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2020年07月12日21:18:16 歷史 1817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那片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昨天是"中國航海日",615年前的7月11日,中國航海家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的航程。謹以此文,紀念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航海先驅鄭和。中華民族復興,必須要有海洋意識的復甦,必須向海而生,向海而興。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率100餘人向西域進發,開啟“鑿空之旅”。他西行輾轉10多年,歷盡艱辛,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的戰爭目的,卻無意中開闢了一條連通西夷的路,從長安經西北,通往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抵達地中海、意大利羅馬的歐亞交通要道從此拓開。中國黃金、絲綢、玉石等物產和冶鐵術等沿這條路運往歐亞諸國,準確地說,絲綢之路應該是“絲玉之路”“金絲玉之路”;而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植物,傳入中國。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1400年後的法國傳教士魯不魯乞、1440年後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600多年後意大利人哥倫布等共同關注的中國絲綢,正是從這裡走向世界的。

中國絲綢,牽動了全世界。

其實,在哥倫布試圖到達中國之前的80多年,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就已經開啟了他的海上絲綢之路。

人類應該銘記這個日子——1405年7月11日,鄭和這位10歲入宮為太監,跟隨主子金戈鐵馬南征北戰,為明成帝朱棣登基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宦官,雄姿英發,挺立船頭,目光遠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戰船載着27000多名壯士。高檣重桅、旌旗獵獵、威儀隆盛,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史詩般的航程。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長樂鄭和史跡陳列館

到1433年,他的船隊遠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跡遍及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

鄭和雖然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首創者,卻是拓展者。

先秦時期的先民已有海上活動,嶺南、百越先民用獨木船往來於近海,出現最早的航海家和探險家,足跡遠涉太平洋、印度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南海郡,“以海為商”活動開始興盛。公元前203年,秦將趙佗不滿秦之暴政,乘天下大亂之機於立南越國,自己為王。趙佗立國93年,致力嶺南地區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海洋經濟得到發展。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降了大漢王朝,南海從此納入漢朝版圖,海上經貿活動頻繁,連通中國南方港口城市與東南亞諸島的貿易航線基本形成;漢武帝時期,漢朝不僅開闢了西北方向的陸地絲綢之路,還發展了東南方向的海上絲綢之路,漢朝宮廷招募了一大批商賈、水手、譯員,聚集在今天廣東湛江的徐聞、廣西北海的合浦、越南的順化等三個港口,輸出的是黃金、絲綢、瓷器等,輸入的是明珠、琉璃等,一時間中外海上貿易量激增,以日本為目的港的東海航線、以東南亞諸島為目的港的南海航線,船隻穿梭繁忙,海上絲綢之路漸成規模。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長江下游地區造船業發達,江浙地區繅絲業發達,絲綢製品很快成為海外貿易的主打商品;唐代時期越窯青瓷、湖州紡布、杭州錦緞大受海外歡迎,使寧波港成為大港之一;中唐時期,內陸戰亂導致西北方向陸上絲綢之路阻塞,加之晚唐、宋初之際中國瓷器對外輸出大增,平穩直達的海上運輸安全性顯然優於陸路叮呤哐鐺的馬幫駝隊,海上絲綢之路便興盛一時;南宋時期東南沿海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福建泉州甚至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口。中國內陸絲綢、瓷器等外貿商品在這裡集結,海外商品從這裡登陸。展望南海此情此景,南宋詩人楊萬里豪情萬丈地寫詩曰:“須臾滿眼賈胡船,萬頃一碧波黏天”。

元代,讓草原文明與海洋文明碰撞,一時間海運大興、舶商雲集,泉州刺桐港成為東南巨鎮、世界第一大港口。所以哥倫布讀到的馬可·波羅遊記里有這樣一段:“運到泉州的胡椒數量相當可觀,如果有一艘運載胡椒的船到亞歷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運刺桐港”。同樣是在元代,規模僅次於泉州的廣州,經海上絲綢之路通商的國家和地區就達到146個。

歷史,為明代鄭和的隆重出場鋪墊了2000多年的海上地毯。

鄭和開始踏上海上絲綢之路,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波峰。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鄭和是一位偉大的先行者。

——鄭和在浩瀚大海上聳立起中華智慧的燈塔。


鄭和出發87年之後的公元1492年,哥倫布才開始橫渡大西洋;92年之後的公元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才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鄭和當年開闢的航線抵達印度西海岸;116年之後的公元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才穿越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後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也就是說,鄭和以率先近一個世紀的腳步,領跑了世界航海探險運動。這是中國膽略。

鄭和不僅創造了航行距離、船隊規模、跨越時長等多項紀錄,更創立了航海技術的時代巔峰。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遠航都是萬人出征、百舸齊發。上百艘寶船、馬船、糧船、座船、戰船、水船編成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揚帆如陣,旌旗蔽天,其規模之龐大、組織之嚴密、裝備之精良、氣勢之旺盛,讓亞洲任何一個國家乃至所有歐洲國家的海軍聯合起來都“無與匹敵”。而後來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船隊只有幾條船,最多不過20條船。

壯觀不僅僅在場面。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涉及結構力學、流體力學、磁力學、工程學、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生物學、醫學等多門學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機械製造業的最高成就。當時世界各國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船舶的排水量、續航能力、技術含量能比得過中國。他們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憑藉的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指南針,自己發明的航行定位方法、編隊方法、通訊方式,形成一個龐大系統的航運工程。海路遙迢,水天茫茫,荒島暗礁、冰川海溝、漩流風暴無數,他們邊走邊收集海洋數據,繪製出標識了530多個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名稱的《鄭和航海圖》,為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等航海家提供了指南……


——鄭和在蒼茫大海上播撒下中華文明的種子。


鄭和啟程的1405年,法國尚處在英法百年戰爭的中期,兵燹頻仍,生靈塗炭;英國正廢除農奴制和勞役制,發展自耕農占多數的經濟社會,並逐步形成英國民族國家;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處在奴隸制社會和部落紛爭之中,生產力水平低下;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諸島仍然處在原始公社制社會階段。而此刻的明朝正處在“永樂盛世”,國家一統、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永樂皇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也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手筆皇帝之一,他把中國這個東方帝國推向了歷史的巔峰,創造了許多世界之最,被歷史學家稱為“大明帝國的奇蹟”。他繼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諸多英明政策,戰而不亂,開而不禁,保持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這位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修建明萬里長城、擴建大運河、建造紫禁城、大修武當山、編纂《永樂大典》、愛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遠,看到了遙遠的蔚藍色波光。他致力發展造船工業、海上運輸和對外貿易,接續着先人的航跡,把在黃河和長江邊上站立起來的中華民族,引向海洋。鄭和,是朱棣的海洋代表。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鄭和把大明王朝的鐵錨拋扎在諸洋沿岸的港灣,也把中華文明種在了風情萬種的異域。他奉行“以德睦鄰”“厚往薄來”“宣德化而柔遠人”的政策,“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肩負“與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船上滿是四書五經、書畫典籍,他把中華禮教和儒家思想傳播到沿途各國,把凝結着中國智慧的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手工雕刻技術、航海造船技術、造紙術、印刷術、中醫術等,以及各種能工巧匠、精通各種語言的翻譯和佛教、伊斯蘭教人士等,帶到未開化之地。沿途各國人民驚奇而熱烈地迎接着這些來自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穿着長袍馬褂彬彬有禮的使臣。非洲肯尼亞東海岸的拉木群島,至今還保留着使用中國瓷杯、中式小船、中式草墊竹籃子、中式民居、中式拔火罐和“薑片泡茶”的習慣。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不但中國的儒學思想沿這條絲綢之路遠播沿途各國,西方基督宗教、印度佛教也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一大批傳教士、外來僧侶登陸進入內地,一批寺院佛塔相繼落戶東南沿海。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從羅馬出發,經葡萄牙的里斯本、繞南非的好望角,正是沿着鄭和當年的航線,從非洲東海岸的莫桑比給前往印度、錫蘭,過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的澳門。

沿着鄭和開闢的友誼之路,諸國君主使臣紛至沓來,獻貢禮拜,形成“萬邦來朝”的盛景。朱棣在位21年,亞非國家使節來華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等國的11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訪華期間病逝,留下遺囑要托葬中國,明朝都按照君王的待遇一一厚葬。

鄭和下西洋不僅對外傳播中華文明,也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當時的明朝政府開辦了“四夷館”,相當於今天的外語學校,專門培養外語人才;開辦了“會同館”,相當於今天的國賓館,內設朝鮮、日本、安南、暹羅、韃靼、滿加刺、畏兀兀、琉球8個館。編纂的雙語刊物《華夷譯語》流傳海外。

航路波濤洶湧,文明相互激蕩,鄭和耕海牧浪,一路播種文明。


——鄭和在遙迢海路上鋪就了一條流金泛銀的商路。


“天書到處多歡聲,蠻魁酋長爭相迎”,鄭和船隊走到哪裡,就把哪裡變成海洋的節日和節日的海洋。船上精美的金銀、絲綢、錦緞、瓷器、漆器、鐵器、銅器、金幡、香爐、雨傘、香油、中藥、茶葉、食物、家畜、農具、植物、麝香、樟腦、大黃、柑桔、肉桂、穀物、大豆等,廣受歡迎。而在爪哇國里,中國銅錢、中國布帛能到處通用;在蘇門答臘,“皆以十六兩為一斤”,借用了中國的計量方法;在占城國,中國紙筆文具,改變了這個國家“書寫無紙筆”的歷史。

賣出買進是為貿易。“買到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並畫天堂圖真本回京”“夷中百貨,皆中國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國必欲得之”,“由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麒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中外商貿往來互補、有無互通。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鄭和在多舛險途上高舉起護佑和平的利劍。


關於朱棣皇帝命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有說展示國家實力的,有說宣揚大明威德的,有說炫耀武力的,有說搜尋建文帝朱允炆的,有說發展對外貿易的,有說掃蕩震懾內患外擾的。

似乎都有道理,但也都不盡然。大明王朝能以舉國之財力、實施跨越28年的海上行動,決不是為了單一目的,更不是為了某個帝王的個人意圖。如果我們拘泥於某個事件的蛛絲馬跡來推導歷史,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實在是小視了我們的先人。

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海洋意識的一次覺醒。

實力雄厚的大明王朝當然有文宣武備、恩威並重的意圖。當時的世界,也只有它才有這個資格和能力。但是它沒有搞武力擴張、海外殖民。鄭和多次斡旋於各島國之間,調停糾紛、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平息衝突。他的寶船上滿載的不是鴉片、屠刀,不是掠奪的黃金、香料和奴隸。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長樂是鄭和舟師駐泊基地和開洋起點,

圖為以和平為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和平街(銘清攝)


鄭和七下西洋,只打了三場戰鬥。

一次,鄭和出使到錫蘭島(今斯里蘭卡),錫蘭國王想劫掠寶船,兵分兩路,一路以數萬之兵切斷前來拜訪、酒宴歸去的鄭和衛隊退路,一路直取停泊在海岸的鄭和船隊。鄭和隨行衛隊三千人馬憑藉優良戰鬥素質和精良武器裝備,突出重圍,在敵軍發起偷襲之前嚴陣以待,挫敗了對方的陰謀,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錫蘭王城,生擒錫蘭國王作為人質,平安撤回到船隊。

另一次,是剿滅橫行在中國南海、東海、馬六甲海峽、日本海域、印度洋面的陳祖義特大海盜集團,一舉殲滅五千多名盜匪,緝拿匪首陳祖義到京,朱棣皇帝下令處死了這個一直掠奪海上商船和海濱城市的海盜梟首,確保了海上航行安全。

還有一次,是在蘇門答刺國遇到內訌一方數萬兵力的偷襲,鄭和指揮將士奮勇抵抗並活捉了匪首。

這些戰事,均發生了東南亞近處。和平是靠武力來維護的,沒有鄭和的大型船隊雄峙海上,就沒有東南海域的和平與安寧。

2016年的初秋,泰國湄南河畔,泰方官員指着河的入海口告訴我,當年鄭和就是沿着這條河進入曼谷的。河畔有一座帕南車寺,寺內供奉着鄭和像,有對聯曰:“七度使鄰邦有名盛記傳異域,三保駕慈航萬國衣冠拜故都”。

人們不會為強盜樹碑立傳。只有和平的使者,才能享此之殊榮!

我曾在印尼的雅加達和巴厘島、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海峽、泰國的湄蘭河等地尋訪鄭和的足跡,遍布各島冠以“三寶”之名的廟宇、山城、街道、港口、宮殿、水井、石碑、禪寺等,昭示着當地人民對鄭和的熱愛。許多祭祀“三寶”的節日儀式,彷彿在召喚鄭和的英魂護佑。

駐足馬六甲海峽,我在想,為什麼鄭和船隊數次穿過這個近在咫尺的交通要道,卻沒有建一個城堡、據點、炮台和殖民地,難道他不知道這個門戶的戰略重要性?鄭和船隊遠涉印度洋、波斯灣,但只是在第四次遠航時在必經之地霍爾木茲海峽的基什島建立了臨時供給基地,在第六次下西洋時又使用了一次,除此別無它圖。

結論只有一個:大明王朝沒有武力徵佔異域一寸土地的企圖。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歐洲早期的航海史是一部加速了人類進程的歷史,也是一部擴張、侵略、殖民的歷史,海上掀起的血雨腥風,使一部本應亮麗迷人的航海史,變得血跡斑斑、不忍卒讀。野蠻只會激起反抗。勇敢的麥哲倫沒有想到他會葬身於比他更勇猛的菲律賓群島部落居民憤怒的刀下。他的船隊出發時265人,3年後回到西班牙時僅生還18人。

今天非洲一些國家的博物館裡,歐洲人登陸使用的火炮和中國人饋贈的陶瓷瓦罐排列在一起。這是鮮明的對比,是最好的評判。

先行者往往是孤獨者。

鄭和是一位偉大的孤獨者。

他的前頭,只有幾位摸着海岸線前行的航海家,他的身後近一個世紀才有哥倫布、迪亞斯、達•伽馬、麥哲倫、庫克等人的帆影。他的遠航壯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真正讓英雄孤獨的,是高處的寒意、背後的涼意。

鄭和斗得過惡浪,卻躲不過陰風。

公元1422年9月,鄭和六下西洋返航。1424年8月,朱棣皇帝駕崩於北征途中,朱高熾登基。有人開始責難朱棣的外交政策,加之連逢災害,國庫空虛、民生凋敝,有人便把原因歸咎於鄭和出海是勞民傷財,於是朱高熾即位當天,即頒詔停止造船、召回人馬。

在禁海國策和輿論壓力下,鄭和近十年風帆未啟。

公元1431年,新任皇帝朱瞻基決定,派遣年已六旬的老鄭和第七次出航。儘管航向依舊,航線熟悉,但這位斗得過風刀雨劍卻躲不開唇槍舌劍的老航海家知道,這很可能是他一生的最後航程了。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前,在長樂立下《天妃靈應之記碑》:“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

如果有人認為最初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朱棣皇帝還有着某種意圖,甚至有不可告人目的的話,執行任務的鄭和卻是完全無私的。不像後來哥倫布的遠征是有着強烈的利益驅動——他在自己的遺囑中坦陳,他要得到海軍上將職務,並擔任所發現大陸的總督,要得到海域收益的十分之一、陸地收益的八分之一,以及海軍上將、總督、長官的薪水,要讓自己的兒子、孫子及至世世代代繼承下去,甚至連獎勵徽章的收益分配都想好了。與他同行的水手們全都暴富了。橫財,讓人拚命。

而鄭和沒有任何私慾,是一位清心寡欲的宦官。船到阿拉伯海,拋錨扎風。昂首西望,是位於沙特的麥加。作為一位穆斯林,到麥加朝覲是鄭和終生的願望。然而,鄭和再次決定,放棄一己之願。他派出穆斯林水手划著小船兒去聖地,自己卻悲愴地留守在他七下西洋七次駐足的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凄楚地遙望阿拉伯海對面,那景仰了一輩子的聖地。

我想,鄭和此舉是想向世人表明,他遠涉重洋是為了大明王朝和中華民族,決不是為了實現個人私願。因為也就在這一次,印度古里永遠地留住了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家、最虔誠的穆斯林。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迎接這位偉大航海家疲憊風帆歸國的,是一紙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以及一堆熊熊大火——為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員焚燒了鄭和的船隊、造船廠、造船圖紙、航海日誌、航海資料等。

一代先行者開闢的航路就這樣葬送在火海。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明人一炬,遺恨千古!

隨着朱瞻基帝的駕崩,明朝陷入了徹底的禁海政策——外貿商人被處死,外語教學被嚴令禁止。及至清朝政府,甚至規定——片帆寸板不許出海,界外不許閉行,出界以違旨立殺!

一個民族的征帆就此灰飛煙滅幾百年!海上輝煌之不再,外夷崛起之不睹,強敵覬覦之不察,切膚之痛留給了後人。

禁海,既是關國,也是關窗,既走不出去,又看不到外面,一個王朝從此閉目塞聽。

明朝的自毀航路,為歐洲列強讓出了東侵的通道。

梁啟超先生長嘆:“哥倫布以後,有無量數之哥倫布,達·伽馬以後,有無量數之達·伽馬,而我則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

中國之嘆乃曠世之恥,中國之痛卻成為他人之鑒。

2002年,美國政府想取消探索外太陽系的“新地平線號計劃”撥款,美國宇航局首席專家狄克強烈反對,他在敦促國會撥款的報告中,使用了“召回鄭和案”的提法——他說:“1433年,當中國鄭和的航隊即將啟程探險那未知的大西洋時,明朝皇帝卻將他們召回了——從而使中國失去了在哥倫布數十年前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機會。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是否又要由於目光短淺而失去另一次探索太陽系外新疆域的良機?”中國鄭和啟航之後的整整610年,2015年8月,飛越了冥王星的這個美國探測器,正在柯伊伯帶天體間穿行。美國人跨越了“鄭和之痛”,把“海洋意識”拓展到“宇宙意識”。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閩江入海口長樂鄭和石雕(育航攝)

一個人的遠航,是一個民族的盛舉。一個人的悲哀,是一個王朝的悲劇。

紀念鄭和,需要反思。一個崇尚英雄的國度本不應該讓英雄孤獨。

六百年來,想祭奠我們的航海先輩,卻只能從外國人打撈的中國帆船遺骸中弔祭他們的風骨;想探尋勇士的足跡,卻只能從外國博物館借閱鄭和航海圖的複印件。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盤點上一個1000年里最負盛名的30多位探險家,惟一的亞洲人鄭和赫然入列。但是我們對自己的先行者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不應該牆內開花牆外香,輕薄了我們自己!

六百年來,鄭和似乎並沒有享受英雄的禮遇。鄭和實現了大明帝王的夢想和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個王朝、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行為,實現了一個民族的遠征願望和文化高度。但是中國社會卻對此保持了幾百年不應有的沉默。假如沒有鄭和船隊游弋海上,調停紛爭、震懾強梁、安撫弱小,中國周邊不可能有和平安定的環境,沿途諸國不可能刀槍入庫鑄劍為犁發展生產,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部落之間,不知道還要廝殺多久;假如沒有鄭和船隊的劈波斬浪,人類的腳步還哆哆嗦嗦地離不開海岸線,跨洋貿易、洲際交流還要經過漫長的摸索。這是鄭和對世界的貢獻,我們應該以大海波濤一樣的掌聲,給予他以英雄的榮耀!

六百年來,中國的歷史證明了一個道理——落後容易挨打。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就很難保證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公元1840年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公元1856年到1860年英、法兩國在俄、美兩國支持下發動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公元1894年到1895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甲午戰爭,來自海上的侵略嚴重地打擊了大清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使近代中國墜於最黑暗的深淵。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既是一個類似今天的航母戰鬥群,又是一支龐大的海軍陸戰部隊,一支上船能海戰、下船能騎射的多軍兵種聯合機動部隊。船隊即是艦隊,海洋也是戰場。假如鄭和船隊餘威仍在,中國就不會上演後來的割地賠款、屈膝求和、喪權辱國的悲劇;就不會有大清帝國在朱棣為獎掖鄭和而賜建的南京靜海寺內簽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就不會有大清皇家園林在英法聯軍刀光和火光中痛苦的呻吟與永遠的恥痛;就不會有甲午海戰悲憤的仰天長嚎;就不會有八國聯軍在中國大清皇宮閱兵的囂張氣焰!酸楚的歷史,含淚的悲歌,腥風猶在,血痕依然!

我曾在南海沿九段線航行了18天,行程8000公里,最南端到達曾母暗沙,途中遭遇不明國籍飛機、軍艦的跟蹤驅趕;途經了南沙群島中的鄭和群礁、永樂群島、宣德群島,以及以鄭和的副將晉卿、道明、尹慶、景宏、費信、馬歡等名字命名的島礁。但其中一些島嶼已經不在我們手裡。異國軍艦在橫衝直撞、招搖逞強,衝擊着中國的九段線。當年的絲綢之路被分割、被蠶食。中國海,在呼喚鄭和雄風。

長樂:航海日,讓我們一同回望那片從長樂開始,高揚了六個多世紀的征帆 - 天天要聞

鄭和在長樂所立銅鐘

(現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當年哥倫布畫下的道道杠杠,幻化成亂雲飛渡,驚濤穿空。但哥倫布筆下的那隻手形所指示的城市,正巍然崛起,漸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一帶一路”兩條絲綢在這裡打了一個結實的中國結,巨大的航船從這裡再出發。

絲路長歌,因時而興。壯麗航程,順勢再啟。


來源:常來長樂

02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千古第一賢后:馬秀英——她用大愛溫暖了一個暴戾的王朝 - 天天要聞

千古第一賢后:馬秀英——她用大愛溫暖了一個暴戾的王朝

(一)亂世孤女,遇一生摯愛時間: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 地點:濠州(今安徽鳳陽) 人物:馬秀英、朱元璋、郭子興 宿州富商之女馬秀英,自幼喪母,父親因仇殺逃亡,臨行前將她託付給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郭子興視她如己出,教她讀書明理,但她拒絕纏足
湛江為什麼叫湛江?這事兒得從頭說起!》 - 天天要聞

湛江為什麼叫湛江?這事兒得從頭說起!》

今天咱來嘮嘮湛江這名字的來歷。別看現在湛江是個濱海大都市,無敵海景刷爆朋友圈,但它的名字居然跟“江”沒啥直接關係!是不是覺得離譜?別急,聽我慢慢給你捋清楚。一、名字的由來先說個冷知識,湛江這個地方,在古代並不叫“湛江”,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武則天墓前61個石人都無頭,千年來難解,1971年2位農民提供線索 - 天天要聞

武則天墓前61個石人都無頭,千年來難解,1971年2位農民提供線索

1971年,陝西乾縣兩位普通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無意間挖出一個奇異石像頭像。而這不起眼的一鋤,竟成為破解千年未解之謎的關鍵線索——武則天陵墓前六十一尊無頭石像的秘密。乾陵,一座合葬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皇陵,歷經千年風雨與盜墓者輪番“進攻”,卻始終無
逃台國民黨高級將領:大多晚景凄涼,窮苦潦倒 - 天天要聞

逃台國民黨高級將領:大多晚景凄涼,窮苦潦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國民黨政權徹底失去了大陸的控制權,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國民黨高級將領跟隨蔣介石撤往台灣。那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個島嶼會成為他們後半生的舞台,更沒想到,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將領,到了晚年卻過得那麼艱難。
書香傳家——徐門景孺人的家族傳承故事 - 天天要聞

書香傳家——徐門景孺人的家族傳承故事

根據《大橋徐氏族譜》記載,景孺人生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橋徐氏徐達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親是雍正元年恩科舉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進士景考祥,表兄則是乾隆年間進士、候選知縣景鴻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