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軍事演習”的幌子
1928年,北伐戰爭方興未艾,中國境內仍舊是一片軍閥混戰、群雄割據的局面,地方軍閥各據一方,國家滿目瘡痍,百姓困苦不堪。這一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的孫殿英部,雖然隸屬國民黨軍隊,但在政治上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附屬力量,屬於蔣介石眼中的“雜牌軍”。蔣對孫殿英部並不信任,既沒有軍需撥付,更不肯發放正常的軍餉。半年以來,這一支遠離中央的部隊幾乎已被上峰遺忘,士兵面臨著無衣可穿、無米可炊的困境,軍心逐漸下滑,嘩變的陰影籠罩軍營。
到了夏天,嚴峻的現實讓軍隊處於崩潰邊緣。孫殿英多次派人向南京討要糧餉,但國民黨中央對他敷衍了事,遲遲沒有迴音。戰士們日漸飢餓,士氣低落,許多人離開軍營到附近村莊討飯,有些甚至乾脆放下武器趕回家鄉。軍營里時常可以聽見士兵們的牢騷:“再這樣下去,不如跟其他部隊走!”
某個悶熱的夏夜,孫殿英獨自坐在燈下,擺弄着桌上的軍餉清單。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必須另尋他路,這條路不能依靠別人,而要靠自己想辦法“弄到錢”。當目光越過蠟燭,看向懸掛的大幅河北地圖時,他的腦中閃過一個念頭——那些橫跨河北山脈的清東陵是否能成為解困之道?
幾天之後,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的馬蘭峪地區靜寂無聲,唯一的動靜來自第十二軍的布告。這些公告突兀地出現在村口和街巷,內容寫得義正辭嚴:“軍隊即將在馬蘭峪附近進行關鍵軍事演習,練兵期間,所有百姓嚴禁靠近山林,否則格殺勿論。”
馬蘭峪,這裡是赫赫有名的清東陵所在地,山巒環繞,地勢隱匿,幾百年來這裡埋葬了清王朝的皇帝和后妃,僅僅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兩人所攜帶的許多陪葬品,便是價值無數的稀世珍寶。無論是歷史記載還是坊間傳言,都足以讓人相信,這片山林深處藏着不可估量的財富。
利用“演習”作為掩護,孫殿英親自布置了詳盡的盜墓計劃。部隊分成若干小組,士兵們攜帶炮火和工具,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開始挖掘清東陵中最引人注目的兩座陵墓——乾隆皇帝的裕陵、慈禧太后的定東陵。他們利用炸藥炸開封閉的地宮入口,將早已塵封的地下世界暴露在空氣中,地動山搖,聲勢浩大。
夜色之下,士兵們用火把照亮地宮,滿眼儘是琳琅滿目的珍寶。慈禧太后的棺槨被撬開,棺身上鑲嵌的珍奇寶石被粗暴地摘下,那顆碩大的夜明珠亮得刺目,瞬間被孫殿英收入囊中。乾隆皇帝的墓室中,更是鋪滿黃金飾品與玉器,尤其是一柄雕刻精美、氣勢非凡的九龍寶劍,成為現場的焦點。孫殿英看着這些光芒萬丈的財富,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得意地宣稱,這些財物足夠他們用上數年。
數日後,盜墓的“演習”結束,清東陵滿目狼藉,棺槨殘破不堪,陵墓內屍骨散亂。尤其是滿人後裔得知祖陵被劫,群情激憤。孫殿英仰仗着自己的人脈與賴以生存的賄賂手段,在軍政系統中大肆活動,讓這樁震驚全國的盜墓案迅速被壓了下來,最後不了了之。
九龍寶劍的命運波折
在1928年的東陵盜寶案中,九龍寶劍作為隨乾隆皇帝一同埋葬的無價之寶,可謂是風雲涌動的歷史見證。劍身雕刻着九條飛騰的蟠龍,以精湛工藝表現出掌控天下的皇家氣勢,其名更早已聲傳四海。
到了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昔日因東陵盜寶案備受譴責的孫殿英,不僅沒被追究刑責,反而憑藉犀利的手段和複雜的人脈網,重新佔據了軍閥混戰中的一席之地。對於孫殿英而言,與蔣介石建立某種“互惠關係”成為他謀求仕途的首要目標。他開始四下張羅,準備將盜自東陵的大量珍寶作為禮物,通過特務頭子戴笠獻給蔣介石。這個戴笠,有“蔣介石的佩劍”之稱,是蔣最為器重的親信之一,只要能討好戴笠,便能打通南京高層的關鍵渠道。
在與戴笠的碰面中,孫殿英提出一個更誘人的私下承諾:如果戴笠能在蔣介石面前為他美言幾句,他願將九龍寶劍這件無價之寶贈與戴笠個人,以作答謝。戴笠聽聞這柄舉世聞名的劍,頓時神色一變,滿心歡喜,隨即拍胸脯應允,承諾為孫幫忙。
孫殿英的狡詐在此顯露無遺,他口頭將寶劍許諾給戴笠,卻遲遲不將其奉上。他的算盤是,既保全九龍寶劍以圖後用,又可藉此吊住戴笠的胃口。兩年後,戴笠借“孫殿英通共”之名,親自帶隊前往太行山,調查孫的一些“不軌行為”,但實質目的之一,仍然是索回這把久渴而未得的九龍寶劍。
面對戴笠的突然到訪,孫殿英不得不低頭。權衡再三,孫殿英最終將九龍寶劍交予戴笠。戴笠此時正奔波於抗戰各線,擔心刀光劍影之下,一旦攜帶這樣一件名貴之物非常危險。他便將寶劍託付給自己信任的心腹馬漢三,命其特別小心並轉交何應欽,以備自己從重慶返回時再面呈蔣介石。
馬漢三見九龍寶劍華貴無比,頓時心生貪念。他私自將劍據為己有,卻謊稱寶劍因種種原因已歸還孫殿英。戴笠在戰亂中分身乏術,雖覺疑惑,卻無法顧及這一狀況。
日本人手中的奇珍異寶
抗日戰爭期間,九龍寶劍的傳奇並未到此結束。因一次戰事敗退,馬漢三竟被日軍俘虜。他原本在蔣介石眼中是忠實得力的幹將,但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血性頓失。他為了保命,不惜出賣多方情報,甚至將私人珍藏中的九龍寶劍作為賄賂奉獻給日軍,為首的日本軍官宮崎大為喜悅。
宮崎將九龍寶劍帶回日本佔領區,妄圖將其作為侵華的“戰利品”進行展示。隨着抗戰局勢逆轉,日本在中國的戰場上節節敗退。日軍撤離時,宮崎將九龍寶劍轉交給一位身份特殊的女子——川島芳子。這名“東方間諜之花”以其跌宕起伏的經歷和複雜的背景聞名中外。她與日軍關係密切,憑藉聰明才智成為多個勢力角逐中的特殊人物。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逐漸接管日佔區,晝伏夜出的馬漢三終於找到了機會。他獲悉九龍寶劍依然在川島芳子手中,便第一時間派人盯緊她的舉動。川島芳子最終被國民政府抓捕,但馬漢三此時卻並未將寶劍上交作為國有文物,而是選擇將劍據為己有。
戴笠的突發空難
早在抗戰期間,戴笠就對九龍寶劍的去向心存疑問,他察覺馬漢三隱瞞了重要信息。抗戰勝利後,他重新掌控局勢,決心將這筆舊賬算清。調查尚未深入,戴笠就接到一條機密信息:九龍寶劍可能已被轉手數次,具體去向撲朔迷離,同時馬漢三本人也捲入了貪污贓款的嚴重指控。為了進一步探明真相,戴笠決定親赴南京直接對馬漢三展開審問。
1946年3月17日,戴笠從青島乘坐專機飛往南京。天氣起初晴朗,但進入長江下游上空時,天氣驟變,南京的天空烏雲密布,伴隨着雷電轟鳴。他的飛機嘗試在南京降落,但因惡劣天氣未能成功,於是改道飛往上海。然而,上海的天氣同樣不適宜降落,於是飛機再次調整航線,計劃飛向徐州。在南京西郊岱山,飛機突然失去控制,墜毀在一片山林中。伴隨着一聲巨響,機身化為殘骸,所有乘客,包括戴笠本人,無一生還。
事發時天氣原因被官方定為墜機的主要原因,但有人暗中猜測,這起事故並非單純巧合。一種說法是,馬漢三為了掩蓋自己暗藏九龍寶劍的事實,與自己的心腹劉玉珠密謀策划了這場空難。
當時身兼軍政大權的蔣介石親自主持了戴笠的後事,對這位效忠多年的特務頭子給予了前所未有的哀榮。他在南京靈谷寺後山親自選定了戴笠的安葬地,這片林木蔥蘢之地因其幽深隱秘而被認為是戴笠長眠的理想場所。
與轟轟烈烈的葬禮相關聯的,還有一樁神秘流言。在戴笠的墓穴中,是否隨葬了包括九龍寶劍在內的稀世珍品?根據軍統內部的隱秘傳聞,蔣介石不僅安排毛人鳳全程監督戴笠的安葬,還特意指派沈醉負責修建墓穴。
據透露,為了避免戴笠過往的狠辣行徑招致報復,蔣介石命人將墓穴建築得異常堅固。據沈醉回憶,墓穴採用特殊設計,棺木和墓穴的岩石基座通過澆築工藝連為一體,將整個墓地封死成密不透風的整體,令人無法輕易打開。
一些人認為,九龍寶劍可能被作為戴笠生前最鍾愛的物品之一,被一同埋入南京靈谷寺的墓穴中。戴笠墓至今仍聳立於靈谷寺後山,其上是莊嚴肅穆的石碑,但對於九龍寶劍的傳說始終沒有確鑿定論。
參考資料:[1]熊國英.“九龍寶劍”與戴笠之死[J].文史春秋,2009(7):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