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伯平回憶毛主席遺體栩栩如生的真相,除了藥物,棺材也大有說法

1

1976年9月9日0時10分,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逝世。

在毛澤東紀念堂的瞻仰廳中,大廳正面白色大理石牆壁上鑲嵌着鎏金隸書大字:

“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存不朽。”

在大廳中央,萬花叢中安放着水晶棺,水晶棺裡邊的毛主席,臉色紅潤,神情安詳得猶如睡著了一般,就彷彿毛主席還在我們身邊,還在時刻指引着我們不斷向前邁進。

毛主席的遺體至今仍栩栩如生,那到底使用了什麼方法,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

2

毛主席逝世後,他的遺體是進行火化還是保存下來產生了極大的爭議。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毛主席是倡導火化並希望自己死後也是火化的。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西湖看到大大小小的墓地時,憂心道:“死人與活人爭地不好。”

1956年,毛主席帶頭簽署《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

在晚年,毛主席跟時任毛主席保健護士長的吳旭君說,他死後遺體要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到長江里去餵魚。自己生前吃魚,死後換成魚吃自己,魚吃了長肥了又可以繼續去為人民服務了,這叫物質不滅定律

以上三件事情,足以看出毛主席對死後自身遺體處理的態度了,也讓人民深切感受到毛主席一直在為群眾着想。

然而,毛主席的遺體並沒有按照他生前的倡導進行火化,而是在其紀念館中安然地躺着供世人瞻仰。

毛主席逝世當日,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在中南海召開關於毛主席治喪事宜的會議。

眾人爭論不休,最終華國鋒和葉劍英這兩位國家領導拍板決定先進行遺體保護,確保後續的發喪、弔唁工作。

遺體保護時間初步定為15天。

遺體保護的醫務人員應上級指令,對遺體的保護只是為了達到15天的追悼活動需要,故只對遺體進行了一般處理,僅注射一些甘油、酒精、福爾馬林等藥物以防止遺體腐爛。

1976年是令人感到悲痛的一年,那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去世。

7月6日,朱德司令也在北京去世了。他們倆都進行了火化,人民在這一年失去了敬愛的周總理和朱德司令。

他們的悲痛還沒來得及緩解,又聽聞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毛主席猶如人民群眾的天,毛主席離開了,讓無數人民群眾的信仰也跟着轟然倒塌,他們不希望毛主席就這樣離開。

所以他們不願毛主席的遺體進行火化,一旦火化,就再也“看不到”毛主席了。

在9月10日,經過會議探討後,華國鋒最終拍板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進行永久性保存,並建立毛主席紀念堂,以供世人永久性瞻仰。

雖然這違背了毛主席的遺願,但是毛主席的遺體和他的思想一樣,是我們偉大的遺產,對毛主席的遺體進行永久性保存,不僅僅是國家領導人的意見,也是中國千千萬萬人民的心愿。

但這給遺體保護工作小組出了一個大難題,遺體該如何永久保存呢?

3

要求保護遺體長期不腐爛其實並不難,因為這已經有了成熟的科學方法。

但是,難的是要達到瞻仰的目的,因為這不僅要求遺體的面部顏色、容貌、神態合乎要求,還要求遺體能夠接受光線、溫度、濕度等的影響。

況且遺體已經過了最佳處理時間。

一般來說,要進行永久保存,遺體保護工作要在死後2小時進行解剖,取走內臟,然後把全身血管包括最細微的毛細血管都用沖洗液沖洗乾淨,最後注入福爾馬林、凝固劑等。

這又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任務,雖然困難重重,遺體保護小組還是承擔了下來。

9月11日,經過細緻打理後的毛主席遺體移到人民大會堂,在這裡舉行群眾弔唁活動。

為了保護遺體,大會堂室內所有的製冷設備全部都開啟,參與弔唁的人們穿着厚厚的衣服,雖然覺得已經非常冷了,但是這樣的溫度卻還是不足以保護遺體。

這樣的低溫常人都是無法承受的,更何況前來弔唁的人中不乏有年老體弱者。

而且人們還會帶來熱量,再加上弔唁的聲樂、光線等,都會對遺體保護工作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遺體的長期防腐保護,藥物只是起到暫時的作用,實際上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是遺體存放的環境。

對此,領導和專家們決定要加個棺罩,並保證棺內低溫和隔氧。

那要製作怎樣的一個棺罩呢?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要儘快研製出一個世界一流的水晶棺,用來安置毛主席的遺體。

然而,在1976年前,我國是沒有用水晶棺保存遺體的先例。

在國際上,有傑出的國家領導人的遺體是用水晶棺進行安置的。

然而,關於水晶棺的製造,都是機密,我國是沒有這項技術的,也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借鑒和使用的。

如何製造一個既能滿足遺體保護,又能滿足遺體瞻仰的水晶棺,這給我國的臨時組建起來的水晶棺研製小組的工作人員出了一個大難題。

工作人員想起,孫中山逝世時,蘇聯政府曾贈送過一個水晶棺,只是當時並沒有用上,存放在碧雲寺供人參觀。

時間緊迫,是否能用這個水晶棺來安置毛主席的遺體呢?

4

然而,這個水晶棺只有約1.75米長,0.5米高,且棺蓋是玻璃的,加上當時在國際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裂縫,這使得其密封性和隔熱性都無法得到保證。

因此這個水晶棺是不能用於毛主席遺體安置的。

弔唁活動已迫在眉睫,但是水晶棺卻無法一時半刻就可以研製出來。

水晶棺研製小組人員和相關國家領導人決定暫時先用玻璃棺,以供弔唁瞻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在當時,北京只有一家工廠可以生產符合要求的有機玻璃

但是這家工廠能夠生產的玻璃最長只有1.6米,距離要求的2.2米長還差0.6米。

水晶棺研製小組人員和工人們一起在工廠里,不斷試驗將玻璃板連接到一塊。

終於在十幾小時之後,順利完成玻璃板的拼接。

在這十幾個小時里,研製小組人員和工人們在廠房同吃同住,廠房生產加工溫度高,他們臉色通紅,汗流浹背,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玻璃板的順利拼接,意味着一個密閉的環境就可以實現了。

接下來還要往棺內充入惰性氣體、排除棺內氧氣,以防止棺內細菌等微生物滋生造成遺體的破壞。

除此之外,工作人員還對大廳內的溫度、聲音、光線都做出了嚴密的把控,這才保證偉人的遺體在弔唁瞻仰活動中並未遭到嚴重破壞。

弔唁瞻仰活動持續到9月17日,前後前來人民大會堂弔唁的人有30多萬,舉國上下陷入一片哀痛之中。

從弔唁活動結束到毛主席紀念堂建成,需要大約1年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毛主席的遺體要放在哪裡?要怎麼樣繼續進行遺體保護工作呢?

9月18日追悼會結束,中共中央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轉移到一個代號為“769”的地方進行保護。

9月20日毛主席遺體順利轉移到“769”保護室。

浸泡遺體的配方也是特殊的,是專家依照過往經驗,甚至是在處理保存馬王堆古屍的配方上進行調配而成。

玻璃棺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水晶棺的研製工作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那水晶棺的研製工作又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

5

根據上級指示,水晶棺必須在毛主席紀念堂建成之前完成,那也就是要求在1年之內完成水晶棺的製作。

據報道,用於製作毛主席水晶棺的東海水晶原材料,重達32.2噸。

當時候是由國家地質總局負責水晶棺的原料採集工作的,群眾聽說水晶原材料不足,都自發去採集。在人民群眾團結一致下,竟在短短時間內採集到足量的水晶原材料。

根據後期資料記錄顯示,當時還沒有真正的水晶棺,就連列寧、斯大林胡志明的水晶棺,也都是用航空玻璃壓制而成的,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水晶棺。

沒有先例,也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和使用。

在我國,天然的優質水晶體材料最大每塊也只有30~40cm,因此,利用天然水晶體製作水晶棺板材是不可能的。

北京一位老師傅建議以小拼大,就是把由水晶原材料熔煉好的小塊水晶毛坯拼接成一塊水晶磚,再由一塊塊水晶磚焊接成小水晶板,最後小水晶板再焊接成水晶大板。

組成水晶棺的水晶大板約2米長、1米寬、0.08米厚,這塊大板就是按照以上方法由一塊塊小水晶板焊接出來的。

水晶的熔點超過2000℃,因此焊接工作必須在水晶融化的那一瞬間完成。

水晶焊接這項工作是由老技工完成,他身穿厚重的金屬防護服,防護服上一直冒着熱煙,必須要不停地往他身上澆水,就連老技工雙腳也都是泡在水裡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眾人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水晶棺板材的製作,石英粉純度達到99.9999%,這6個9的純度,至今全世界沒有任何人再生產出來。

水晶板製作出來了,那接下來就是研磨、拋光、拼裝等加工工作了。

技術人員還對水晶棺進行了八級地震危機測試,不負眾望,這座水晶棺未出現任何異常現象。

1976年11月25日,這座世界一流的水晶棺正式問世了,它凝結了全國人民的心血,承載着無數人民對毛主席無限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然而,有了水晶棺還是不行的,因為水晶棺裡邊的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在遺體的保存環境中,隔氧、低溫和避光才是關鍵。

毛主席的遺體不僅是保證不腐的問題,還要求皮膚的顏色、面容盡量栩栩如生。

水晶棺的內照明和光學整容就是用來讓人民看到栩栩如生的毛主席所做的努力。

此外,專家們經過研究論證,找到了更為先進的遺體保存方法。

這就是氣態和液態相結合的遺體保存方法,依照不同的時間段來選擇遺體是出於氣態環境還是液態環境。

比方說瞻仰時間段內,那遺體就保存在氣態當中,非瞻仰時期則是轉入液態。

就這樣,在人民群眾不辭艱辛和不斷努力創新下,毛主席的遺體至今仍栩栩如生,在毛主席紀念堂中陪着我們一代代人走過無數個春夏秋冬。

毛主席以另一種姿態陪伴在人民群眾身邊,見證着祖國的大好河山。

毛主席遺體的保存和水晶棺的研製工作,反映了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是無窮的,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一致,敢於挑戰困難,創造出人們意想不到的奇蹟。

我們敬仰毛主席,也敬仰所有為這個國家和人民付出的前輩們。

我們堅信,勇敢勤勞、永不服輸的中國人民將攻克下一個又一個難關,將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偉人的精神將永遠指引着我們走向一個又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