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漕運及與汴河
重建統一帝國的宋太祖,為著漕運便利,選擇開封為都城,北宋都城因汴河而得名一一汴京,又稱汴梁、東京。北宋160年間,汴河帶給汴京交通的便利超過長安和洛陽,使汴京商貿繁榮超過此前長江以北任何王朝的都城。
1126年靖康之役北宋亡,宋室南渡後,紹興元年(1131年)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開始了150年南宋王朝的歷史。隨着北宋王朝滅亡,汴河水運斷絕。其後以汴河為界南宋與金對峙。決定北宋立國的關鍵戰役發生在汴河上。
唐末後梁朱溫部將龐師古、葛從周率軍自霍邱渡淮河佔據清口(今准安)。割據淮西的楊行密決汴河北堤,水淹後梁軍,龐師古大敗身亡,自此宿州埇橋東南至泗州淪為沼澤之區,汴河水路全部斷絕長達五十餘年。後以開封為東京的後周政權於顯德二年(955年),因汴河故堤疏導開封至泗州的河道。六年(959年)再發徐州、宿州、宋州、單州夫役疏浚。後周對汴河的整治,為北宋重開汴河漕運創造了條件。
北宋開國便在汴河大興疏浚之工,很快汴河水運恢復,成為支撐宋王朝的交通動脈。北宋前期大運河自江南過長江,轉道真揚運河(今淮揚運河),再穿准河入汴河,過黃河後進入御河(隋永濟渠)北上直達河北西路清河縣,其溝通東西南北的水路格局一如隋唐運河。
明道時(1032-1033年)山東饑饉,調江淮米由汴河北上,自河陰過黃河,陸運至黎陽,入御河轉水運東北抵清河賑済,經行了大運河的所有河段並穿越長江、黃河、准河。汴河和御河這條水路是北宋向邊關運送漕糧的運輸線。
北宋政權擁重兵於汴京,景德四年(1007年)定歲額運量六百萬石(約四十八萬噸),此外還有為數極大的專供朝廷的物資,稱雜運。漕糧除支付汴京的軍政各費,還有部分北運至華北,供給駐紮河北的守軍。
太平興國時(976—984年)歲運江淮米三百萬石,菽一百萬石。其他河運量一百五十萬石。至道初(995年)汴河運米糧五百八十萬石。
大中祥符初(1008年)至七百萬石,仁宗時多至八百萬石,後有所減少。每年各州為漕運造船兩干至三千艘。自准南入汴河,常有船六千隻,原每船載量不過三四百石,後至七百石、一千石不等,私船超載則多至一干六百石。自楚州、泗州至汴京,原定八十天一運,每年三至四運。除漕糧外,還有薪柴、炭、百貨蔬果等。
北宋漕運以船十艘為一綱,押運一人;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改三綱為一綱,汴河上船通常有二百綱上下。北宋"綱"這種漕運船隊編組形式,在運河運輸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船隊有組織分時段過閘過壩,有利於運河水量節制,也便於沿途驛站縴夫調度,更重要的是便於押運官兵對貨物運輸的集中監管。明清沿用這制度,改"綱"為"幫",同樣按漕船起運的地域分幫。
黃河南泛使汴河淤塞速度加快,北宋末年汴河一年內只有半年時間通航。北宋末年運量增加,同時在黃河南泛汴河、水患更加頻繁的困擾下,汴河運輸秩序大亂。
徽宗崇寧(1102-1106年)蔡京職掌朝政時,發運使胡師文將用於採購糧食的錢作為羨餘獻給朝廷,同時將食鹽專賣改為由商人營銷的鈔鹽法。以致發運使無採購糧食的現鈔,漕船沒有食鹽可以代運代銷,以致船夫逃竄。北宋末只好改由同產地的糧食編隊押運直運汴京,不顧沿途各河段水情差異,使東南六路的漕糧和物資一路北上,是為直達綱。
與直達綱同時興起的是為汴京運送奇花異石的花石綱。這一改變為北宋末年的社會動蕩推波助瀾。花石綱是宋王朝對民間財富掠奪的最後瘋狂。
崇寧元年(1102年)在江南蘇州、杭州設造作局,三年後蘇州再設應奉局。造作局由太師、內廷供奉官童貫(1054-1126年)主持。造作局集中工匠數幹人,製作象牙、犀角、金銀、玉器、雕刻、刺繡等工藝品。
應奉局由防禦使朱勔(1075-1126年)主持,專事搜集太湖石和東南各地奇花異木。運送造作局、應奉局貢品的船隻也是十船為一綱,由起運地直達汴京,稱"花石綱"。
花石綱也是一船到底。朝廷上下貪腐與漕政改制的無常,使徽宗末年王朝上下人心攜貳,天下解體。宣和八年(1126年)金兵過黃河,圍困汴京。徽宗讓位趙桓,是為欽宗,改年號靖康。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欽宗及皇妃、太子並宗室、大臣共三千人被金人押往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界內),最後終死於異國他鄉。
靖康二年宋室南渡,此後金人多次南下江准。建炎三年(1129年)甚至進犯杭州,次年才北撤,杭州所存戶ロ,十存二三。宋金紹興和議後,終於換得了南宋的穩定。紹興八年(1138年)改杭州為臨安,並以此為都城,以此開始了一百五十年南宋王朝的歷史。
南宋政權依託最富庶的長江及太湖流域,偏安杭州後,大量北方人口進入,短短二十年間臨安安置戰亂移民約兩百萬。隨着政治中心和大量人口南移,南宋一代江南、浙西、浙東、嶺南等區域的農業得到了大發展。東南各路湖區大規模圍田,山區及丘陵也普遍墾荒,極大地緩和了人口增加後的糧食供需矛盾。南宋有便利的水路交通和發達的商業。
錢塘江東與浙東運河相連,西有水路通徽、婺嚴、衢各州。蜀、江西、荊湖由長江轉江南運河,聞、嶺南等地水路可以抵達臨安,運河與自然河流構成四通八達的水路。外地輸入臨安的貨物以建築材料、紡織品、土特產為主,漕糧主要來自江南潤、常、蘇、湖、秀以及浙東諸州,其中很大部分由運河調往准南前方,供給守軍。由於江南及浙東本土糧食充足,南宋一朝對漕運的依賴程度不高,漕運量不到北宋的一半。
汴河兩岸因水運而興起的城市,後來因政治中心的南移和汴河堙廢而失去繁華。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守軍將領杜充決開封黃河堤,黃河奪汴河,東南至徐州與泗水匯合後,在楚州(今江蘇淮安)清口與准河合流,由淮河入海水道經雲梯關入黃海,開始了黃河奪准七百年的歷史。汴河在黃河南行期間屢屢成為黃河決溢的泛道,從此汴河走向消亡的不歸路。因汴河水運而興的城市或走向衰落,或消失在黃河泛濫後留下的泥沙中。
二,汴京的興衰
具有依託水路溝通東南西北優越的地理位置。開封北過汴河可由泗水北上至華北東部,西北由汴河逆行直抵黃河,東南由汴河順流而下與准河相接,如准揚運河。今河南開封為隋唐汴州州治浚儀城所在,北宋為都城,稱汴京、汴梁或東京。開封因通濟渠(汴河)水運而成為唐宋商貿發達的中心域市。北宋黃河南行期間,汴河成為經常性的泛道,隨着黃河泥沙侵犯,運河逐漸堙廢,唐宋城池在今城市以下,埋深8-12米。
隋通濟渠的開鑿,使汴州成為水運交通樞紐,唐代汴州的經濟地位顯著提升。唐武德四年(621年),於浚儀置汴州總管府,並為汴州刺史治所。唐代前期開封已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來自北方齊魯、燕晉,東南江淮、閩浙,西南荊湖、嶺南、巴蜀等地的糧食、建築材料、土特產在開封匯合,然後再經由黃河轉輸洛陽及至長安。
劉禹錫《汴州刺史廳壁記》:"本朝以浚儀為汴州刺史治所。自隋釃新渠,吸黃河而東行,州舍其樞為天下劇。"
玄宗朝安史之亂,華北、山東成為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爭奪的戰場,汴河成為關中地區與江南溝通的唯一水路通道。戰亂平息後佔據准南的藩鎮為了自身的利益和扼斷唐王朝的經濟命脈,經常盜決汴河堤,以阻斷水路;或截留漕糧和其他物資。為了保證汴河漕路,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設宣武軍,派重兵駐守汴州。
節度使李勉重築汴州城,周二十餘里,共有七座域門。建中四年(783年),准西節度使李希烈起兵,攻下汴州,佔據州域一年之久,汴河漕路阻斷。次年平定李希烈的叛亂,漕運又得以恢復。此後,忠於唐朝的汴州鎮將、節度使收復汴州,使唐後期的汴州水路暢通,州城重新恢復了生機。
五代時,後周政權選擇了交通位置特殊的汴州建都,後周對都城開封的建設,為北宋定都汴梁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後周顯德時(954-959年)多次大規模疏浚汴河,向東北開五丈河,在汴口修築斗門。形成了以汴都為中心,東北由五丈河通齊魯,東南通陳、穎的水運交通網。汴京的城市格局與運河關係至深。城區商業區、街坊分布格局均以汴河為中心。
《東京夢華錄》:"東城一邊,其門有四,東南日東水門,乃汴河下流水門也。其門跨河,有鐵裹窗門,遇夜如聞垂下水面。兩岸各有門,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夾岸百餘丈。"
來自江南的漕糧和物資通過汴河直抵都城。汴梁的東水門兩岸的通津門和上善門,西水門兩岸的宣澤門和大通門之間是沿汴河的大街,它們都通往裡城中心的州橋。臨汴河的街市上,分布着官府的倉庫,接待客商的客店。沿汴河兩岸還有如斛斟行(米麥行)、面行、菜行、牛馬行、紙行、果子行等街市。北宋末年,汴京人回約一百五十萬,駐軍超過十萬人,是當時中國人口最多的域市。
汴京域內汴河橫貫東西,汴河支流有蔡河南通穎水,五丈河北接梁山濼,東有古汴渠至泗水,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網。汴京城的城市水系由三重城壕、四條城河,以及各街巷的溝渠組成。城內溝渠之水水源來自汴河,亦排入汴河。此外,汴京有凝祥、金明、瓊林、玉津等池沼。其中金明池"周圍約九里十步,池西直徑七里許",池的水域面積相當大。城河和池沼實際上起到了調節汴河水量的功用。
汴京設京城排岸司,並領護汴河兼督運。每年疏浚工役用大30萬北宋時黃河進入了南徙前夜。時黃河分為南北兩支,南支在汴河以北,與汴河大致平行,東至梁山泊折而東南至徐州入泗水。南支頻繁決口,汴河成為黃河河南界內決口時經常的泛道,河道淤積更為嚴重。約12世紀時北宋開封被黃河泥沙所掩埋,遺址上是明清各時期復建的開封城,其規模不足北宋汴京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