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以“燕王”之身謀朝篡位,為何不改國號為“燕”呢?

2021年01月05日09:10:27 歷史 1131

在古代,以封號為國號者並不少見,例如漢朝之劉邦(獲封漢王)、魏之曹丕(繼承魏王)、晉之司馬炎(繼承晉王)、唐之李淵(繼承唐國公)。那麼,取得“靖難之役”勝利的朱棣,為何不以“燕”為國號呢?

朱棣以“燕王”之身謀朝篡位,為何不改國號為“燕”呢? - 天天要聞

關於這個問題,原因其實很簡單,根本原因便是朱棣要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朱棣攻破南京後,雖然已經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但此時他想要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並不容易,為此倒是着實費了一番功夫。

1、祖訓規定“清君側”後要返回封地。朱棣本就是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義起兵的,所謂“清君側”,便是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朱棣這裡的指的便是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而其依據便是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的“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予已上書陳情,請誅奸臣,今少主為奸臣所蔽,恐不見答,則惟應以爾等往清君側之惡……”。

但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雖然留下祖訓說藩王可以“清君側”,但在“清君側”完畢之後,卻是要“退守舊藩”的,而不是讓你取而代之的。既然你朱棣是遵從祖訓發動的“清君側”,那麼如今奸臣以誅,你是不是要按照祖訓退回封地呢?仗打到這個份上,朱棣心底肯定是不願意退回去的,但如果公然違抗祖訓,豈不是打自己臉么?

朱棣以“燕王”之身謀朝篡位,為何不改國號為“燕”呢? - 天天要聞

2、朱允炆雖然“已死”,但卻留有孩子。有人說,南京城破之際,朱允炆不是“闔宮自焚”了嗎?毫無疑問,朱允炆之死對於朱棣登上皇位是有利的,畢竟他不用按照祖訓將皇位還給朱允炆了,朱棣之所以沒有找到朱允炆屍體,但仍要對外宣稱朱允炆“已死”,就是為了造成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已死的事實。

然而,按照傳統的“宗法制”,朱允炆去世之後,朱棣卻並不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原因在於朱允炆本有朱文奎和朱文圭兩個嫡子,雖然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已死,但朱文圭才是朱允炆的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

朱棣以“燕王”之身謀朝篡位,為何不改國號為“燕”呢? - 天天要聞

那麼朱棣又是如何繼承皇位的呢?這期間其實發生了一件趣事。

朱棣進入南京之後,文武百官和京中諸王都趕來拜見,其中翰林院編修楊榮對朱棣說道,“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此舉直接點醒了朱棣,如果此時朱棣即位,完全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朱棣最終選擇了先謁孝陵。

朱棣在朱元璋靈前,細數了建文帝朱允炆以來的種種罪行,其核心便是指朱允炆不遵祖訓,不是個合格的皇帝,因此直接不承認建文帝的皇位,並將建文元年(1399年)至建文四年(1392年)改為了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之後才繼承皇位。

朱棣以“燕王”之身謀朝篡位,為何不改國號為“燕”呢? - 天天要聞

如此一來,朱棣便等於直接從朱元璋手中繼承了皇位,而如果從朱元璋那裡論起來,由於朱棣的三個兄長已經全部去世,此時的朱棣乃是嫡長子(存疑),從而成為了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綜上所述,朱棣雖然靖難成功,但其繼位其實並不算順利,為了確保能夠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朱棣可謂費盡了心思。而正是由於他名義上是從朱元璋手中繼承的皇位,因此不可能更改國號,如果更改國號為“燕”,豈不坐實了謀反的罪名?對於我們來說,朱棣是篡位不假,但他根本不願意讓後人以謀朝篡位者來評價他,而如果更改國號為“燕”,不論對於其繼承皇位,還是對於天下穩定,都極為不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佛門高僧到抗元名將!廣東惠州古代十大風雲人物速覽 - 天天要聞

從佛門高僧到抗元名將!廣東惠州古代十大風雲人物速覽

在嶺南文化的版圖中,惠州猶如一顆鑲嵌在東江之畔的明珠,歷經千年歲月沉澱,孕育出無數傑出人物。從隋代高僧到宋末名將,十位歷史名人在不同領域各展風華,用智慧與熱血書寫傳奇。讓我們通過“檔案 + 生平”的視角,走進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
河南鞏義:北宋皇陵麥金黃 - 天天要聞

河南鞏義:北宋皇陵麥金黃

5月25日,河南鞏義,千年宋陵——永泰陵內小麥金黃。石像生立於麥田周圍,宛如“麥田守望者”。不日,這裡即將迎來麥收季。圖為永泰陵內小麥金黃。經曉佳 攝圖為永泰陵內小麥金黃。經曉佳 攝圖為石像生“守望”着麥田。經曉佳 攝圖為石像生立於麥田兩側,宛如“麥田守望者”。經曉佳 攝圖為遊客在永泰陵內遊玩。經曉佳 攝圖...
一塊荒地定乾坤:牧童變帝王背後的真實人性博弈 - 天天要聞

一塊荒地定乾坤:牧童變帝王背後的真實人性博弈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來自權威資料,圖片源於網絡。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權,請和我們聯繫,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中觀點僅為個人看法,請理性閱讀!如有錯誤或不實之處,還請您諒解和指正,創作不易,感謝支持。前言歷史長河中的某些瞬間,往往被後世賦予神話色
劍河公路:沉入湖中的綵帶 - 天天要聞

劍河公路:沉入湖中的綵帶

編者按:本文選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世紀大壩 清江明珠——三板溪水電站文史資料專輯》第187頁。作者為時任劍河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姚本正。三板溪水電站庫區南加段(圖片來自網絡)三板溪水電站庫區淹沒劍河境內公路10條,總里程120.12公里。它們分別是:1956年3月至1981年9月分段修建的展架至劍河至滿天星至南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