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人用艦船大炮撬開了中國的大門,自此之後中國成立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這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清朝大部分只做了兩件事:
1.割地賠款
2.準備割地賠款。
面對列強一次又一次的欺壓,清朝只能選擇一次又一次的妥協,而這些欠款就如同高利貸一般“利滾利”壓得清朝百姓喘不過氣來,最終也成為了壓垮清朝的一根稻草。
清朝滅亡之後,這筆爛賬並未因為清朝的滅亡而隨之消失,至清朝滅亡前夕,清政府仍舊欠外國列強7.3億兩白銀。
在這之後,民國成立,可是當時主持民國的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國民政府在這之後也選擇了替前人“還債”,14年抗日戰爭期間,我中華軍民和日寇在做殊死搏鬥,可是殊不知日寇的其中一部分軍費就是南京國民政府賠給日本的清朝欠款,直到抗日戰爭完全爆發,民國政府才停止了向日本賠付戰爭賠款。
甚至新中國建立之後,外國列強還找上門來,要求新中國承認這些條約,而新中國領導人哪能接受外國列強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惡債,直接選擇“惡債不還”,而這困繞了清朝、民國長達百年的賠款才算是落下了帷幕:
清政府究竟留下了多少爛攤子?
提及中國近代史,那真的是一把辛酸淚,聽者就讓人嘆息動容,這是一部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屈辱的時刻。
從1840年開始,清政府和不同國家的列強簽訂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除了要求清政府割地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賠款,這其中主要數額較大的有以下幾筆: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割讓香港島,向英國賠付2100萬兩白銀,一年之後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續約》,又追加了670萬兩白銀;
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清政府被迫和英法聯軍簽訂《天津條約》,向英法賠付600萬兩白銀;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見清朝有意拖延賠付,於是再次興兵進攻中國,在這之後英法聯軍攻破了北京,燒毀了圓明園,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額外再賠付英法聯軍2100萬兩白銀,並割讓九龍半島。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全線潰敗,在這之後日本獅子大開口更是要出了3億兩白銀的“天價賠款”,後來因為李鴻章被刺殺才降到了2億兩白銀。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被迫出逃,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一路燒殺搶掠。
在這之後,慈禧派出了李鴻章又和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而《辛丑條約》的戰爭賠款4.5億,由於清政府一時之間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於是在經過商議之後決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來償還這筆債務,這39年里本金加上利息一共需要賠付9.8億兩白銀。
而其他各大大小小的賠款就更加不用說了,各項賠款加起來清朝共需要賠付列強13億兩白銀。
換算下來就等於當時清朝百姓每個人都要向列強支付2兩銀子,可當時百姓的人均收入就6兩銀子,外加上還有各種生活開支,也就是說要攢下這筆錢就需要所有的百姓不吃不喝一年才能還得起。
而晚清時期,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約是8000萬兩,也就是說起碼也要10年以上不吃不喝才能還的出這筆錢,可是把錢都賠給列強了,怎麼發展經濟,如果國內有旱災水災發生,清政府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撥款,所以這13億兩白銀就等同於列強強壓在清朝百姓身上的一個“無底洞”。
他們哪管清朝百姓的死活,他們只在意的是清政府是否能夠按時還錢,就算還不起錢了,也要把他身上家底都掏空抹凈才行。
為了還債,東拼西湊,能賣的賣,能借的借
高昂的戰爭賠款讓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百姓愈發的艱難,為了還錢,清政府也可謂是絞盡了腦汁,為了還錢,清政府真的是把能當的都當出去了,就差賣褲子了:
在中國古代,鹽鐵幾乎是國家的命脈,這兩項是由朝廷親自掌控的,清政府為了能夠賠償列強的賠款,幾乎把關稅和鹽稅都給抵押出去了,這兩項主要的經濟來源都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了,你說清政府拿啥去賠錢呢?
更可笑的是,從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到1944年,海關稅務司的司長一直是由英國人擔任,這樣的屈辱,貫穿了晚清、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國民政府。
經濟命脈掌握在了別人的手裡,此時就算你想賴賬,人家也直接可以拉你的銀行卡把錢划走。
可是多年來的賠款早就已經掏空了國庫,為了賠付列強的賠款,清政府後期只有選擇向國內百姓徵集重稅,畢竟這條約是清朝和列強簽的,可是這又關那些達官顯貴什麼事呢?他們繼續享受他們的奢靡生活,而戰爭的苦難則就由百姓來承受,擠一擠百姓來博洋人的歡笑。
同時又加緊向國外借債,比如馬關條約的那2個億,就是清王朝找俄、法、德三國進行貸款,既然是貸款,總要有抵押物,而為了能夠獲得貸款,清朝把廣州玩給了法國人、膠州灣給了德國人,中東鐵路的修建權利則給了俄國人。
然而,這借新債還舊寨的方式不但沒有緩解清王朝的財政壓力,反而讓清王朝陷入了更深的債務危機之中。
最終於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的反清浪潮此起彼伏,而清帝也就在一片喊打喊殺聲中被迫退位,留給了後人將近7.3億兩欠款的爛攤子。
清王朝倒台之後,民國政府接盤,按理來說這是清政府和列強簽訂的條約,他們也完全可以不管。
然而,當時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他作為臨時政府,手中的政權不倫不類,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他急需外國勢力的介入,因此北洋政府決定全盤接受清朝對外債務。
然而,袁世凱當上大總統沒幾年他就病死了,袁世凱死後,北洋各大派系群龍無首,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曹錕各個都是一等一的梟雄,彼此之間誰也不服誰,而民國則又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中。
為了籌措軍費,北洋政府選擇了和清王朝一樣的做法選擇向外借貸,將鹽稅、鐵路權利都作為籌碼抵押給了外國人,比如皖系首領段祺瑞就曾經向日本借了1.4億日元,至於還不還的上就不是他能考慮的了,還不了就拖着再丟給後來者收拾。
這7.3億兩賠款最後如何解決的?
一戰過後,世界局勢動蕩,而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賠款也因為局勢的動蕩迎來了一次轉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的北洋政府加入了以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並派出了14萬勞工前往歐洲參戰,最終中國作為英法俄一方名義上贏得了勝利,而此次戰爭之中的德國以及奧匈帝國因為戰敗國的身份不得不放棄在華利益,這部分賠款也就不了了之了。
1917年,蘇聯成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生的蘇聯為了獲得我國的支持,也取消了沙俄的賠款。
而美國在1908年時候也宣布不用急需賠付戰爭賠款,但需要中國每年派出100名留學生前往美國,同時在國內修建大學。
千萬別以為這是美國人大發善心的舉動,後來的事實證明,美國打的是“文化輸出”的主意,至30年代,中國國內親美派勢力的發展讓列強也都非常眼紅。
而其他國家見到美國這個舉動之後也紛紛開始效仿,而唯一一個要求我們繼續賠付賠款的國家就是日本,日本利用了中國的這些賠款擴充軍備並為將來的侵華戰爭做準備,清朝以及民國賠付給日本的賠款62.8%被日本用來擴充軍備,21.9%被用作臨時軍費,剩餘則用來當做備用基金。
諷刺的是,直到1939年,此時抗日戰爭已經打了兩年,老蔣的重慶政府還一直在向日本鬼子賠付戰爭賠款。
直到1943年,英美等國需要中國牽制日本,所以和國民政府簽訂了協議,完全廢除以前的不平等條約,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是一張空頭支票:英美等國的租界當時還在日本人手中,香港也被日本人佔領着,1945年之後英國人又捲土重來重新佔領了香港。
惡債不還,新中國領導人的霸氣
從1911年清政府滅亡到1949年,這一筆將近7.3億的爛賬始終沒法徹底抹乾凈,更主要的是不單單是賠款,中國和列強簽訂出去的那些不平等條約也始終無法廢除。
直到三大戰役結束之後,中國的事務已經塵埃落定,世界都期盼着這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看看這個百廢待興的國家會採取怎麼樣的策略。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新中國發出了《共同綱領》,新中國領導人向世界宣布:徹底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
若想和新中國建交,那麼一切就必須推倒重來。
1950年1月,北京軍管會也正式宣布將帝國主義的兵營全部收回,取消列強的“駐兵權”。
對於這一要求,在中國囂張慣了的歐美列強自然無法接受,在這之後他們向周總理寫了一封信單方面要求新中國必須承認《辛丑條約》,希望中國不要侵犯他們的權利。
對於外國列強的厚顏無恥,周總理則對此嚴詞拒絕。
當然,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這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要實際做出來的,光說幾句硬氣話顯然還不足以讓歐美列強長記性: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英國“紫石英號”強行闖入長江,解放軍萬炮齊發重創了紫石英號,紫石英號艦長當場被炸死,事後丘吉爾更是揚言要報復中國最後卻不了了之;1950年新中國更是派兵抗美援朝,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新中國硬是讓美國人討到一點便宜。
面對如此強硬的新中國,列強到這也都知道了新中國是不可能承認清王朝的那堆爛賬的,由此也讓他們望而卻步,而清王朝遺留的那堆爛賬自此也進入了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