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當老皇帝快駕崩,小皇帝尚年幼,此時就需要託孤大臣。比如康熙就有四位託孤大臣,但康熙可是個狠角色,長大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四臣之一的鰲拜給滅了,而要說史上最聽託孤大臣話的皇帝,非劉禪莫屬。
在蜀漢那些年,他就像個乖巧的傀儡皇帝,對於諸葛亮的所有提議,全部言聽計從,他本人更是毫無主見。
不過,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居然下令查抄諸葛亮的財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託孤白帝城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
四年之前,吳國受魏國挑撥,單方面撕毀了與蜀國的盟約。東吳人偷襲關羽,取下其首級獻給曹操。
劉備聽到此事後無比悲憤,不顧群臣的勸阻執意要攻打東吳,為雲長報仇,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蜀國於是在短暫崛起之後,又迅速隕落。
就這樣,劉備給諸葛亮和劉禪留下了個“爛攤子”。
在白帝城的病床上,劉備把他倆都叫過來,劉備告訴劉禪,以後諸葛丞相就是他的“相父”,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將來一定要聽諸葛丞相的話。
劉備又對諸葛亮說,如果阿斗行,那就輔佐他,如果不行,那就取而代之。
諸葛亮聽了,撲通跪下來,感動得像個淚人一樣。
最有權的丞相,最聽話的皇帝
劉禪在與諸葛亮共事的11年里,對丞相完全“以父事之”,從不怠慢。諸葛亮輔政的這11年,實際上等於是“代政”的11年。他自己長期帶兵北伐,劉禪雖然明白這樣有違君臣之道,但他並不在意這些,還是放手讓諸葛亮去干。
後來,劉禪長大了,按照漢朝慣例,丞相應將治國治軍的大權交還給皇帝,讓其“轉正”,不再只是“見習皇帝”。
然而,諸葛亮仍獨攬大權,特別是在他帶兵北伐之後,對22歲的劉禪還是放心不下,故而特派心腹去監督他。
而在寫給劉禪的《出師表》中,孔明讓人感覺句句都在訓斥劉禪,他就如同一位嚴厲的父親,在教導自己不爭氣的小孩。
其實,當時劉禪對諸葛亮不顧國力、執意要北伐的決定是有不同看法的,但他提出後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視,也只好作罷。
事後,劉禪仍不抱任何情緒地積極支持、鼓勵諸葛亮去北伐。後來,諸葛亮錯用馬謖而失了街亭,他“自貶三級”以示懲罰。
劉禪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與信心,總是百般安慰,“勝負乃兵家常事,丞相不必過於自責”。不久後諸葛亮打了勝仗,才被劉禪及時恢復了原職。
有人說,劉禪就是一位毫無個性的傻瓜皇帝,這麼說與他最後的“自縛投降”有很大關係。
也有人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所以他時時刻刻都要處理好君臣關係,這體現了一位政治家寬容大度的可貴胸懷。
蜀臣慶祝諸葛亮之死,劉禪怒殺之
除了聽話或是說寬容,劉禪還是歷史上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位皇帝,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能激怒到他呢?
此人名叫李邈。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整個蜀國頓時陷入無盡的悲痛之中,劉禪宣布全國舉行三天的哀悼儀式。
而此時,大臣李邈卻認為,現在諸葛亮死了,蜀漢終於不用北伐了,邊疆終於能消停了,況且諸葛亮一直手握重兵,若不死將來必定謀反,所以這應當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李邈這人不僅狂妄自大,情商還極低。
早年間,劉備奪下益州,命曾為益州士族的李邈擔任官職,而他不僅沒有感激劉備,還斥責後者攻佔益州的行為,結果惹怒了劉備,最終還是在諸葛亮的求情下才保住性命。
至於李邈看不慣諸葛亮,則是與後來的“揮淚斬馬謖”有關。當時,他引用以前秦國、楚國的先例,勸告孔明,如果斬了馬謖也許蜀國很快就要衰落。雖然從現在往回看,他的話是正確的,但在那個時候,諸葛亮認為軍中無戲言,最終於街亭斬了馬謖。
沒過多久,諸葛亮也把這位“道不同”的李邈送回了成都,李邈因無法施展才能,一直悶悶不樂,故而對諸葛亮懷恨在心,才在舉國哀悼時說出了“值得慶祝”這樣的話。
劉禪聽到李邈這樣的言論,頓時大怒,向來脾氣溫順的他竟直接下令將其斬首,這着實有些出人意料,不過也由此可見蜀漢後主對諸葛亮的感情之深。
查抄諸葛亮財產
事實上,不止李邈,還有一些其他小人,也在諸葛亮病逝後散布讒言,來故意抹黑前蜀相。
這倒也在情理之中。諸葛亮做丞相時,他的權力可以說比皇帝還大。除了軍事上都由他一人說了算,所有的朝政事務,都得由諸葛亮把着,所謂“事無巨細,細咸於亮”,只要是打二十板子以上的事,他都要親自過問,因為他覺得皇上這能力實在是不行。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劉禪那樣順從和聽話,所以,諸葛亮難免會在朝中得罪一些人,也有人不滿於他獨攬大權的做法,於是,這些人就想着在諸葛亮死後搞臭他的名聲,或是用某種手段來懲罰其後代。
當時就有讒言說,諸葛亮生前斂了大量錢財,根本不是遺表裡所交代的那樣。
遺表的事情還得從五丈原說起。
彼時,已是公元234年的四月,54歲的諸葛亮躺在病床上,連年的征戰使他積勞成疾,身心疲憊,最終還是倒下了,縱使那司馬懿就在對岸,他也有心無力。
諸葛亮自感時日無多,便向後主劉禪寫了一份遺表,向其託付後事。
7年之前,孔明在《出師表》中寫道“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7年之後,孔明在臨終遺表裡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那麼這800株桑樹和15頃田是大致什麼概念呢?
以前,東吳有位叫蔣欽的將領,當年孫權討伐關羽,蔣欽負責督軍入漢水,可惜回吳後就病逝了。蔣欽雖有功,但他與孔明相比就是個無名之輩,而孫權在蔣欽病死後一下就賞給了他們家200頃田,比孔明一生積累的15頃多了十餘倍。
諸葛亮的遺表是在其病逝後傳回成都的,眾人聽到後泣不成聲,不過,有的人只是在那裝模作樣,他們懷疑諸葛亮對自己擁有的財產撒了謊,畢竟他在蜀漢是能呼風喚雨之人,隨先帝劉備征戰四方亦是功高蓋世,這樣的人物,怎麼可能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田?
這些早已看不慣諸葛亮的小人便找準時機,旁敲側擊地暗示劉禪:諸葛亮並非如他在《出師表》中所寫的那樣一心為國、不計個人得失,而他在臨終遺表裡所寫的數目也是造假的。
其實,在此之前,劉禪也是有些懷疑的:相父身為丞相,乃三公之上,光俸祿就比一般人高了,再比如說當年攻克成都時,父親曾賞給相父、關羽等四人金銀千斤,而且,相父後來還受封為武鄉侯,封地每年的食祿也是筆不小的收入。
隨着流言越發甚囂塵上,最後傳得是有板有眼的,此時劉禪坐不住了,他信以為真,便下令查抄諸葛亮的家產。
結果查抄的人回來告訴劉禪:丞相以前確實生活節儉,府中並未有多餘錢財,諸葛家的人說,丞相生前提倡儉樸家風,且一直嚴格教育他們,而那些賞賜,丞相每次只領一小部分,有時則是分文不領,至於武侯的封爵,只是個名分罷了。
劉禪聽後,先是望向天空嘆了口氣,他對不起相父在天之靈,隨後他勃然大怒,把手邊的茶杯狠狠地摔碎在地上。
他氣的是,相父生前為蜀漢忠心耿耿、死而後已,這些卑鄙小人不但不懂感恩,還試圖敗壞他的名聲。
更讓劉禪惱火的是,那些流言蜚語使他一時糊塗,竟做出了查抄丞相府此等荒謬之事,這下他的名聲也受損了。而且,他手下的那些大臣會如何看他:連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的賢臣都遭此下場,更何況他們?
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臣,遠小人”,這是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給劉禪發自肺腑的忠告,而在諸葛亮去世後不久,劉禪就上演了一出“親小人”,諷刺的是,針對的對象竟還是諸葛亮本人。
劉禪經過這一遭,似乎長了教訓,次年,他將曾在內亂中斬魏延的楊儀貶為庶民,開始重用蔣琬、費禕、姜維等忠臣良將,在魏國、吳國的虎視眈眈下,劉禪獨自堅守着蜀國。
而直到這些賢臣老去,劉禪無人可用時,阿斗“扶不起”的本性又顯露出來了,他開始聽信一個叫黃皓的宦官,殊不知,這加速了蜀漢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