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2025年05月15日18:02:10 歷史 1635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裡,有個現象讓不少外國學者撓頭:中國是怎麼做到文明大統一的?

要知道,世界上其他大文明,比如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混得再好最後還是分崩離析了,可我國卻能在朝代換了一茬又一茬後,依然保持文明的完整性。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地理環境天然的保護傘和連接線

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簡直就是中華文明的命脈。

黃河這邊是文明的搖籃,最早的夏商周都在這塊兒紮根;長江後來居上,尤其到了南方經濟崛起的時候,成了國家的重要支柱。

這兩條河把南北串起來,糧食豐收了,人也聚起來了,統一自然有了物質基礎。

中國的地形多山,像昆崙山太行山這些,既擋住了外面的入侵,也讓內部的文化相對獨立。北方草原民族想南下得翻山越嶺,成本高得很。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而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也讓中國內部的文化認同感更強。

秦嶺淮河雖然把南北分開,但文化交流從來沒斷過,反而還融合出了不少特色。

中原這塊地,土地肥沃,氣候合適,自古就是政治經濟中心。

歷代王朝都盯着這塊“風水寶地”,因為控制了中原,就等於拿下了全國的命脈。地理位置這麼優越,想不統一都難。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儒家思想的“粘合劑”

地理給了基礎,但文化才是把大家擰成一股繩的真正力量。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里,儒家思想絕對是扛把子的存在。

儒家老早就提倡“天下大同”,講究禮治、仁政,這套思想讓中國人打心底里覺得國家就該統一。《禮記》里那句“天下為公”,成了無數讀書人掛在嘴邊的理想。有了這種觀念,分裂在大家眼裡就是大逆不道的事兒。

科舉這玩意兒,從隋唐開始就成了選官的標配,考的全是儒家經典。不管你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只要讀通了四書五經,就能進朝廷當官。這不僅統一了文化,還讓全國上下都用同一套價值觀說話做事,凝聚力杠杠的。

儒家還特別重視孝道、忠義這些東西,強調個人對家庭和國家的責任。家族是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一個個小家穩定了,整個社會也就穩了。這種從下到上的穩定感,直接撐起了國家的大一統。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直接廢了分封制,搞了個郡縣制。全國分成一塊塊,由中央派人管着,這套制度後來被歷代沿用,成了統一的大殺器。

到了漢代,官僚體系更完善了。皇帝坐鎮中央,下面有層層官員管着地方,還時不時派人巡查。政令從上到下通暢得很,誰敢不聽話,直接收拾。

中國古代的法律,像《唐律》、《大明律》,不僅管住了社會秩序,還讓全國用一個標準辦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對統一來說太重要了。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多元歸一的民族格局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但幾千年下來,愣是形成了以漢族為主、多元一體的格局。這背後是文化和政治的雙重作用。

漢族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通過遷徙和融合慢慢壯大的。往北邊走,和游牧民族混;往南邊走,和土著融合。文化隨着人走,民族界限也模糊了。

歷史上不少少數民族跟漢族接觸後,都慢慢接受了漢文化。比如北魏孝文帝,直接把鮮卑族往漢族的方向改,語言、服飾全換了。這種文化同化,讓大家在認同上更靠近。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歷代王朝對付少數民族有的是招兒,像“和親”、“羈縻”,都是為了穩住邊疆。

清朝的“改土歸流”更是大手筆,直接把地方勢力收歸中央,民族融合更進一步。

農業社會的“定心丸”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經濟穩定是統一的關鍵。小農經濟雖然簡單,但很管用。

古代農民靠種地活着,自給自足之外還能交稅給國家。國家有了錢,就能養軍隊、修工程,中央集權自然就穩了。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都江堰大運河這些水利工程,不光提高了產量,還把南北經濟連起來了。

大運河一開通,糧食、物資隨便調,經濟一體化的好處太明顯了。

雖說重農抑商,但商業也不是完全不管。鹽鐵專賣、官營貿易這些手段,讓國家牢牢抓着經濟命脈,不會因為商人亂來而動搖統一。

中國對外一直講究“以和為貴”,這套哲學不僅管外交,也管內部。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古代中國搞了個朝貢體系,周邊國家來朝拜,承認中國是大哥。這不僅穩住了東亞局勢,還抬高了中國的地位。

儒家思想、漢字這些東西,傳到日本韓國越南,影響力杠杠的。這種文化輸出,讓中國在國際上有底氣,也間接幫了統一一把。

朝代換了內核沒變

中國朝代更迭不少,但文明的連續性從沒斷過,這是個大亮點。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從《史記》到《漢書》,每朝都給前朝寫歷史。這些書不光記事兒,還傳文化、講經驗,統一的思想就這麼一代代傳下來了。

科舉從隋唐用到清末,郡縣制也是一脈相承。制度雖然有改進,但核心沒變,保證了治理的穩定性。

龍、長城這些符號,哪個中國人不認識?它們背後是民族認同,增強了凝聚力。

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 天天要聞

近代中國挨了不少打,但統一沒散架,這得益於轉型期的努力。

面對列強欺負,中國人開始覺醒,民族主義成了新動力。國家要獨立、要統一,成了大家的共識。

洋務運動改革開放,中國一直在摸索現代化。路子變了,但統一的底線沒丟。現在講“文化自信”,把傳統文化的精華撿起來。這不僅提振了民族自豪感,也給統一加了層保障。

參考資料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從何而來 中國教育新聞網

[1]李景苑."從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科學導報 2025-04-28,B02,理論學術.

[1]嚴慶,劉琳.文明孕育祖國與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標誌性支撐[J].貴州民族研究,2025,46(02):2-9.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25.02.001.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印尼華僑走進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 天天要聞

印尼華僑走進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2025年5月11日下午3時,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25位印尼華人華僑組成的參訪團,成員平均年齡超過75歲,最年長者88歲。他們中有人坐着輪椅、有人拄着拐杖,全程緊跟講解員步伐,無一人掉隊。參訪團此行是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特意到館重溫歷史,併合唱《松花江上》。 參訪團成員雖年事已高,...
這屆山西年輕人!結婚主打一個開心 - 天天要聞

這屆山西年輕人!結婚主打一個開心

當傳統婚宴遇上Z世代腦洞山西這屆年輕人徹底顛覆“結婚標配”!從電動車隊的拉風接親到火鍋店裡的誓言公交車上的浪漫他們用行動證明結婚不卷排場快樂才是終極儀式感Part.01沒有豪車轟鳴卻引得路人祝福鳴笛3月6日運城小伙帶領30輛電動車迎親車把系氣球後視鏡系紅綢帶車隊穿行大街小巷路人紛紛拍照“比超跑車隊還吸睛!環保又...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建議統一後台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 - 天天要聞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建議統一後台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

兩岸關係這個大棋盤上,總有些聲音讓人耳朵一豎,特別是談到台灣和大陸統一後的事。洪秀柱那句“兩岸同屬一中,終極目標是統一”,擲地有聲,直接點燃了不少討論。而黃智賢、邱毅、王炳忠這些名字,也常跟“統一”倆字綁在一起。他們不光是喊口號,還真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