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台市信都區西部的深山區,有一個小山村聞名全國,這就是前南峪村。前南峪之所以出名,是因為1940年11月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由延安輾轉遷址至邢台,總校就在前南峪村。
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抗大學員曾在這裡生活、學習、戰鬥了兩年多,留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在“抗大”精神的感召下,目前,前南峪傾力發展“紅色+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老區的鄉親們過上了富裕生活。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前南峪村兩委班子發揚“抗大”精神,帶領群眾治山、治水、治窮、致富,走出了一條生態持續改善,經濟持續發展之路。
過去,窮在山高石頭多,改革開放以來,走科技興山、生態富民之路,建起以板栗為主,乾鮮果樹達32.64萬株的果品生產基地,林木覆蓋率94.6%,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七十多項省部級以上榮譽。2020年全村社會總收入1.96億元,集體純收入2680萬元,人均純收入18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