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17日,毛主席乘飛機從徐州到南京,隨興把元代薩都刺的《木蘭花慢·彭城懷古》寫下來交給秘書林克,還逐一講解該詞所寫徐州歷史上的人和事。
全詞如下: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雲龍。
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台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鍾。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

在幾千米的高空上,他全憑記憶寫下了這首一百多餘字的詞作,只把“兵散”寫成“子弟”、把“且”寫成“應”,誤差是很小的。
寫罷,毛主席為林克娓娓講述道:
薩都刺是蒙古人,出生在現在山西雁門一代,他的詞寫得不錯,有英雄豪邁、博大蒼涼之氣!
這首詞原題是“彭城懷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個八百歲的彭祖家鄉;
“重瞳”是指項羽,他的坐騎叫“烏騅”,“玉帳連空”寫他的失敗;
“戲馬台”原是項羽練兵的地方,劉裕北伐時也曾在這裡大會將校賓客;
“畫眉人”是西漢張敞,此人直言敢諫;
“燕子樓”為唐朝駐徐州節度使張愔所建,他結識名妓關盼盼,收娶為妾,張死後歸葬洛陽,關盼盼戀張舊情,獨守空樓十餘年,小樓多燕子,故稱“燕子樓”。
此番隨談,足見毛主席對這首詞的熟稔。

被毛主席稱讚詞作“英雄豪邁,博大蒼涼”的薩都刺,是元末詩壇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少數民族詩人群體中的翹楚,以出色的詩詞著作聞名於世,甚至被譽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
薩都剌對於跨烏騅寶馬,憑八千子弟,橫掃大江南北踏平九州雄關的重瞳子項羽,一直有一種魂牽夢縈的追慕。
公元1296年,24歲的薩都剌蒙朝廷恩寵,遷江南諸道行台侍御史,正是春風得意,可以一酬往日情懷。
放馬大河驛道,拂柳古彭城頭,薩都刺 憑錦心繡口賞黃樓,游燕子樓,於熏風中登戲馬台,一路吟哦不止。
前朝徐州太守蘇東坡的一闕《念奴嬌•赤壁懷古》隱隱在胸臆間翻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是啊,何止大江,何止雪浪,山河無處不英雄。
看如帶黃河,莫不磨礪四野群山千古英雄。
追思楚風漢月,不覺間踏歌應節吟成《木蘭花慢•彭城懷古》。
詩人站在歷史的高度,告訴人們:
勝敗何足論,隨着時間推移,驍勇如霸王者,多情如張敞者,深情如盼盼者,不是都已零落成泥了嗎?眼下一座舊江山不是荒城斜日,孤鴻弔影嗎?
算了吧,一杯薄酒忘了吧!
真的算了嗎?
不!
民族的恥辱往往是煥發勇猛精神的催生劑。
30年後,薩都刺死後不久,徐州人揮戈再起,同朱元璋一道,推翻了元朝統治。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

如果說,李後主的清俊婉麗,賴滿洲才子納蘭性德以傳,那麼蘇東坡、辛棄疾的豪壯清逸,則賴色目詩人薩都剌繼其遺響。
薩都剌的懷古詞,不僅冠絕元代詞壇,而且以其俯視古今興亡的“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的歷史蒼涼感,直追蘇、辛,雄視千古。
毛主席對薩都刺的這首《木蘭花慢·彭城懷古》十分喜愛,在《毛澤東手書選集》第十卷中,我們可以看到毛主席曾兩次手書此詞。
另外,這首詞被谷建芬先生譜曲後,名之為《一飲盡千鍾》,作為徐州市推廣歌曲廣為傳唱,足見其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