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讀了這篇文章後批示:印發全軍,在教材中卻“消失”了20年

著名作家魏巍於2008年8月24日晚7點12分,在北京301醫院因病去世,享年88歲。

魏巍

魏巍, 1920年出生於河南,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曾任《解放軍文藝》副總編、解放軍總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總政治部文藝處副處長、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聶榮臻傳》寫作組組長、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等職。


在創作方面,魏巍的代表作《誰是最可愛的人》曾經廣為流傳,併入選中學課本,影響過幾代讀者。


從1959 年始至1978年,歷時20年,魏巍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東方》,再現了壯烈的抗美援朝戰爭生活,榮獲1982年中國首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創作獎。


這部長篇小說與魏巍的另兩部作品《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一起構成了“革命戰爭”三部曲。


誰是最可愛的人?

是誰第一個喊出了時代和人民的心聲?

是作家魏巍。

毛主席批示:印發全軍

“最可愛的人”和“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在當代中國已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代名詞。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作品,家喻戶曉,流傳中外,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鼓舞、教育了幾代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發表了魏巍的這篇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


毛主席閱後批示:印發全軍。


朱德讀後連聲稱讚:“寫得好!很好!”


周恩來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會上講話時,竟推開了講稿,對着話簡大聲地說:“在座的誰是魏巍同志,今天來了沒有?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這時,全場都望着從座位上站起來的魏巍,熱烈鼓掌)我感謝你為我們子弟兵取了個‘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


1957年,莫斯科國家藝術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俄譯本。馬爾科娃在序言中寫道:

“魏巍屬於在中國人民覺醒起來進行革命、在動蕩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 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個小職員家庭里。家境連年的貧窮,很早就使未來的詩人、作家經歷了艱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覺醒起來,抗議籠罩在國民黨社會的不公平……魏巍的這些特寫作品現在已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在這些作品中,他真誠地讚美,歌頌朝鮮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他的每一篇特寫,都浸透着難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來的信念。這些特寫作品,現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一篇散文,為人民子弟兵樹起一座英雄豐碑


《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中外引起了如此廣泛而強烈的反響,原因在哪裡?它的創作經過是怎樣的?


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112師擔負穿插任務,他們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龍源里、松骨峰,切斷了敵人的後路。


南逃之敵為了奪回生路,拚命地向112師撲來。北援的敵人為了接應南逃的潰軍,也瘋狂地撲向112師。


面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美軍,112師承受了最大的戰場壓力,整個戰場殺得天昏地暗。


松骨峰是美軍爭奪的要點,在這裡守衛的是112師335團1營3連。他們打了最悲壯的一仗。


美軍集中了32架飛機、18輛坦克、幾十門榴彈炮和千餘名步兵向3連進攻。我3連官兵用血肉之軀拚死抵抗,打敗了美軍的無數次進攻。


最後,3連僅剩下7個人,仍頑強地堅守住了陣地。師指揮所聽到3連在松骨峰的壯舉時,所有在場的同志都肅然默立,流出了眼淚。


戰鬥結束後,112師師長楊大易去了3連陣地,看到一生難忘的場面:“陣地前沿堆滿了幾百具美軍屍體和打亂摔碎的槍支。犧牲的我3連官兵,有的緊緊抓住敵人的機槍,有的手中的手榴彈沾滿了敵人的腦漿,有的嘴裡銜着敵人的半塊耳朵……戰士邢玉堂、2排副排長王健侯身上的余火還在燃燒,他倆的身子壓着敵屍,牙齒和指甲深深地嵌進敵人的皮肉里……”


事後,楊大易將3連陣地的情況告訴了前來採訪的魏巍,又陪同他重訪了3連陣地。


魏巍要找3連倖存的官兵採訪戰鬥的經過,但全連除犧牲和重傷送往醫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訊員。後來,他找到了一營營長王宿啟。


《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素材都是王營長流着眼淚向他講述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個月的朝鮮採訪,回國後便奉命到《解放軍文藝》任副總編。他開始抓緊時間寫出自己在朝鮮的見聞和感受,特別是松骨峰戰鬥的場面在他腦海里頻頻出現,激勵他不得不動筆。


在寫作中,魏巍從20多個最為生動的故事中,幾經推敲、刪減,最後選定了3個最能表現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由於感受深刻,下筆如有神,一氣呵成,一天多的時間就完成了。


稿子寫好後,魏巍交給《解放軍文藝》主編徵求意見,宋主編看後當即說:“馬上送《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社長鄧拓看了這篇文章十分激動,破例決定將此文放在《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位置發表。

1990年8月的一天,原志願軍355團給魏巍打來電話,說《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的烈士李玉安還活着,他來老部隊送小兒子參軍,想見一見魏巍。


李玉安來到魏巍家,兩位老戰士敘舊交談,回憶當年松骨峰戰鬥和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經過。他給李玉安續上一杯茶,自己也呷了幾口,疑惑地問:“這麼多年了,你為什麼不來找我?為什麼不來找老部隊?”


李玉安這才講述了當年在朝鮮戰場負傷後的情況。當時,李玉安胸部負了重傷昏迷六七個小時後,被朝鮮人民軍的一名司號員救下了陣地,3天後由友鄰部隊送往野戰醫院,做了開胸手術,才倖免一死,後來又轉回國內治療。


傷愈後,因傷殘複員到老家黑龍江巴彥縣興隆鎮,在糧庫當了一名普通工人,默默苦幹了幾十年。


他說:“比起犧牲的戰友,我算幸運多了。娶了老婆成了家,生活不錯了。這次要不是小兒子想當兵,我也不會來麻煩老部隊,更不會來麻煩你了。”


李玉安是1946年參軍的老兵,在解放四平、天津和渡江作戰中,多次立功。但他從不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功績。複員到地方40多年,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做貢獻。那時他月薪不足百元,要維持8口之家的生活,十分艱難。但他從來沒有向政府和老部隊伸過手。他不僅在戰場上是“最可愛的人”,在和平建設時期,也是“最可愛的人”。


會見結束時,魏巍把一部精裝的長篇小說《東方》和一部《魏巍散文集》贈送給了李玉安,並在書的扉頁上題寫了“您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李玉安

在教材中“失而復得”

自2001年起,《誰是最可愛的人》消失在語文教科書中,而倡導將這篇文章刪除的是前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


在接受南方周末的採訪時,王旭明表示:“思來想去,《誰是最可愛的人》與現在的形勢不合,所以就刪掉了。”


據了解,這篇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課文被移出了教材。理由有三:一是煽情、濫情;二是渲染戰爭,描寫血腥;三是“不合時宜”。


隨之,像《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等這樣歌頌愛國主義的文章,均被移除了教材。

除之之外,2008年歲末,《語文新圃》 雜誌登載了一篇由中學語文教師令狐補充撰寫的有關人教社將已故著名作家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撤出課本的評論文章。


該文稱:

“將《誰是最可愛的人》文撒出中學課本是明智之舉,這是現行教材的編撰朝着正確的、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方向邁進的一大步。這位教師稱:《誰是最可愛的人》 一文之所以能影響幾代人,其主要原因還在於該文用文學的手法,別具一格地將濃烈的感情揮灑在殘酷戰爭中普通士兵身上。但是,它對戰爭血腥的渲染、對人類殘酷的相互殺戮和為善施愛行為之間的巨大落差,彷彿說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而是人與魔鬼的決鬥,其文學性的描寫難以反映世道人心的本質。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其文學價值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是煸情和濫情之作。同時文中意欲竭力表白的戰爭是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人的幸福來源之說,也在邏輯上存在似是而非的毛病。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篇文章更多的是一個時代意識形態宣教的產物,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的大地震,再一次考驗着我們的民族。在這滅頂之災壓在災區人民身上的時候,解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救星”——人民解放軍,奔波在廢墟之中。當時,中央電視節目主持人激動地說:“最可愛的人來了,人民得救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最可愛的人,就沒有災區人民的一切!


不過,時隔20年,該篇文章終於回歸課本了。據2021年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改動明細顯示,在七年級下冊的語文教科書第二單元中新增第七課《誰是最可愛的人》。

結語

可以說,“最可愛的人”這一意念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到人們的靈魂深處。“最可愛的人”的意念在思想領域的教育意義是無比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