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2024年02月02日15:45:21 歷史 1349

在古代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夏朝的滅亡似乎預示着一個時代的終結。而緊接其後的商朝,卻展開了一幕幕引人入勝的遷都大戲。對於商朝頻繁的遷都,史學家們長久以來一直有着各種猜測和解釋。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這些遷都是為了逃避自然災害——洪水。然而,隨着考古學的深入發展,這一說法正逐漸被推翻。那麼,究竟是什麼驅使着商朝屢次遷都?他們在躲避什麼?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夏朝的都城:斟鄩的統治時期

夏朝,中國歷史的源頭,其都城斟鄩,見證了這一朝代從興盛到衰亡的全過程。斟鄩,作為夏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古代都城風貌。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夏朝從太康夏桀的統治,斟鄩城始終是國家的核心。城內,寬闊的道路縱橫交錯,市場繁華,商賈雲集,物產豐富,展現出了夏朝的繁榮景象。君主的宮殿坐落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建築雄偉壯觀,高大的城牆環抱其中,顯現出夏朝君權的威嚴與穩固。

在夏朝的政治生活中,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不僅掌握着行政和軍事大權,還深入參與到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中。這些儀式通常在城市的中心廣場或者祭祀場所舉行,民眾聚集於此,見證着國家的重要時刻。夏朝的君主們也會定期巡視國土,查看水利工程,指導農業生產,顯示出了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政治管理。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商朝的都城遷移:“前八後五”的遷都歷程

在古老的商朝,都城的遷移如同流水,不斷地改變着其歷史的軌跡。從契到商湯,商朝經歷了八次遷徙,每一次遷都不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是政治和社會結構變化的反映。這八次遷徙,見證了商朝由部落聯盟逐步向中央集權國家的轉變。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我們的土地再也無法養活更多的人了。” 始祖契在部落會議上如是說,面對着部落長老們的焦慮和期待。“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土地,以確保我們的子孫能夠生存下去。” 這是商朝的第一次遷徙,帶領着他的人民穿越山川,開拓新的土地。

隨着時間的流逝,商朝的規模日漸壯大,對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商湯在滅夏之後,繼續實行遷都政策,以適應不斷擴張的商朝版圖。商湯的這一系列決策,不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也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我們必須遷都到一個更加適合我們發展的地方。” 商湯在宮廷中向大臣們宣布。這是對商朝未來的一個重要規劃,他選擇了一片肥沃的土地作為新都,這片土地既能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也有利於商朝的進一步發展。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商朝的每一次遷都,都伴隨着大量的物資和人口的移動。農民、工匠、商人、士兵,每個人都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車隊長長地穿過道路,滿載着家畜、糧食和生活用品,一行行的人群臉上都寫着對未來的期望。

商朝遷都原因探究:洪水說與矛盾

在古老的商朝,盤庚時期的遷都成為了一段傳奇。《尚書·盤庚》中描述了民眾生活的困境:“民用盪析離居,罔有定極”。東晉時期的梅頤在《孔傳古文尚書》中為此提供了解釋:“水泉沉溺,故盪析離居,無安定之極。”據此,許多人認為商朝的遷都是因為連續不斷的洪水災害。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然而,這種解釋並不完全。在一次朝會上,盤庚面對貴族們的質疑:“如果僅僅是因為洪水,為何我們已經遷都五次?”這個問題顯然讓在座的貴族們無言以對。確實,連續的洪水災害雖然可怕,但似乎不足以解釋商朝為何需要如此頻繁地遷都。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盤庚,遷都非小事,為何要冒此大風險?”一位年長的貴族問道。這位貴族代表了一部分保守的聲音,他們認為遷都會帶來不穩定和混亂,對商朝的統治構成威脅。

盤庚沉思片刻後回答:“遷都不僅是逃避災難,更是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他的話語透露出一種對未來的深遠考慮。商朝的遷都並非僅僅因為自然災害,更多的是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環境。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軍事擴張:商朝遷都的真實目的

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研究揭示了商朝歷史上一段引人注目的現象:每次遷都不僅伴隨着軍事戰爭的加劇,也標誌着商朝疆域的不斷擴張。這一發現主要得益於對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殷墟等地的考古挖掘。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在鄭州商城的早期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以禮器為主,兵器相對較少。這表明早期商朝社會更注重禮儀和宗教活動,軍事活動尚未成為社會的主導。然而,隨着商朝的擴張,軍事逐漸成為國家重點。這一點在偃師商城的遺址中得到了印證。相比之前,偃師商城出土的兵器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顯示出商朝開始重視軍事力量的建設。

到了殷墟時期,這一趨勢變得更加明顯。殷墟遺址中出土的兵器佔總數的比例大幅增加,甚至超過了禮器。這些兵器種類繁多,工藝精湛,反映出商朝在軍事技術上的高度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殷墟中出土的人牲數量之多,以及犧牲者種族的多樣性。這些犧牲者中不僅有商朝本土的民眾,還包括蒙古人種、太平洋黑人種、高加索白人種、愛斯基摩人種等,這表明商朝的軍事和文化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遙遠的地區。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這些考古發現揭示了一個事實:商朝的每一次遷都,不僅僅是為了逃避自然災害或是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更是為了軍事擴張和政治控制。每次遷都後,商朝都會在新的都城附近開展軍事征服,不斷擴大其統治範圍。隨着疆域的擴大,商朝的軍事力量也得到了加強,政治結構更趨於穩固。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例如,在商朝從偃師遷移到殷墟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明顯的軍事行動增加。殷墟不僅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也是軍事指揮的重要基地。從殷墟出發的軍事遠征,不僅向北至蒙古草原,向南至長江流域,甚至遠及東南亞地區,展示了商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廣闊的影響範圍。這些軍事行動不僅鞏固了商朝的統治,也促進了與遠方地區的文化交流。

商朝遷都與軍事擴張的關聯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商朝的歷史,是一部通過遷都而展現的軍事擴張史。每一次都城的遷移,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是商朝軍事和政治影響力擴展的重要標誌。這種獨特的遷都策略,體現了商朝君主的軍事智慧和對帝國未來的遠見。

仲丁時期的遷都尤其具有代表性。他選擇遷都至鄭州,緊隨其後的是對藍夷的征伐。鄭州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這使得商朝能夠更有效地調動軍隊和物資,對藍夷地區進行軍事行動。通過這次征伐,商朝不僅消除了邊境上的威脅,還擴大了其政治和經濟的影響範圍。

河亶甲時期的遷都也體現了相似的策略。他選擇將都城遷至內黃,緊接着對班方進行了征討。內黃位於黃河中游,是一個農業發達、人口密集的區域。這次遷都和隨後的軍事行動,使商朝得以控制這一戰略要地,進一步鞏固了商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

商朝後期的遷都至曲阜,更是一次戰略上的重要舉措。曲阜地處魯地,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中心。商朝通過遷都至此,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地位,還為之後的征伐丹陽戎奠定了基礎。這次遷都和軍事行動,使商朝的疆域進一步向東擴張,加強了對東部地區的控制。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這些遷都行為和隨之而來的軍事行動,展現了商朝君主們如何利用遷都來實現軍事上的戰略目的。每一次遷都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軍事征伐,擴大商朝的疆域。通過這些行動,商朝不斷擴大其影響力,鞏固了其作為當時東亞地區強國的地位。

商朝的遷都策略,與明成祖遷都北京後的北伐戰略有着相似之處。兩者都是通過遷都來接近軍事目標,從而有效地推進軍事擴張。這種策略不僅反映了古代中國君主的軍事智慧,也展示了他們對國家未來發展的考量。

商朝遷都的終結與軍事帝國的體現

商朝的歷史在遷至殷(今安陽)之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殷作為商朝的最後都城,承載了這個古老帝國晚期的榮光與挑戰。殷的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黃河下游的肥沃平原上,這裡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非常適宜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因此成為了商朝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夏朝都亡了,商朝頻繁遷都究竟躲誰?考古曾顯示:商朝避的非洪水 - 天天要聞

然而,商朝在殷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東夷問題一直是商朝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東夷族群分布在商朝東部的廣闊地區,與商朝長期存在着緊張的關係。直至末代君主紂王時期,商朝的主要軍事方向依然是針對東夷、淮夷。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商朝在軍事上做出了大量的準備和調整。

在殷商朝建立了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城牆高大堅固,周圍設置了眾多的防禦工事。同時,商朝在這一時期大量增強了軍隊的裝備和訓練,以應對可能的軍事衝突。殷城內外,隨處可見訓練有素的士兵和精良的武器裝備。

商朝的軍事策略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變化。紂王時期,商朝的軍事行動更加頻繁和激烈。商朝的軍隊多次出征東夷和淮夷地區,試圖通過軍事手段解決邊疆的不穩定因素。這些軍事行動往往伴隨着激烈的戰鬥和較大的人員損失,但商朝始終未能完全平定東夷地區的動蕩。

最終,商朝的衰敗也與其未能解決的東夷問題密切相關。紂王雖然試圖通過軍事手段來鞏固統治,但長期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同時也削弱了民眾的生產力和士氣。商朝的軍事行動雖然在短期內帶來了一些勝利,但長期而言,卻未能為商朝帶來穩定和繁榮。

本文參考資料主要來源於:

1. 《竹書紀年

2. 《尚書·盤庚》

3. 《孔傳古文尚書》

5.《商朝史》

6. 《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閻步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札記》小序 - 天天要聞

閻步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札記》小序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札記》書影我與同事合作,在北京大學開設一門公共課“中國傳統官僚政治制度”,把古代皇帝制度、法律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監察考課制度、軍事制度、選官制度、官學制度、俸祿制度、品位制度、王朝禮樂制度等,一樣一樣地講給學生聽。此外還有一門“中國古代官僚等級管理制度研究”,逐一...
報中共中央批准,三人被開除黨籍! - 天天要聞

報中共中央批准,三人被開除黨籍!

中紀委打“虎”反腐不停歇。6月16日,中紀委周末“打虎”,正部級幹部吳英傑落馬。6月17日上午,中紀委同時官宣三名中管幹部被“雙開”消息:河北省紀委原副書記、省監委原副主任陳玉祥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黑龍江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黨組副書記、副省長王一新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
報中共中央批准:李鵬新、王一新、陳玉祥被“雙開” - 天天要聞

報中共中央批准:李鵬新、王一新、陳玉祥被“雙開”

新京報訊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官微6月17日消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原副書記李鵬新,黑龍江省委原常委、副省長王一新,河北省紀委原副書記陳玉祥,三人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李鵬新培植個人勢力,大搞新型腐敗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官微6月17日消息,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
廣東省地質局局長黃德發,任上落馬! - 天天要聞

廣東省地質局局長黃德發,任上落馬!

據中紀委網站6月17日消息,廣東省地質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德發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廣東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黃德發是任上落馬。“上官匯”查詢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官方網站發現,黃德發的相關信息還在“領導之窗”欄目中。相關信息顯示:黃德發,男,漢族,1964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現任省自然...
“佇將文綺色,舒捲帝王宮”,淺談南宋帝王歷史教育的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佇將文綺色,舒捲帝王宮”,淺談南宋帝王歷史教育的積極影響

引言南宋的帝王歷史教育中,相當注重從歷史上的明君德政與暴君弊政的對比,致力於人君君德的培養,致君堯舜是每一個臣子的願景。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南宋一代的君主雖有不慧、不善治的,暴君之主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而且人主往往也能從歷史教訓中汲取經驗,以
台軍官校辦黃埔百年校慶,柯志恩嘆民進黨“去蔣”:希望尊重歷史 - 天天要聞

台軍官校辦黃埔百年校慶,柯志恩嘆民進黨“去蔣”:希望尊重歷史

台軍陸軍官校16日舉行黃埔建校百年校慶活動,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也到高雄主持。同樣出席的國民黨民代柯志恩感嘆,民進黨要在台軍中搞“去蔣”,等於掏空台軍的基石。希望民進黨“吃果子拜樹頭”,心存敬畏與感恩。柯志恩說,自己上午出席台軍陸軍官校一百周年校慶典禮,看到來自各方的畢業校友齊聚高雄鳳山,現場展示從黃...
黃埔百年:以黃埔精神為旗反“獨”促統,振興中華 - 天天要聞

黃埔百年:以黃埔精神為旗反“獨”促統,振興中華

6月16日,黃埔軍校迎來創辦一百周年紀念。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所新型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走過百年歷史雲煙,書寫下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歷史記憶,其鑄就的“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在當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大鵬所城南門東側城牆小範圍坍塌,坍塌部分為40年前重建 - 天天要聞

大鵬所城南門東側城牆小範圍坍塌,坍塌部分為40年前重建

坍塌現場。南都記者 曾海城 攝  大鵬所城。(資料圖)  6月15日,深圳普降暴雨,平均雨量80.1毫米,相當於一天就下了4個深圳水庫的水量(深圳水庫庫容4577萬立方米)。  據氣象部門統計,截至6月16日0時,今年深圳各區平均累計雨量均已突破1000毫米!其中,以深汕特別合作區最多(1426.6毫米),以南山區最少(1008.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