位禪讓給魏王。在策命書中寫道:“咨爾魏王:天命無常,只歸有德之人。漢朝國運衰微,世道處於無序狀態,皇位傳到我身上,天下大亂,瀕於顛覆崩潰。幸虧魏武王神明英武,拯救危難,使華夏清平,保護我祖宗廟宇平安,全國百姓都得感激武王的厚賜。如今您繼承先王的事業,弘揚崇高的品德,完備文武大業,發揚光大您父親的宏偉業績。皇天有靈,輔助我認清我的使命,恭敬地把皇位讓給您。您應恭敬地接受大禮,享有萬國,以順承天命。”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丕形象

既讓劉協不想當皇帝了,又這麼誠心誠意的要讓位於曹丕,那曹丕就不能客氣了。於是在繁陽修築拜天的祭壇。二十八日,曹丕登上祭壇,接受了皇位的禪讓,文武官都在兩旁陪拜,改年號為黃初

二、劉備做皇帝理由是“上命於天,君權神授”。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稱帝,尊號魏文帝,改年號為黃初。有傳聞說漢獻帝被害,於是劉備身着喪服訃告全蜀為獻帝發喪。此後各地紛紛報告祥瑞現象,天天月月都有此類消息。譙周等上奏道:“臣聽說《河圖》、《洛書》,五經讖、緯,經孔子闡釋甚驗而流傳後世。臣聽說聖明的君王若在天時之前行事,天命也不會違逆他的意願,若在天時之後行事,則是順承天命與神靈相洽。希望大王能應天時順民心,趕緊登臨皇位以安定天下。”許靖諸葛亮等上奏說:“曹丕篡位弒君,毀滅漢室,竊奪國家政權,脅迫忠良之士,殘忍無道,人怒天怨,民心思念劉氏重有天下。現在國家無主,全國人心惶惶,無所仰瞻。臣民上書者前後計八百之多,紛紛報告描述祥瑞的徵象,圖、讖亦應驗甚明。如今上天降下吉兆,儒士英才紛紛進獻《河圖》、《洛書》的秘密及孔子闡釋的圖讖真義,應驗的徵兆全都出現。大王是孝景皇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裔,嫡系庶出百代相傳,天地降福,姿容偉岸高大,神明英武,仁深德重,禮賢下士,故而贏得天下歸心。考究《靈圖》,闡發讖、緯,神明顯示的名號昭然若揭。理應馬上登臨皇位,繼承高祖、世祖創下的偉業,續傳宗廟位秩,對天下百姓則是幸事。為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擬定登基禮儀,選擇吉日良辰,為您奉上尊號。”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

既然《河圖》、《洛書》都預言了,那好吧,天命難違。於是劉備在成都武擔山南即位登基。

三、孫權做皇帝的理由是天下沒有皇帝。

當時讖緯盛行,稱帝必然需要祥瑞。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當初,漢獻帝興平年間,吳中有童謠:“黃金車,斑斕耳,闓昌門,出天子。”黃龍元年(229)春,四月,夏口武昌都傳言有黃龍、鳳凰出現。東吳公卿百官都進勸孫權正式稱帝。十三日,孫權在南郊正式登基為帝,當日大赦,改年號。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孫權的形象

在孫權的《告天文》中,他找了一大堆的稱帝理由,“皇帝臣權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后帝: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干秉戎,志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為民。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咸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曆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惟爾有神饗之,左右有吳,永終天祿。”

意思是向上天說明:其一,曹丕篡奪漢室,是亂制,他那個皇帝是不符合天命的。其二,漢承繼四百三十四年,氣數已盡。說到底,現在沒皇帝了,而天命在吳,只有我孫權可以名正言順的作天下的皇帝了。

由此可見,雖然他們三位在稱帝形式上各有不同,而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以“天命所歸”來表明自己稱帝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