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縱隊:誕生於中山的這座宗祠里,領導珠三角抗日游擊戰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侵佔廣州後,接着大舉進攻廣東各地,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區相繼淪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珠江三角洲地區先後建立廣游二支隊、順德抗日游擊隊、中山抗日游擊隊等抗日武裝。

為便於指揮在珠江地區活動的部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1945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簡稱“珠江縱隊”)在中山五桂山檳榔山村的古氏宗祠宣布成立,統一領導和指揮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游擊戰爭。

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珠江縱隊逐步發展為一支擁有3000多人的抗日力量,成為了南粵敵後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地域上遠離黨中央,孤懸敵後的珠江縱隊,在日偽軍和國民黨頑軍夾擊下,先後在中山、順德等8個縣的部分地方,建立了有100萬人口、3000平方公里的抗日游擊區,有力地牽制了日偽軍數以萬計的兵力,並取得西海大捷、植地庄戰鬥、粉碎日偽軍“十路圍攻”等一系列戰鬥的重大勝利。

綜合自廣東黨史、南方+

海報: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