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反敵特電影《羊城暗哨》,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安政治安全保衛戰線民警與敵特分子陰謀破壞活動作鬥爭的故事,取材於當時廣州市公安局偵破的特務呂某冰、屈某漢等系列案件。
原型故事之①呂薄冰案
1954年9月17日,廣州市公安局大東分局接到匿名舉報信,來信這樣寫道:
“我是一個臉上長着麻痘、 個子不高、年齡20出頭的男青年。我在這裡向你們報告一項重要的情況:這裡有一伙人(‘中國人民代表控訴團’) 計劃在國慶前後,想要從本地的黃沙碼頭上船,劫持廣州到海南島的客貨輪船,準備駛出公海去到‘聯合國’告狀,然後再投奔台灣。 我因為是誤上賊船, 想早日棄暗投明。 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具體的情況,請在接到信後的第二天中午, 到東山廟前路的北方面食館去找我……”
當時,廣州解放不久。 突然面對這麼一宗關係到國際聲譽的政治案件, 大東公安分局感到案情嚴重, 立刻把這一重要情況上報廣州市公安局。 市局連夜召開會議,迅速組成一個由20餘人參加的專案偵破組,開始立案偵查。
身穿便衣的偵察員們, 根據檢舉信中所提供的線索順藤摸瓜,很快就在指定的地點,找到了這個“麻臉青年”,並把他帶到秘密審查點。 一方面聽取“麻臉青年”對公安人員講述事情的前後經過,一方面很快調查出“麻臉青年”詳細的個人材料。
“麻臉青年”叫劉仁德,本來是湖北長江航運局的一名職工,因為貪污了一些公款和財物,怕東窗事發被追究刑事責任,便逃竄到了廣州。來到廣州之後,由於人生地不熟,語言溝通又有困難,再加上沒有一技之長,所以,一直沒有找到工作。 他隨身帶來的費用也越來越少,只好每天到最便宜的“北方面食館”去吃一頓陽春麵來填肚。 時間一長,他便和經常坐在桌對面的一個外形乾瘦的“算命佬”認識了。
兩個人慢慢熟悉以後,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時常流露和宣洩出對於新政權強烈不滿的情緒。 “算命佬”知道劉仁德原是船員,也認識停靠在黃沙碼頭的廣州到海南島的一些船上人員,認為他有利用的價值。 在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之後,“算命佬”便露出廬山真面目。
原來,這個“算命佬”真實姓名叫呂薄冰。 解放前是湖南國民黨田糧處的處長,國民黨潰逃台灣後,他在廣州潛伏下來。他根據南方人愛算命、講迷信的特點,以“算命佬”為掩護,開始一步步實行自己蓄謀已久的計劃。
呂薄冰向劉仁德透露自己的設想:要儘快設法挾持到一艘客船,在當年國慶前後“聯合國”召開大會的時候,組織一個“中國人民代表控訴團”,偷越國境,趕到“聯合國”大會那裡,讓大家現身控訴在中國內地遭受共產黨迫害的種種罪行,並要求政治避難,以造成轟動全世界的政治影響。如果能配合台灣的國民黨一起反攻大陸,那將是最大的成功。
呂薄冰提供給劉仁德一定的經濟資助和活動經費。 隨後,劉仁德開始主動接近以前因工作關係在黃沙碼頭認識的一些船員, 開始積極拉攏他們。
隨着聲勢浩大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全國展開, 劉仁德經過反覆激烈的思想鬥爭以後,終於選擇向公安局主動舉報。
了解此情況後,廣州市公安局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馬上向省公安廳彙報了情況, 省公安廳立刻給出了指示:依靠群眾,將特務組織消滅在萌芽狀態。
當時的廣州市公安局局長白雲起同志決定通過“反間計”來消滅這股敵人。
專項偵破組在反覆核查劉仁德坦白材料和慎重鑒別其真偽程度之後,按照部署,市公安局大膽決定讓劉仁德作為我方的情報人員, 打入該組織內部。 剛開始,劉仁德對於擔當公安局情報人員這一重任心存顧慮,有擔憂,更有恐懼。
後來經過幾次談話之後,劉仁德深深意識到,這是黨的信任, 更是已經翻身做主人的他的神聖責任。 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劉仁德最終克服了自己的畏難心理, 成為打入敵人內部的“眼線”。 按照計劃,劉仁德在“小神仙”的下一次拉攏中順水推舟,加入了這個糾合組織。
讓一名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市民打入敵人內部無疑是件冒險的事, 除了對劉仁德進行必要的培訓, 公安人員們還將幾處民宅設為接頭地點,方便劉仁德及時彙報,並時常與劉仁德交流,堅定他的信念,給他勇氣,防止他動搖。
劉仁德的任務是繼續不動聲色與呂薄冰混在一起,觀察事態發展動向,了解他們的陰謀、人數和結構等。
蒙在鼓裡的呂薄冰, 被自己的絕妙計劃沖昏了頭腦,繼續走街串巷,不斷發展人員,壯大勢力。 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不久,許多地方的反革命分子紛紛南逃廣州, 所以, 在短短時間裡,呂薄冰就搜羅到多達38個反革命分子。 更令他暗喜的是, 竟挖掘到雲南省的原國民黨電台台長, 還有來自廣東五華地區的幾個力大無比的石匠,作為這次反共行動的中堅骨幹力量。
呂薄冰他們決定, 利用國慶節期間外出人員較多、警方檢查稍有疏漏的時機,大家一起搭乘10月3號由廣州開往海南島的客貨輪。 在開船前後, 先利用女色去引誘船上的幾名武裝護航的解放軍戰士和相關崗位的船員, 在他們麻痹的時候,進行武裝劫持。
如果這些解放軍戰士和船員不輕易上當,就採取下一步行動:在指定的船艙和其他地點,以砸爛酒瓶發出的聲響做暗號,一起動手,用預先準備好的生石灰沫,撒向解放軍戰士的眼睛,再用隨貨物帶進船艙的12磅重的大鐵鎚, 把他們砸死。 客船劫持到手以後, 先開向菲律賓港口,把船上的人都放下,船上的貨物全部賣掉,作為費用開支。 在前往聯合國的公海上,再給遠在台灣的國民黨發去電報, 以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擴大影響,最後在台灣落腳。 如果計劃失敗,就引爆事先偷偷帶上船去的炸藥包,與船上的人員同歸於盡。
劉仁德作為已被我方爭取的內線, 積極地把這一確定下來的計劃,及時反饋到專案組。
專案組迅速作出周密的布置安排, 在劉仁德和呂薄冰準備接頭之地, 公安人員早已布下天羅地網。 偵察員們開始24小時晝夜不停地密切注視着呂薄冰的一舉一動。 那些和呂薄冰暗地接頭的反革命分子, 一個個渾然不知地浮出水面。
專案組在全部掌握了這些烏合之眾的全部材料以後, 決定在他們準備國慶節期間進行劫持客船的時候, 同時開始行動,把他們來個“全盤端”。
日子一天天地臨近, 跟蹤也越來越嚴密。這時,偵破組突然覺得, 如果當時在船艙上將他們抓獲歸案, 這些反革命分子肯定會負隅頑抗, 勢必會傷害船上無辜的乘客;但如若提前緝拿,又恐有“漏網之魚”。 在經過大家群策群力、冥思苦想之後,終於制定出一個確保行動圓滿成功的萬全之策。
當呂薄冰再次和電台台長接上頭並分別離開之後,埋伏在周圍的偵察員立刻兵分兩路,一路繼續跟蹤呂薄冰, 另一路馬上在僻靜的地方把電台台長抓獲,並立即帶回公安局,進行突擊審訊。
電台台長在被抓的那一瞬間起,就已經感到大勢已去,全盤坦白出自己所了解的一切,並一個不漏地招供出他手下的所有成員。專案組隨後就冒充電台台長的名義,向這些成員頻頻打出傳呼電話。 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制定秘密的接頭暗號,分別與他們約定見面。 公安人員逐漸縮小包圍圈,“守株待兔”式地開始收網,不明情況的反革命分子一個個被“請君入甕”,束手就擒。
而另一路偵察員則繼續把呂薄冰作為誘餌,使得一個個反革命分子被“釣上了魚鉤”。 就這樣,經過七天七夜的晝夜奮戰,專案偵破組終於將38個反革命分子全部疏而不漏地盡收網中。 待最後去逮捕主犯呂薄冰的時候,他還在鼾聲大作地睡大覺。
最後,呂薄冰被判處死刑,其餘的相關人員也都被判刑。 劉仁德因為立了大功,組織上對他培訓之後,將他安排到一所小學當上了老師。
主犯呂薄冰被抓獲歸案
原型故事之②屈某漢案
1954年的國慶節,廣州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維新路口的“慶祝國慶五周年”大牌樓矗立在鮮花底座上,掩映在節日的氣氛中。
10月2日17時許,2 名小學生放學後路過維新路,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紙包,裡面是一個鐵罐裝的“黑貓牌”香煙盒,沉甸甸的。機警的小學生將紙包交到公安執勤崗,細心的民警將煙盒帶回派出所,打開一看,鐵盒裡有十幾根裸露的小金屬條,壓根沒有香煙的蹤影。
市公安局反爆組民警隨後趕來,一眼看出這個可疑的煙盒其實是一枚靠化學反應引爆的烈性定時炸彈!
是誰把炸彈放在牌樓下?廣州市公安局展開了縝密偵查。10月7日,公安機關獲得情報:國民黨保密局的廣東籍行動特務屈某漢在港接受派遣,秘密潛回廣州進行爆炸破壞活動。
公安機關迅速開展拉網排查,找到了屈某漢在廣州番禺的落腳點,隨即對其進行抓捕審查。迫於強大的政策攻心,屈某漢交代了以回鄉參加農業生產為名潛回廣州投放炸彈的作案經過,同時還主動供述了其他公安機關尚未掌握的犯罪線索。民警循線追擊,又抓獲了投運炸彈的敵特交通員肖某彬,並起獲了一批定時炸彈,及時制止了爆炸案的發生。
原來,台灣特務機關得知廣州要舉辦國慶五周年慶祝大會,便派行動特務潛回大陸,企圖在廣州市製造“驚天大爆炸”。越秀山國慶大會會場、火車站、市公安局、嶺南文化宮、新華戲院、電廠、機場等處都是他們的目標。但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在公安機關和人民群眾的齊心協力織就的天羅地網中,這一批特務分子先後落網,“黑貓牌”香煙還沒來得及點上就啞然熄火了!
反敵特鬥爭中,公安機關收繳的各類炸彈
原型故事之③“華南行動計劃”
1956年,台灣特務機關為了在大陸製造政治影響力,制定了“華南行動計劃”,圖謀國慶節前後在廣州開展系列爆炸活動,並伺機破壞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的勝利召開,妄圖“血染羊城”後進而讓北京“開花”。
廣州公安很快偵獲了特務機關制定“華南行動計劃”的情報,堅決貫徹廣州市委和上級公安機關“先期制敵、徹底打擊”的方針,提出了“決不讓敵特炸響一個炸彈”“決不讓一個行動特務和一個炸彈進入北京”的戰鬥口號,廣泛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把敵特陰謀破壞活動手段等向群眾進行廣泛宣傳。
全市有70萬群眾接受了反特鬥爭宣傳教育,占當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各級政府在短時間內組織了4萬多人的巡邏隊伍、5000多名治安保衛人員。通過廣泛發動組織人民群眾投入到反爆破鬥爭中,讓潛入的特務分子無從下手、無計可施、無路可逃。
9月23日,台情報局特務麥某、吳某安、譚某海等人以探親名義從香港經深圳潛入廣州,伺機開展爆炸活動。麥某入穗後在其妹妹家落腳,按計劃擇日前往接頭點與相關特務碰頭領取炸彈,對目標鐵路實施爆炸。然而,台灣特務部門怎麼都想不到,他們精心挑選的運送炸彈入境並接頭轉交的人,竟是公安機關的關係人,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已在公安部門的掌控之中。廣州市公安局相關部門組織精幹警力,設崗布哨,內外聯動,外圍埋伏,就等特務分子自投羅網。
可笑的是,麥某入穗後感受到了人民戰爭強大的震懾力量,戰戰兢兢始終不敢前來取走炸彈。9月29日下午,公安部門決定化被動為主動,安排接頭人“送彈上門”,民警趁機將麥某及與其一起的同案人逮捕歸案。
10月5日,廣州各大報紙報道了抓獲特務麥某的消息,讚揚人民群眾檢舉揭發特務的事迹。在強大的宣傳攻勢和群眾高漲的反特熱情下,潛入的行動特務陷入“四面楚歌”境地。其餘潛伏廣州的特務分子聞風喪膽,紛紛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10月2日潛入廣州的行動特務劉某芳企圖在影院放置炸彈,在嚴密防範下無從作案,不得不選擇自首;行動特務畢某10月9日抵達廣州,一下火車就目睹了防範的森嚴,最終到公安機關投案;女特務霍某螢10月10日將反動傳單裝在香煙盒中,然後投放在中央公園的石凳上,被巡防人員發現並抓獲……
從9月8日至10月15日,經過38天的鬥爭,廣州公安機關先後破獲特務案件84宗,抓獲特務分子90人,繳獲各類炸彈29枚、反動傳單5800多份。
炸彈一顆都沒有在廣州炸響,一顆都沒有運到北京!所謂的“華南行動計劃”宣告破產。
辦案人員在調查取證
“華南行動計劃”失敗後,台灣特務機關又苦心策划了“春耕”“光榮”“黎明”三大行動計劃,叫囂要在廣州炸響第一炮,“誓要給共產黨一點顏色看看”。這一時期,敵特分子把炸彈偷運進廣州的方式五花八門,有藏在鹹魚肚裡的,有偽裝成餅乾盒、香煙盒的,但都被一一查獲。
據統計,1954年至1965年,台灣特務機關針對廣州市所制定的行動破壞案件達到 271宗,陰謀破壞目標659處,並進行了 22次較大規模的破壞活動。公安機關先後組織了32次大規模反破壞行動戰役,抓獲行動特務386名,繳獲各類炸彈裝置678件。
台灣特務部門策劃的一系列爆炸破壞行動,在專門機關和人民群眾共同鑄就的“鋼鐵長城”下,在廣大公安民警的無私奉獻、英勇鬥爭下,最終被一一瓦解,宣告徹底破產落敗。
解放初期廣州市公安局
廣州公安放手搞電影《羊城暗哨》
廣東著名作家陳殘雲曾掛職廣州公安局辦公室副主任,被“中國人民代表控訴團”覆滅這一案件觸發了創作靈感,寫出他第一部反特影片《羊城暗哨》,送到上海電影製片廠。
故事的主要內容: 1950年代, 一名代號209的特務被邊防軍捕獲, 他在供出與廣州特務頭子“梅姨”的聯絡暗號及地點後重傷死去,為將敵特組織一網打盡, 公安人員王練冒名209, 按地點先後與特務“小神仙 ” 和自稱 “八姑 ” 的女人接頭, 並與八姑以假夫妻身份活動。王練經過細心偵查, 發現八姑要挾陳醫生赴港參加所謂的“中國人民代表控訴團”, 到聯合國去公開誣衊新中國。陳醫生因自己有歷史問題, 面對特務的威脅準備一死了之, 但幸被我方及時搶救過來, 在我方耐心誠懇的勸說下終於解除了疑慮。他終於認清了是非, 並要協助我方破獲特務組織。特務 劫 船 開 往 香 港, 王 練 隨 八 姑 上 了船, 得悉梅姨原來就是八姑家的女僕劉嫂, 而梅姨也識破了王練的真實身份, 並欲置王練於死地。我公安人員及時趕到, 將敵人一網打盡。王練又冒着生命危險在千鈞一髮的時刻將敵人啟動的定時炸彈扔進了海中。
1956年, 上影文學部主任魯軔告訴導演盧珏,廣東有一個反特題材的本子《羊城暗哨》擱了很久了,副廠長張駿祥讓他看一看。
(背景資料)盧珏是廣東順德人。 1947年赴香港之後,在大中華、永華、南國等影業公司當副導演, 創作了 《誤佳期》、《青春頌》等影片。 1952年,他和一大批在香港的進步電影工作者回到內地,為新中國電影出力。隨後, 他被調往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場記、 副導演。
盧珏那時對驚險樣式的影片不是太感興趣。那時是計劃經濟,本子、演員和攝製組成員,全由領導拍板, 盧珏最終還是不大情願地領了這個任務。 他想,我是廣州人,那就試試吧。
(背景資料)廣州又叫羊城、穗城。傳說古代有5位仙人, 騎着五色仙羊, 羊銜谷穗, 降臨“楚庭”, 把谷穗贈與百姓,並祝願這裡“永無饑荒”。今天, 越秀公園的五羊雕像便是廣州的象徵。
盧珏時年38歲,到了廣州,有一件事給他極大的震撼。那時,敵特對毗鄰港澳的廣州特別“感興趣”,不斷派人來搞爆破。 在公安局安排下,盧珏到了一個庫房。 那是滿滿一屋子的炸彈,全是敵特安放的,但一個也沒有爆響,盧珏被震撼了。
這“不響”中,包含太多太多的內涵:人民群眾的雪亮眼睛,公安人員的赤膽忠心,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固……盧珏決心拍好這部反特片。
廣州公安局長對盧珏說,放手搞好了,有問題我解決。
盧珏沒有拍過反特片,又是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他只有從頭學起。 盧珏從國內外的反特片和驚險小說中汲取大量營養,當有了一定積累時,就有了初步設想,覺得劇本懸念性仍然不足。 此外,作為主角的偵察員王練形象還不夠突出。
陳殘雲和盧珏在香港時已是老相識,他說:“你儘管改,一切就託付你了。 ”但盧珏還是擔心,當時在穗滬兩地公安, 不得披露破案手段成為鐵的法則。但電影藝術缺了生動的情節,還談什麼藝術?
當盧珏再去廣州公安局收集素材時, 陳恭局長豁達地說:“一個案子,可能沒什麼好看,它沒那麼多精彩細節。 放手搞好了,有問題,我來解決。 ”盧珏深深感激這位懂得藝術創作規律的公安局領導,使他能全力以赴進行再創作。
《羊城暗哨》中,馮喆飾演偵查員王練,于飛飾演偵察處長,宏霞飾演女偵查員梁英,反面人物方面,狄梵飾演八姑,梁明飾演梅姨(劉媽),夏天飾演特務馬老闆,凌雲飾演特務小神仙,楊蔚如飾演209,藍谷飾演特務江廣德,張慶芬飾演女特務,以及韓濤飾演陳柏之醫生、李浣青飾演陳醫生的愛人李秀英等。
電影《羊城暗哨》編劇陳殘雲(左)、導演盧珏(中)、主演馮喆
陳殘雲在原作中寫了一個女特務八姑,她與其他影片概念化的女特務不同, 有血有肉又入木三分,不但表現她的反動立場,還寫了她以色相勾引的手段。
女特務八姑的扮演者狄梵,將“八姑”這一形象塑造成為了中國銀幕上最成功的女特務。狄梵沒有簡單按照反派角色的“臉譜化”進行處理,她把這個女人妖艷背後的孤寂,性感之後的孤獨,見到王煉時那種想要傾瀉的愛戀,既有反動立場,又有色相勾引。
但在中國當時的政治氣候中,這是一着“險”棋。 為了把劇本意圖表現出來又不犯忌,盧珏費煞苦心。他安排通過八姑策動的“這夫妻是真是假”的挑逗性的3次進攻,王練處處以柔克剛,避其鋒芒,每次都化“險”為夷,使人感到真實可信。狄梵出色的演技,把八姑演得惟妙惟肖,以致當時廣州市面上傳出“八姑現在還在××勞改場”的傳言。 影片結尾,王練在船上讀秒的緊急情況下搜出炸彈,也是導演的創作,從而把王練從機智推向不畏生死的高度, 人物形象得到升華。
狄梵(1920-2012),原名嚴恆瑜
資料記載,導演盧珏在安排角色時,八姑的飾演者原定人選為當時更有名氣的蔣天流,因為蔣天流當時正在另一個片場拍戲,分身無術,這才啟用了當時還不太具備明星效應的狄梵。陰差陽錯之間,一個跨越世紀的經典銀幕形象就這樣拔地而起,八姑和狄梵彷彿合為了一體。直到1990年代,年過七旬的狄梵走在路上也總被好多中老年觀眾認出,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八姑。
作為鄉土作家, 陳殘雲在他一系列小說中非常注重突出南國特色,處處體現出南國風情,田園特點和城市風貌緊密結合。 盧珏亦在影片中極力渲染,銀幕上經常出現“老廣州”熟悉的海珠橋、越秀山、永漢路騎樓、芭蕉林、荔枝樹。
在王練冒充特務209與八姑第一次見面時,導演選擇在黃花崗烈士陵園拍攝。 當時那兒瀰漫著一股蕭然之氣,柏樹參差,碑石散亂,荒草萋萋,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八姑為挑撥陳醫生夫妻關係拿出一張假合照那場戲, 拍攝地點選在中山五路的百年老字號茶樓惠如樓, 請食客充當臨時演員,那此起彼伏的粵語“燒賣”、“大包”叫賣聲,紅線女的粵劇名段《搜書院》隱約可聞,無不構成濃烈的南國色彩, 從而把這部驚險影片抒情化了。 其餘拍攝地點像沙面、百子路、東山洋房、西關的青磚屋,都粵味清醇,不但廣州人看了無比親切,在全國乃至國外上映時,也由於顯示出濃厚的嶺南特色而大受歡迎。
著名的電影明星馮喆在影片中主演了偵察員王練這一反特勇士。 從被我邊防軍捉獲後,因傷重而死的特務209的口中, 除得到接頭人叫“梅姨”和接頭暗號這一點點線索外,其他情況一無所知,如何從僅獲知的一點點線索中破案,是擺在我公安處長案上的難題。 經反覆研究,處長決定派人冒名喬裝特務209打入敵特內部尋找特務頭目“梅姨”,力破此案。 並將重任交由英俊瀟洒的偵察員王練, 王練接受任務後即開展行動。 從公園接頭的反詐開始,到住進八姑家,偵察敵特的行蹤, 通過沉着應付馬老闆等特務的一次次考驗取得了敵人信任; 機智得知陳柏之醫生的被挾,到船艙上身遇險境、英勇擒敵的果斷; 乃至最後從船上找出即將爆炸的定時炸彈, 投入江水的奮不顧身———馮喆發揮了他以往瀟洒自如、不露痕迹,以及善於刻畫人物微妙心理變化的表演風格,將王練飾演得絲絲入扣,全力塑造出了一個機智、勇敢、思維敏捷、判斷力應變力極強的偵察員的形象。
女特務八姑的扮演者狄梵, 精心扮演 “八姑”這個女特務形象,發揮了精彩的演技,不但本片成為她最為光彩的銀幕代表作, 而且多年來許多影迷還念念不忘她的“八姑”形象。 因為狄梵並沒有單純地按照反派角色的表演套路,去簡單化甚至 “臉譜化” 地去醜化處理這一人物,她把這個女人在妖冶背後冷寂的心,還有渴望真愛、 對王練潛藏在心裡時時想要傾瀉的愛戀,以及自作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既狡猾又愚蠢的性格,表演得非常出色、到位。 雖說影片對這一人物的舉止,都只是點到為止,並不敢過多地去用膠片精心渲染和着意表現, 但狄梵在這有限的戲份中,靠着自己對角色深入細緻的理解,真實地表現出八姑的七情六慾和人物心態,同類女特務角色的塑造上, 別具魅力。 狄梵的“八姑”, 作為其中比較成功的一個女特務角色,正是由於劇本的對路、導演的功力,才能真正發揮了一個女演員對角色的一種良好的創作空間和適應的戲路。
上影廠知名女演員梁明,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以女傭劉媽身份做掩護的特務頭子“梅姨”這一角色。 她在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總是以畢恭畢敬、輕聲細語的女傭身份出現,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場船上戲,才始露本來面目。 梁明把同一人物、兩種角色所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反差,表演得層次有序,涇渭分明,最終達到了一種難以始料的效果, 顯示出演員的表演才能和對角色的滲透力,令人叫絕。
本片的最大看點:男性化的 “美人計”
偵查員王練在特務頭子的要求 下, 被迫同意與女特務八姑假扮夫妻,王練必須完成男性化的 “美人計”。假扮夫妻,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又該如何掌握分寸和原則,遂成為電影最大的懸念。觀眾熟悉男盜女娼的特務組織內部毫無道德約束的性關係,王練的所作所為既不能與這一慣例衝突,又絕對不能玷污偵察英雄的貞操。因此,王練與八姑之間的假夫妻關係充滿了不可預期的兇險與誘惑力。
在當年的政治氛圍中,如何表現觀眾喜聞樂見的“美人計”,現在叫“擦邊球”,當年叫做“不犯忌”。於是,電影中就有八姑了對的王煉三次試探。面對八姑的挑逗,王煉或避其鋒芒,或岔開話題。現在來看,王練就是典型的“鋼鐵直男”啊。
雙方的第一次較量是在八姑的卧室中,一個瀰漫著腐化、墮落、縱慾的封閉空間,八姑身穿絲綢睡衣斜躺在床上,誘惑並要求王練與她同居假戲真做,王練加以婉拒,提出要見真正的頭目梅姨。這場戲充滿了緊張、懸念、暖昧的複雜的吸引力,最後幫助王練化解危機的是李秀英,她來找八姑去開居民積極分子會議,八姑只好暫時放棄了與王練的糾纏。李秀英的及時出現雖然頗為巧合,但極可能是公安機關暗中保護王練所實施的手段。
由於王練拒絕與八姑建立實質的性關係,八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導致王練無法獲取準確的情報,偵察行動誤人歧途。八姑帶着特務代表名單坐火車去香港,準備甩掉王練。王練及時察覺了這一情況,主動向八姑示好,以愛情表白打動了八姑,試探到了情報。王練以情誘八姑的這場戲發生在火車車廂里,火車是一個象徵性的交通工具.與穩固、安全、私密程度高的卧室相比,快速運動中的車廂是不確定、動蕩、刺激的公共環境。因此觀眾一方面得到了足夠的情慾暗示,另一方面又不至於誤解男女主角確實發生了性關係。八姑得到了王練的愛情承諾後,再也不懷疑他的忠誠,向香港的特務組織上司保證王練不會有問題,斥責那些懷疑王練是公安要除掉他的男特務。觀眾至此已經鬆了一口氣,感到可以預期王練最後的順利成功。
然而另一個女特務的出現讓情勢逆轉,她就是梅姨,真正的特務老大,一直以八姑的女僕劉嫂的身份作掩護,成功蒙蔽了王練和觀眾的眼睛。她作為一個老年女性,有着老奸巨滑的智慧和缺失的性慾。因此,王練無法以情慾征服她,他與梅姨之間完全是暴力的敵我衝突。梅姨識破了王練的公安身份,欲置他於死敵。但是,王練與及時趕到的公安人員將特務一網打盡,排除了定時炸彈,保證了輪船上全體乘客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羊城暗哨》將驚險與浪漫的平衡貫穿在全片敘事進程中,並對偵察員與女特務之間曖昧關係的極限進行了挑戰。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在舊上海影壇以出演風流倜儻小生聞名的馮喆,賦予了偵察員王練這個人物極為浪漫的男性魅力。
《羊城暗哨》公映後,在全國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被稱為“第一部最有獨特創造、為以後社會主義偵破片開闢新路的示範性影片”、“不朽的時代佳作”。
《羊城暗哨》曾經被譯為5國語言在全球放映, 馮喆飾演的王練因此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具光彩的公安人員形象之一。《羊城暗哨》也成為幾代人關於昔日廣州與反特故事的一個經典記憶。
參考資料:
《反敵特電影《羊城暗哨》背後的真實故事》 《人民公安》2022-05-25文/本刊記者 王清波 通訊員 陳 君
《反特電影示範片《羊城暗哨》誕生記》顧育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