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以周文王自比的曹操,在懷着對後人的期望和不安之中,病逝於洛陽,將未竟的事業留給了後代子孫。
曹操的嫡長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此時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在繼承魏王稱號8個月後,曹丕實現了曹操的遺願,成為了東漢王朝的“周武王”。
當年12月,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正式建立魏國,結束了東漢,開啟了三國時代,但此時有一個人比曹丕自身稱帝都還要高興,那就是劉備!
操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資治通鑒·漢紀六十》
劉備高興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終於可以不裝了,能夠名正言順當皇帝了,因為在曹丕稱帝之後,一個謠言在九州大地上四起。
那就是漢獻帝劉協已經死去了,實際上此時漢獻帝劉協還活得好好呢,但謠言依舊四起,甚至曹魏政權內部的高層人士都被謠言所迷惑。
《三國志》中就記載了曹植、蘇則“發服悲哭”的事情,曹植可是曹丕胞弟,是曹魏政權的核心,連曹植都被謠言所惑,可見當時背後有多少勢力在推動這一謠言的傳播。
蜀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謚曰孝愍皇帝。——《華陽國志》
劉備在聽到漢獻帝死亡的消息後,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什麼呢?那就是馬上召集群臣為漢獻帝服喪,並為漢獻帝送上謚號。
劉備之所以要做這麼多,那就是要坐實一個事實,那就是漢獻帝已經死了,無論漢獻帝有沒有死,在劉備這樣一頓操作之後,漢獻帝即使肉體沒有死亡,在政治上也已經死亡了。
劉備當時在成都,而曹丕在洛陽,按照距離來算,洛陽到成都有2000里,在三國時期,由於世家大族這種特殊的情報網,因此最多2個月的時間,劉備就會知道漢獻帝沒有死亡的消息。
但劉備還是打算聽信謠言,並且在公元221年的5月,馬上就昭告天地宗廟,在成都稱帝,此時距離曹丕稱帝還不足半年,可見劉備稱帝是多麼急迫!
當時曹丕稱帝遭到了不少人的唾罵,但實際上,劉備的稱帝同樣到不少人的唾罵,曹魏政權中仍忠於漢室的人也看到劉備的虛偽,劉備失去人心。
不僅如此,劉備的稱帝還讓當時的孫權十分惱火,畢竟這時候孫權都還沒有自稱為王,更不要說稱帝了,這會讓孫權在政治上處於一定的劣勢。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孫權的使者鄭泉怒罵劉備,可見劉備稱帝一事在當時是多麼不得人心,也讓孫權多麼憤恨!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潰敗,逃到白帝城,孫權派遣使者鄭泉前去,表達願意議和,在交談之中,劉備就曾問過鄭泉,孫權對自己稱帝是不是不滿。
隨後鄭泉把劉備一陣痛罵,直接表明劉備稱帝和曹丕篡漢沒有任何區別,曹丕篡漢,一直將興復漢室作為口號的劉備沒有出兵討伐,反而美滋滋地當了皇帝,讓天下人失望。
泉曰:"曹操父子陵轢漢室,終奪其位。殿下既為宗室,有維城之責,不荷戈執殳為海內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議,是以寡君未復書耳。"備甚慚恧。——《三國志》
作為議和的使者,這還是鄭泉給了劉備面子,使用失望兩字,實際上失望兩個字改成唾罵也沒有問題,感到失望不就是想要唾罵嗎?
劉備的稱帝,撕下了劉備一直戴着的“興復漢室”的假面,讓天下有識之士都看到了劉備的狼子野心,也印證了昔日曹操煮酒論英雄時的預言。
劉備稱帝以後,蜀漢政權已經喪失了大義名分,失去了人心,對於各地的人才來說,蜀漢和曹魏都是一樣的,都想要取代東漢,那麼為什麼不選擇效忠實力更強的曹魏政權呢?
可以這麼說,劉備稱帝讓蜀漢失去了人心,讓蜀漢回到了它原有的位置——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勢力,而蜀漢的凋零或許從劉備稱帝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