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一生酷愛讀書的“博士”皇太后

2024年04月05日21:25:17 歷史 1096

原創 王 進


維新變法著名人物譚嗣同在獄中寫了一首詩《獄中題壁》,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尤其是其中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兩句,更是印象深刻。在前邊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中,譚嗣同引用了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張儉和杜根。其中的杜根也像譚嗣同一樣,因為上書皇帝而受到懲處差點死去。

  有趣的是,下令逮捕譚嗣同等人的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而讓杜根去死的也是一位臨朝聽政的女性——鄧太后。這就難免讓讀者將鄧太后與慈禧太后相提並論,進而“習慣性”將她們想象成不學無術、昏庸無能的人。不過,這樣的類比需要“打住”——這位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熱愛讀書、深有學養的太后。熱愛讀書,篤學不倦貫穿了鄧太后的一生。

  一、志在典籍 不問家事

  鄧太后還在幼年時期,就對讀書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興趣。

歷史的塵埃——一生酷愛讀書的“博士”皇太后 - 天天要聞

出色的女政治家鄧太后 出自清焦秉真《歷朝賢后故事冊》

  鄧太后出身名門。她的祖父是與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一同打天下的鄧禹,因為卓著的功勛,三次封侯。在東漢開國的二十八位將軍中,排名首位。光武帝去世後,繼位的顯宗皇帝“以禹先帝元功”,因為鄧禹在光武帝時立下的首要大功,所以“拜為太傅”,請他來教育皇太子。不僅如此,還對他相當的尊重,“進見東向,甚見尊寵”,接見時都不按一般接見臣子的禮儀。鄧禹年輕的時候,就喜歡讀書,與光武帝的相識,也是因為讀書。鄧禹13歲的時候,就能夠誦讀《詩經》,後來又離開家鄉南陽新野,前往京師長安學習。在長安,恰遇也來京師遊學後來成為東漢開國皇帝的劉秀。兩人由此相識並且成為終身好友。

  鄧太后的父親鄧訓是鄧禹的第六個兒子。與鄧禹喜愛讀書不同的是,雖然他“少有大志”,卻“不好文學”,因此經常遭到鄧禹的批評。但是,鄧訓卻是一位著名的將軍。當時,東漢經常遭到西部羌人的侵掠。鄧訓受命於危難之際,不僅平定了羌人,而且還得到了羌人的擁護和熱愛,為穩定東漢的政局做出了卓越貢獻。

  家庭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加上天資聰穎,鄧太后六歲時就能欣賞和書寫大篆,“十二歲通《詩》《論語》”。在哥哥們讀書時,年少的鄧太后就能提出問題難倒他們。“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在中國古代,女性的職責主要是相夫教子、治理家務,鄧太后卻“志在典籍”,根本就“不問居家之事”。這讓家人都感到意外。她的母親就帶着調侃的語氣批評她說,“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士邪?”你不安分守己學習女工以供應家人的衣服,卻去讀書,難道你想被國家選舉為博士官嗎?鄧太后是個孝順的女兒,聽到母親這樣的話,就白天學習女工,晚上誦讀經典著作。“諸生”是當時對在學校,尤其是在國家最高學府太學讀書求學的學生的通稱。於是家人就給她取了“諸生”這個外號。

  鄧太后喜歡讀書,這讓身為一代名將的父親鄧訓都感到奇怪。但與母親不同的是,父親沒有責怪她,反而是“事無大小,輒與詳議”。這樣的“待遇”非同尋常。須知鄧太后那時最多13歲。戎馬倥傯、身經百戰的一代名將願意與一個不到13歲的花季少女討論問題,交流看法,這即使在今天也讓人震驚。當然,這體現出父親對女兒深沉的愛,但更關鍵的是反映出女兒的優異。我們無從得知鄧太后與父親交流的細節,但從她對父親去世的哀痛之中,完全可以想象這樣的交流留給鄧太后的美好回憶和深刻影響。當鄧太后被確定選入宮廷時,恰逢父親去世,13歲的鄧太后哀痛不已,不僅“晝夜號泣”,而且在守孝的三年間都不吃作為調味品的“鹽菜”,以至於“憔悴毀容”,連身邊的親人們都不認識她了。


  二、身為王妃 不廢讀書

  在守孝三年後的永元七年(95),16歲的鄧太后“復與諸家子俱選入宮”。鄧太后身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美貌“絕異於眾”,讓周圍的人都很驚異。鄧太后的天生麗質可能緣於她的母親。她的母親陰氏光烈皇后陰麗華堂弟的女兒。陰麗華則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皇后,她的美讓光武帝一見傾心,以至於在京師看到排場盛大的執金吾時,也沒有忘記陰麗華的美,脫口發出“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陰麗華後來被封為皇后,但是卻並不驕淫奢侈,反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而且“性仁孝,多矜慈”。她在7歲時失去父親,雖已經過去了數十年,但每當談到父親時“未曾不流涕”,這樣的孝子深情,令光武帝都常常感嘆。鄧太后的美貌和善良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陰麗華。

  從永元七年入宮到永元十四年被立為皇后的七年間,鄧太后不為地位變遷所移,始終堅持讀書。

  鄧太后雖然喜愛讀書,當年他的母親也調侃她說是不是要當博士。但她畢竟沒有成為博士,不是專門治學的專家學者,所以需要專門名家的指導。天賜良機,當時的著名學者班昭受皇帝和帝的邀請到皇宮“開班授課”,鄧太后就抓住這個機會讀書學習。

  班昭身出名門,父親班彪和哥哥班固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學者,先後寫作了《漢書》,另外一個哥哥班超則是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因為平定西域做出的重大貢獻,而被封為“定遠侯”,史稱“班定遠”。出身於這樣的家庭,班昭也“博學高才”。《漢書》尚未完成,班固就去世了,皇帝和帝就請她繼續寫作,由此可知班昭的才華。和帝還召班昭入宮,請她給皇后諸貴人授課,當時“號曰大家”。面對這樣的大學者,喜愛讀書的鄧太后當然不放過學習機會,於是就和大家一起跟從班昭學習。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經書,同時兼及天文、算數。

  我們無法知道班昭當時是如何看待鄧太后的,但她可能沒想到,在當時聽講的學生中,這樣一個美麗而年輕的姑娘將來會主持朝政近20年,並且師生之間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聯繫。

  據《後漢書》記載:班昭“及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在鄧太后主持朝政時,並非政府官員的班昭卻得以出入莊嚴的皇宮參與嚴肅的政事,並且參與次數之多,以至於朝廷特封班昭的兒子曹成“關內侯,官至齊相”。由此來看,班昭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者,而是終其一生成了政府的“高級顧問”。

歷史的塵埃——一生酷愛讀書的“博士”皇太后 - 天天要聞

才華出眾的東漢歷史家班昭


  這不僅讓人想到《論語》。在《論語》中,子禽曾經問子貢:“夫子到達一個國家,就知道那個國家的政事。這到底是求來的,還是人家主動要告訴他的?”子貢回答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是靠自己高尚的品德取得的。孔子自己也曾說過,按照禮制,我現在雖然不參與治理國家,但作為曾經的大夫,還是有資格了解國家大事。鄧太后自小熟讀《論語》,當然知道這一點。但班昭得以與聞政事,當然一方面與班昭的知識與見識有關,但也不排除師生間的良好關係。也許,班昭很是欣賞自己的這個“學生”,鄧太后則相當敬重這位老師。這可以從後來鄧騭的辭職一事中看出。

  大將軍鄧騭是鄧太后的哥哥,曾經與鄧太后一起定策禁中,參與秘密確立殤帝安帝等國家重大決策。深受良好家風的影響,身居高位的鄧騭深知盛極而衰、月盈則虧的道理,所以數次請求辭去重要職務和優厚待遇,但都遭到鄧太后的拒絕。漢代以孝治國,所以在他們的母親去世時,鄧騭就趁機再次提出請求。想不到的是,這次鄧太后居然同意了。但這一次之所以得到允准,並不是他的孝心感動了妹妹,而是班昭的建議。

  原來,鄧太后看到鄧騭的上書時,也是準備不允許的,但可能有所猶豫,於是就徵求班昭的意見。班昭鄭重地上了一個奏疏,充分肯定鄧騭的“謙讓之風”,並且引用《論語》“能以禮讓為國,於從政乎何有”加以強調。最後班昭含蓄而智慧地指出,如果不抓住這次機會,再不允准,就可能帶來政治上的不利後果。鄧太后心領神會,批准了鄧騭的請求。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兩者的政治見識,也可了解師生間的心靈默契。

  班昭年長鄧太后約30歲。鄧太后從16歲初次認識班昭到41歲去世,與班昭相處約25年。25年中,班昭看到了一個花季少女長大為一個中年女子,見證了一個美麗好學的宮女成長為主持朝政的政治家。不知道班昭作何感慨,但從她與鄧太后長期而密切的接觸中可以看出她們的相知相得。班昭是中國女子教育的大師,寫作的《女誡》影響深遠。該書也是在輔佐鄧太后期間寫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鄧太后是班昭在政界培養的最傑出的學生。25年間,他們亦師亦友、亦君亦臣,對讀書的共同愛好與追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歷史充滿了諸多偶然與巧合,也讓我們產生無限的想象與感慨。班昭與鄧太后先後一年離開人世:安帝永寧元年(120),71歲的班昭離開人世;次年(121),鄧太后去世,時年41歲。在鄧太后去世的這一年,以發明了造紙術這一文明傳播工具而名垂青史的蔡倫也去世。蔡倫生前深得鄧太后的重用而被封侯……

  三、臨朝聽政 躬自監試晚輩讀書

  鄧太后在永元十四年(102)冬立為皇后,時年26歲。元興元年(105),尊為皇太后,臨朝聽政,正式執掌朝政大權。自此開始長達15年的執政生涯。在如此的高位,鄧太后也不廢讀書,只是隨着地位的變遷,她將自己讀書的私人愛好轉變成了皇室的集體活動。

  早在她剛剛立為皇后時,在處理貢品方面就展現出對讀書的愛好。當時,地方上貢物品,都是千方百計追求“珍麗之物”。鄧太后成為皇后後即“悉令禁絕”,只要求“但供紙墨而已”。想來這讓人多有意外,但對於喜愛讀書的人來說,則完全可以理解。簡而言之,這隻有一個真正愛書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要求。

  臨朝之後,日理萬機的鄧太后還是不忘讀書。元初六年(119),鄧太后下詔把皇室男女5歲以上共40餘人,加上娘家近親子孫30餘人召集起來,為他們開設地方,“教學經書,躬自監試”,聘請老師教學經書,有時還親自進行考試。對於5歲以下的幼童,則為他們安置師傅保姆,讓他們朝夕進入宮中,親自進行教導,其恩愛之情甚是濃厚。

  一群孩子,這麼小就離開家庭,肯定讓家人難以接受。對此,她給娘家堂兄鄧豹、鄧康等寫信解釋說,我之所以要把孩子們召集起來讀書學習,是考慮到現在文教衰弊,“時俗淺薄,巧偽滋生,《五經》衰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們不對孩子們加強教育引導,那麼我們的家庭就可能日趨衰敗。書上說得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是絕對不行的啊!”在這樣敗壞的末世,如果皇親國戚、享受俸祿的家庭不注重子女的教育,那麼將遭受禍敗。洞悉人情的鄧太后還以家族先輩來激勵大家。“先公既以武功書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孫”,我們的祖輩鄧禹雖然主要是以作戰的武功留名清史,但是他也沒有忘記用文德來教育子孫,所以他要求13個兒子每個人都要習得一藝,而不能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只有這樣,才能檢束修養自己,避免觸碰國家法網。最後鄧太后誠懇地說,我希望晚輩孩子們能夠對上繼承先祖開創的盛大美好的事業,對下體諒我的良苦用心,努力勉勵自己!

  以文德施行教化以避免禍敗,在西漢有先例。西漢時孝文帝竇太后出身貧寒,從小離開父母,也與哥哥長君、弟弟少君分離。當兄弟姐妹再見時,姐姐已經成了當朝皇后。姐弟重逢,百感交集,竇皇后抱着兄弟倆哭泣。竇太后不但厚賜兄弟二人,而且把他們安家在長安。絳侯周勃、將軍灌嬰等聽說後,說,我們大臣的命捏在這兩個人手裡啊。因為他們出身寒微,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不識大體,不知禮義,富貴後就可能胡作非為。目前只有一個挽救辦法,那就是選擇忠厚而又有德行的長者與他們一起居住,讓他們感受良好的教育。最後方使“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

  鄧太后名綏,在位20年,根據《謚法》“有功安人曰熹”的規定,所以去世後謚號為“和熹皇后”。這樣的謚號反映了鄧太后臨朝聽政的功勞,“自太后臨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人飢,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這樣成就的取得,與鄧太后先天善良的本性和後天的勤奮讀書密不可分。

  鄧太后小時深得祖母的喜愛。五歲時,祖母親自為她剪髮。年老的祖母兩眼昏花,不小心誤傷了鄧太后的後額,但鄧太后忍痛不言。周圍的人問她,難道你不痛嗎?鄧太后回答說:“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髮,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鄧太后天性之良善,由此可見一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樸善良的天性加上後天的勤奮讀書,“文”與“質”相得益彰,使她善良的本性得以健康地成長,成為名垂青史的政治家。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在一次與功臣諸侯的宴會上從容問道:“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如果你們沒有遇到國家的變故,你們會幹什麼呢?鄧太后的祖父高密侯鄧禹首先發言說:“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博士。”鄧禹對自己的人生預計是做一名博士,鄧太后的母親也調侃鄧太后是否要做一名博士。何謂“博士”?《漢書》的解釋是:“儒林之官,四海淵原,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儘管祖孫二人的理想都未能實現,但他們都真正地踐行了“博士”的內涵。或許,她們才是真正的“博士”!

歷史的塵埃——一生酷愛讀書的“博士”皇太后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 天天要聞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美民眾的反對浪潮,但他依舊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空軍一號上,特朗普更是聲稱“原本Tik Tok的協議已經很接近達成了,但由於在關稅政策中國突然改變了主意,但這並不要緊,自己能夠在15分鐘內讓中國同意這筆交易,只要自己降稅的話”。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兄弟們,就在中國對美國加了 50% 的關稅之後,特朗普再次對我們加了 21% 的關稅,現在整體關稅已經達到 125%。同時,特朗普暫停了對除中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的加征關稅政策,而且要把對其他國家加征關稅的稅點降到 10%。這進一步證明我昨天視頻里的分析完全正確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着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