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角說黨史—走進黨的十一大:雲開霧散見坦途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致閉幕詞號召全黨: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主席為我們黨樹立的群眾路線、實事求是、批評和自我批評、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和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全黨、全軍、全國努力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十一大通過了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章》,特意在總綱中增加了對毛澤東歷史功績進行評價的內容,使黨章帶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黨章對黨員還提出了8項要求,其中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為個人或少數人謀取私利”、“對黨忠誠老實,遵守黨紀國法,嚴守黨和國家的機密”等。黨章還恢復了九大時取消的黨員預備期制度,這一規定的目的是為了對黨員更好地進行考察和了解,保證黨員的質量。黨章重新提出要設立紀律檢查機關,規定黨的中央委員會、地方縣和縣以上,軍隊團和團以上各級黨的委員會,都要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十一大首次在黨章中提出“黨的基層組織要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還具體規定了包括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的6項基本任務。

十一大報告明確以粉碎“四人幫”為標誌,“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這次大會的歷史責任,是要調動黨內外、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在本世紀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從總體上看,十一大是一次結束過去、開啟未來的大會。在揭批“四人幫”和動員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方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限於歷史條件,大會沒能承擔起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為實現歷史轉折制定正確路線方針這一任務。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着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決定,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必須及時地、果斷地結束全國範圍的大規模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從1979年起,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認為這對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全會指出:“只有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況新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我們黨才能順利地實現工作中心的轉變,才能正確解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這次全會後,從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和實際工作的領導來說,鄧小平已經成為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大,特別是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着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撰稿:黃河

黃河,現為中部戰區某檔案館專業技術大校副研究館員。先後在《解放軍報》《軍事》等軍內外報刊發表各類文章300餘篇;著有《飛行化陸軍建設研究》《圖說大比武》《戰場新銳:無人機》等,獲得軍隊和國家檔案局科技成果獎各1項,擁有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主播:木易

木易,國家二級演員,主持人,戲劇影視表演學碩士。熱愛播音主持藝術,願為愛朗讀,為正能量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