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清同治二年)初,左宗棠派麾下大將蔣益澧、劉典率水陸各軍進攻浙江蘭溪縣城,太平軍蘭溪守將是沛王譚星的部下張成功,他見清軍大舉圍攻,信心喪失, 遂率500守兵向蔣益澧投降。太平天國戴王黃呈忠、首王范汝增等率軍來援,被劉典軍阻擋、隔絕,無法靠近,因糧道被湘軍截斷,湯溪、龍游糧彈不濟,太平軍士氣沮喪,人心思變。
2月26日,守湯溪的太平軍將領彭禹蘭派人偷偷出城向蔣益澧乞降,並協助蔣益澧誘捕宗王李尚揚等人。蔣益澧趁勢揮軍攻城,彭禹蘭打開城門,引湘軍蜂擁而入。入城後,蔣益澧派部將高連升、熊建益率部圍攻城東的太平軍營壘。太平軍猛將黃呈忠得知李尚揚等被清軍生俘、湯溪已全部失陷後 ,無心戀戰 ,倉惶率軍撤往金華,湯溪、龍游等地盡為湘軍佔有。
克複蘭溪、湯溪、龍游三城後,左宗棠的高明部署徹底搗毀了太平軍在浙江西邊構築的防線。此後,太平軍再也無力構建新的有效防線,而左宗棠則督軍勢如破竹,攻城拔寨,接連取勝,收復浙江全境指日可待。當時,金華、嚴州(今建德)兩府的絕大部分區域已無太平軍蹤影。左宗棠大軍的前鋒已經進至距省城杭州不足百里處。
血腥異常的紹興之戰
為了穩紮穩打、步步推進,左宗棠命蔣益澧率部攻打義烏、劉典率部沿浦江北上與蔣軍合攻紹興府屬之諸暨縣城。3月7日,蔣益澧、劉典兩軍分別攻取東陽、浦江,隨後按計劃向諸暨進發。守諸暨的太平軍主力已於兩天前撤走,留守的小股部隊見清軍大舉襲來,皆繳械投降,劉典兵不血刃便輕取諸暨。 左宗棠命蔣益澧軍馬不停蹄繼續北進,進擊紹興。彼時,紹興府的攻守態勢對清軍極為有利。
早在當年1月間,寧紹道台張景渠已經邀請法籍僱傭軍“常捷軍” 與清軍聯手攻打紹興城。2月,張景渠又會同英國“常安軍”、“定勝軍”與法國“常捷軍”一道猛攻紹興城。2月18日,中外聯軍調來重炮轟擊紹興城,太平軍守兵奮力抵抗 。在城外敵軍優勢火力覆蓋下,守軍傷亡慘重。(鐵馬讀史頭條號)就在雙方激烈鏖戰時,太平軍守將之一、,綾天義楊應柯派心腹縋城而出,向張景渠請降,表示願為內應。3月14日深夜,楊應柯等人在城內四處縱火,張景渠督軍趁機攻城。太平軍守兵兩面受敵,力戰不支,加上情況不明,陳坤書被迫率殘部逃往蕭山。次日,張景渠率中外軍隊攻佔紹興,20日又攻克蕭山。至此,浙東地區被清軍收復。
紹興之戰多慘烈?看現場目擊者張大野的描述
據時人張大野在其著述《微蟲》中的現場目擊描述,張景渠率清軍與外籍僱傭軍攻打紹興時, 原本堅固的城牆因不斷遭受炮擊,出現了很多缺口,城內太平軍守軍為了堵缺,就把許多餓殍以及戰死者的屍體拖到城牆豁口處,層層堆砌 ,再覆蓋上一層厚厚的濕土,變成一道由人肉夯築的“屍牆”,結果呢,清軍用重炮猛轟,屍牆被炸得血肉橫飛,殘肢斷臂被炮火崩的四處亂飛,非常恐怖的一個慘烈場景......再猛烈炮火的覆蓋下,紹興城牆內外形成一道道血衢,人體殘骸遍地皆是,慘不忍睹。最終,清軍在太平軍叛徒楊應柯的接應下,魚貫進入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的紹興古城。
太平軍“獨眼”猛將黃呈忠真人像
【插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