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及霸權地位,不同時代的製造業大國均與美國發生了經濟摩擦;而作為其中的代表,中、德、日三國德結果又如何呢?
同為製造業大國、二戰戰敗國,面對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德、日都被迫妥協,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等相繼出台,美國創造了以其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
在美國的構想中,由其他國家負責勞動、生產,美國只需要用自己印的美元去消費,美國的霸主地位將一直延續下去。作為戰敗國,德國、日本仍然保留着優於其他國家工業基礎、人力基礎,同時作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德國、日本走進了美國的視線中,逐步被美國打造成為生產製造中心。
在以美國為中心德世界經濟體系下,各國的經濟走向並沒有和美國的預想一致;德、日兩國經濟確實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對美國德貿易盈餘逐年增加,但美國經濟卻未能如願發展,對德、日兩國的經濟優勢逐步消失。
為保持本國經濟優勢,美國通過多種手段迫使以德、日為首的國家、簽署了“廣場協議”、“盧浮宮協議”,德、日兌美元匯率提升,出口下降,經濟發展受挫。
在出口疲軟的事實下,德、日不約而同的走向了擴大內需,促進本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同時,因為匯率上漲,本國消費品價格相對應的就降低了,本國消費支出將逐步上升;國內消費的增長,隨之而來的就是內部需求市場的擴大,從而來彌補出口受挫的這一部分缺口。
但是因為德、日兩國本國德消費市場有限,本國的消費市場難以消化本國的生產市場
日本慢慢的陷入了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與日本相比,德國是幸運的。因為歐洲一直都在致力於走向一體化,歐共體等歐洲一體化組織也相繼成立;若想實現歐洲的一體化,貨幣一體化也必須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1999年歐元正式推出、2002年歐元正式投入使用。歐元區,是個蘊藏着無限商機的巨大市場,其每年內部貿易額就高達1.4萬億美元,約佔全球貿易總量的15%。實行統一貨幣後,不光節省了巨額交易成本,還使人才、資金、技術和資源等得到最佳配置,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據初步估算,單一貨幣會使歐洲內部貿易量很快翻番,甚至翻到原來的3倍。
歐元的出現,促進了歐元區內的經濟流動,德國生產的商品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銷售至歐元區內的其他國家,歐元區這一消費市場足以承載德國的產品輸出,經濟在歐元區內實現了良性循環,德國經濟得以繼續正向發展。
統一的中國,內部流動性必將優於歐元區;獨立自主的中國,政策的柔韌度也優於德、日兩國,中國經濟前景也必將優於德、日兩國。
中國作為新一代的世界生產製造中心,面臨著和德、日當時一樣的處境。因為始終奉行艱苦奮鬥、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中國不會像德、日兩國那樣簽訂城下之盟;但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必須將精力着重於擴大內需、改善內需結構;統一的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完成一體化後的歐洲,龐大的內需市場足以讓中國度過目前的經濟困境。
隨着“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經濟不僅不會步日本的後轍,發展前景也將遠遠優於彼時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