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他只不過是亡國的君主,朱元璋的手下敗將。
沒想到,被流放到朝鮮後,這個亡國皇帝卻過上了滋潤的生活,優哉游哉。
而且他的子子孫孫如今遍布韓國,足足有4萬多人!
這個被流放的皇帝是誰?他到底有什麼故事?
文本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文章。
部分細節存在藝術加工請注意甄別
轉瞬即逝的大夏政權
“唐宋元明清”,這個口訣從初中學習歷史時我們就已經熟記於心了。
也正因如此,許多人都“誤會”了歷史上只有這幾個朝代。
其實,在各個朝代的更迭變換中,有許多小的政權建立,只不過到最後沒有成功,就這樣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就比如說,在元朝和明朝之間,有一個“大夏政權”建立過。
元朝末年,在元順帝的統治下,政治腐敗,官場不正之風盛行,許多官員以權謀取私利,導致元朝政府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
又由於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所以他們對漢人很是壓迫,導致許多漢人苦不堪言。
當時還趕上了黃河決堤,面對災害元朝政府卻不作為,讓老百姓們也是怨聲載道。
這時, “紅巾軍”開始起義,以對抗元朝的腐敗統治。
在這種背景下,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
明玉珍,出生在湖北隨州,雖然家境貧寒,他也只是一介農民,但他卻有着遠大的抱負。
那天,明玉珍帶着一些隨身行李,和一腔孤勇走出了家門,打算去成就一番偉業。
在途中,明玉珍遇到了徐壽輝,這個徐壽輝正是紅巾軍的領導人,於是,明玉珍就選擇加入了紅巾軍。
不得不說,明玉珍的實力確實強,在戰場上他殺敵勇猛,讓元朝的軍隊節節敗退。
在這個過程中他還被箭射傷了右眼,導致右眼失明,但即便如此,他也絲毫沒有退縮。
短短8年的時間裡,明玉珍先後佔領了四川、成都等地。
等到時機成熟後,他就一舉稱帝,給自己封了一個封號叫“隴蜀王”,把重慶定為都城,國號定為了“夏”。
在建國之後,大夏政權度過了一段較為安生的日子,原本以為這個朝代可以持續下去,殊不知在明玉珍看不到的地方已經出現了隱患。
當時蜀地由於戰亂人口減少了很多,經濟發展也提不上去,國力更是日漸衰微。
明玉珍這邊,自從建國後基本上就成了一個“甩手掌柜”,不重視人才,不想辦法提升國力,只是安於現狀。
幾年後,明玉珍因病去世,隴蜀王的位置只能傳給了小兒子明升。
可那時候明升才10歲,難當大任,也因此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滿。
所以,在明升剛即位時,大夏政權就開始出現了動蕩,朝廷上下的群臣都各懷鬼胎,這種情況明升又無力管理。
直到2年後,朱元璋這個“天選之子”開始南下,攻入了南京,明升所在的蜀地也開始岌岌可危。
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還派了代表,打算勸他們早點放棄,否則再守下去也沒什麼意義。
可一開始明升卻有點不識趣,他還是想守着這塊父親為他打下的江山。
朱元璋見此直接朝着蜀地就攻打了過去,大夏的軍隊敗的一塌糊塗。
明升見此也不繼續堅持了,在1371年春天,他向朱元璋投降了,建立僅8年的大夏政權就此倒塌。
被流放的皇帝
當時朱元璋將各個地方都統一的差不多了,在這個過程中,殺戮是免不了的。
為了不讓民眾覺得他是個殘暴的昏君,他開始“仁慈”的對待一些手下敗將。
就比如說明升,朱元璋並沒有把他看做戰俘,反而給他封了一個官——歸義侯,又給他賜了京城的豪宅讓他居住。
要說,做為一個已經被朱元璋滅了的小國的國君,明升的下場已經算是非常好的了,可是他竟然還不知足。
明升好像對現在的生活有些不滿,街坊鄰居經常能聽見他說一些抱怨的話。
漸漸的,這個消息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雖然明升的年紀很小,這種事不值得跟他計較,但要是之後他聽信了一些小人的讒言,想要復國或者整一些別的幺蛾子,也不是不可能。
長遠來看,除掉明升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但他又不能直接把明升殺了,於是他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流放。
流放的話哪裡合適呢?朱元璋思來想去之後,終於確定了一個地方。
明朝的附屬國高麗(今朝鮮半島)就非常合適。
於是,朱元璋挑了一個日子,把明升母子還有其他家眷一塊打包送到高麗去了。
朱元璋還跟高麗國的國王說,要多多照顧明升一家,還提出了一個條件:不做官亦不做民。
高麗國的國王自然是十分聽朱元璋的話,不僅給了他們家一座大的宅邸,還給了明升兩個縣。
別人被流放都是到寧古塔這種苦寒無比的地方,明升倒好,流放之後還過得很滋潤。
在去到高麗的第二年,明升與當地一個官員的女兒成婚,還生下了四個兒子。
子孫在韓國開枝散葉
就這樣,明玉珍的後代就這樣一代代的傳下去,到如今已經有4萬多人了!
這個過程里,朝鮮半島分裂,明氏後人主要住在南朝鮮,也就是如今的韓國。
雖然身在韓國,但明氏後人始終記得自己的根在中國,他們有自己的族譜,並始終牽掛尋根的事情。
1982年,明玉珍的墓在重慶江北區被發現,在韓國的明氏後人聽聞這一消息後非常激動,在尋找了幾百年後,他們終於找到了祖先的墳墓。
1992年,中國與韓國正式建交,韓國明氏後人終於等到了這一天,這意味着他們可以正大光明的去尋親了。
1995年,來自韓國的明氏大宗會來到了明玉珍的陵墓,在認祖歸宗的那一刻,每個人都熱淚盈眶。
600年了,他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根!
2001年,韓國的明氏後人將每年陰曆的二月初六選為祭祖日。
至於為什麼選二月初六,是因為1366年的二月初六,是他們的祖先明玉珍駕崩的日子,有着不一樣的內涵。
從那之後,韓國的明氏後人經常來中國祭祖,“認祖歸根”,是刻在每個漂泊在外的中國人心裡最重要的東西!
參考資料
1.明玉珍睿陵陳列館擴建“上新” 重啟一段600多年前的故事......——江北新聞,2024年2月23日發布
2.《大夏皇帝明玉珍傳》中韓同期出版發行——隨州日報,2019年1月9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