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以強悍著稱,而強悍的背後除了有超強的國力做基礎,更重要的是大漢王朝人才濟濟,猛將如雲,“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霸氣十足的豪言就是對漢朝國力強勁和兵多將廣的最好詮釋。
在漢朝的能臣武將中,除了那些有開國之功的文貴武勛,其他聲名赫赫的有功之臣也枚不勝舉,比如有“帝國雙璧”之稱的衛青、霍去病,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有投筆從戎,威震遠域的班超,以及治軍嚴謹、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等等。然而,在將星璀璨的大漢王朝,還有一位文韜武略,才智過人的文武全才,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死灰復燃”的韓安國。
如果不是因為《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的緣故,許多人估計都不知道漢朝還有韓安國這類的人物,在這部電視劇中,涉及韓安國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是也基本將韓安國一生之中主要的功績給輕描淡寫的表達出來了。比如韓安國參與平定七國之亂,抵禦吳楚叛軍、出謀劃策,解決帝王嫌隙、統帥三軍,設計伏擊匈奴等等,以電視劇的演繹為引子,再去了解歷史上真正的韓安國,就會發現他真的是一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治世之才!
老成持重,抵禦吳楚叛軍,聲名遠揚
韓安國是睢陽人,他自幼就博覽群書,後來專攻《韓非子》和雜家學說,博採眾長,而睢陽在當時是梁國的地盤,等他學成以後,就到梁王麾下做官,深受梁王器重。
在他侍奉梁王期間,漢朝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劉啟的中央政權岌岌可危,作為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挺身而出,承擔起了阻擊叛軍的重任,而正是這個機會讓韓安國從此脫穎而出。
當吳楚聯軍進攻到梁國之地,遭到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由於梁國是進攻長安的戰略要地,所以,吳楚聯軍為了拿下樑國,不顧一切的輪番攻城,猛攻之下的梁國眼看就抵擋不住,梁王便向漢景帝緊急求助,但是當時擔任平叛主帥的周亞夫從全局考慮,希望在梁國拖住叛軍主力的同時,伺機切斷叛軍的補給線,然後擊潰叛軍,並沒有直接增兵去救援梁國,即便漢景帝下令都沒用。
眼看求助無果,無奈之下的梁王開始任用韓安國和張羽擔任禦敵將軍,準備做最後的殊死抵抗,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念支撐下,韓安國和張羽兩人緊密配合,張羽原本就是帶兵之人,所以他在前線率軍禦敵作戰,而韓安國作為一個文臣,老成持重,就在後方運籌帷幄,堅守城池。
《史記》記載“張羽力戰,安國持重”,最終,在他們兩人一攻一守的通力配合之下,梁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也成功的頂住了叛軍的猛烈攻擊,久攻不下的叛軍無奈之下只能調轉方向轉攻其他地方,平叛形勢就此出現轉機,而韓安國和張羽二人也因為禦敵之功,從此聲名遠揚。
深明大義,化解帝、王嫌隙,忠心耿耿
在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定以後,朝廷論功行賞,梁王劉武因為禦敵功勞極大,加上他和漢景帝兄弟兩人的感情本來就很好,而且梁王作為竇太后的小兒子,也深得竇太后喜愛,所以,漢景帝封賞給梁王許多天子才能用的東西,比如車駕、旌旗儀仗等,在這種巨大的榮寵之中,梁王就開始迷失自我,肆意僭越,出入的排場堪比天子。
漢景帝知道梁王的僭越行為以後,就很生氣,竇太后知道以後,也對梁王的行為不滿意,並準備責罰梁王的出格行為,作為梁使的韓安國知道以後,就很緊張,於是就想盡各種辦法去化解梁王的這次危機。
由於正在氣頭上的漢景帝和竇太后都不願意見梁使,韓安國就採取曲線救國的方式,先去找了館陶長公主,言辭誠懇的向館陶公主說明了皇帝和太后對梁王的誤解,韓安國細數了梁王的功勞,然後指出梁王出行用皇帝所賞賜的車駕儀仗,僭越臣子的本分,用天子的排場,都是出於彰顯皇帝和太后對他的喜愛,從而讓母子和兄弟之間的親情更加歡洽,並沒有任何不臣之心。
館陶公主將韓安國的話如數告訴竇太后,竇太后知道她誤解了梁王,於是很高興把這些內容轉達給漢景帝,漢景帝也消除了對梁王的芥蒂,從此以後,梁王與皇帝和太后的感情更加的深厚了,這都是韓安國的功勞。
後來,梁王聽信羊勝、公孫詭的讒言,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並且殺害了朝廷派來的大臣袁盎,當漢景帝派人來調查的時候,梁王劉武將他二人隱匿在王府,導致朝廷派來的人一直沒有搜捕到二人。韓安國知道以後,感覺到後果很嚴重,於是就找到梁王,用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祖劉勸邦、景帝劉啟與廢太子臨江王劉榮的關係為例,勸諫他不要對皇位有非分之想,並且告誡他“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現在有太后罩着你,等太后不在,誰還能罩着你?梁王聽完以後恍然大悟,自覺的交出了羊勝、公孫詭二人,才化解了這場政治危機。
韓安國深明大義,兩次挽救皇室關係,避免了同室操戈的悲劇發生,於公於私都忠心耿耿,深得皇帝、太后和梁王的器重,他的舞台也從諸侯國,走向了中央政權。
審時度勢,有勇有謀,盡顯百家之長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韓安國通過賄賂國舅爺田蚡的方式,在中央政權立足腳跟。在他擔任御史大夫的時候,匈奴派人來漢朝請求和親,朝中官員針對和親的事宜,分為兩派,以大行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希望發兵攻打匈奴,徹底的解決匈奴問題,以韓安國為代表的主和派,他們認為目前還不是打仗的最佳時機,希望通過和親來換取和平。
韓安國認為即便派兵去攻打他們,漢軍千里奔襲,等到戰場也人困馬乏,而匈奴人強馬壯,漢軍很難取得勝利,就算打贏了也不一定能控制住他們的百姓,不如和親來換取和平發展的機會,針對韓安國對待這次和親的態度,《史記》有詳細的記載:
“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漢武帝聽完韓安國的觀點之後,感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暫時隱忍,同意與匈奴和親。
如果說因為韓安國在這次和親問題上的主和態度,就認為他是一個怯懦的主和派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在有合適的對匈奴作戰的時機時,他就成為了一位堅定的主戰派。
在馬邑設計圍剿匈奴的行動中,他就擔任了統軍的主將,李廣、公孫賀、王恢等名將都在他的麾下,在這場行動中,原本要誘惑匈奴大軍進去漢軍設好的伏擊圈,但是因為疏忽,誘敵之計被匈奴單于看穿,於是率軍退去,靜待時機的韓安國見匈奴一直沒有動靜,就改變了原來的作戰方案,率軍出擊,可等到漢軍追到邊塞,眼看實在追不上了,也撤了回來。
這次伏擊戰雖然一無所獲,但是也足以證明韓安國審時度勢的能力,面對匈奴問題,他沒有拘泥於簡單的主戰或者主和,而是有勇有謀,該和就和,能戰則戰,他的戰略思維盡顯諸子百家之所長。
因傷憾失丞相之位,黯然謝幕
漢武帝的丞相田蚡死後,在篩選丞相人選的時候,韓安國以其超眾的才能成為不二的人選,漢武帝也決定任用他為丞相。
但是,天意弄人,在他給漢武帝引導車駕的時候,從馬車上摔了下來,跌跛了腳,而漢武帝又不可能任用一個坡腳的官員作為威嚴的丞相,所以,韓安國也因此與丞相之位失之交臂。
在衛青、霍去病等一干年輕將領崛起之後,年老的韓安國也逐漸被漢武帝冷落,退居幕後,遠離朝廷,最終悶悶不樂,憂鬱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