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張玉,燕府元僚。佐謀收薊,審敵敗囂。大破景隆,斬堅殞憀。追封榮國,青史昭昭。——黃道周
張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張玉原為元朝樞密院知院,元朝滅亡後,張玉隨元順帝北逃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招撫政策作用下,張玉率部歸降明朝,因熟悉漠北地理情況和北元軍政事務,張玉參加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捕魚兒海之戰,跟隨當時的大明名將藍玉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戰後被提拔為濟南衛副千戶,後又升任安慶衛指揮僉事。
捕魚兒海之戰後,張玉長期駐防長城沿線,多次征討北元殘部,屢建奇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張玉被調往燕山左護衛,仍任指揮僉事,歸燕王朱棣節制,從此成為朱棣麾下的一員悍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張玉跟隨朱棣出長城征討北元。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跟隨朱棣征討野人諸部,俱獲全功。
張玉傑出的軍事才能,受到了朱棣的器重,被朱棣倚為左右手,成為朱棣麾下實至名歸的第一名將。建文元年(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採納齊泰、黃子澄的削藩策略,開始在全國大範圍推行削藩運動。朱棣不甘心被削藩,於是以“清君側”名義,發動靖難之役。
彼時,朱棣麾下只有800人,北平城內5000明軍皆效忠於朝廷,兵力懸殊至極,勝算難料。張玉以奇襲之計,奪取北平九門,並在三日內控制北平全城,使得朱棣有了基本的根據地。而後,張玉又奪取永平(今河北盧龍)、密雲二衛明軍,將其收編入朱棣麾下,壯大了朱棣的軍事實力。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老將耿炳文為帥,統率30萬明軍征討朱棣,當時朱棣只有10萬燕軍,兵力只有朝廷的三分之一。耿炳文來勢洶洶,北平人心戰慄,張玉再次發揮騎兵突襲優勢,率部大敗明軍於雄縣,俘虜明軍將領潘忠、楊松等,重挫明軍士氣。而後,朱棣趁機在真定大敗耿炳文,斬殺明軍3萬餘人,燕軍士氣大振。迫使朱允炆撤換耿炳文為,以李景隆代替龔耿炳文指揮,此舉也間接導致了朱允炆最後的悲劇。
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消息傳到朱棣耳中,朱棣差點不敢相信,耿炳文雖然野戰實力不強,但防守水平絕對一流,且耿炳文久經戰陣,李景隆只不過一花花公子,李景隆的到來,讓朱棣格外高興。張玉也適時向朱棣建議,趁朝更換統帥之際,北上北上襲取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以解後顧之憂。朱棣深以為然,並以張玉為先鋒攻打大寧,張玉用計在兩個時辰之內攻破大寧,斬殺都指揮朱鑒,俘虜都指揮房寬。大寧城內7萬明軍盡皆被朱棣收編,朱棣實力大增,有了與問鼎天下的實力。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發起反攻,張玉隨朱棣攻破廣昌、蔚州、大同等重鎮,並在率部馳奔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內)大敗李景隆,殲滅明軍十餘萬,打垮了朝廷最重要的機動兵團,從此攻守異形。白河溝之戰後,朱棣大舉南下,河北州縣紛紛望風歸降,朱棣直殺入山東境內。山東是京師南京的屏障,一旦朱棣突破山東,南京將直面朱棣的威脅之下。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朱棣大軍進攻東昌(今山東聊城),遭到歷城侯盛庸頑強阻擊,朱棣本人也被明軍包圍,眼看就要被明軍俘虜了。關鍵時刻,張玉率軍突入明軍陣中,救出了朱棣,但張玉本人卻被明軍合圍,最終力戰而死,時年58歲。
張玉之死,朱棣聞聲大慟,說自靖難起兵以來,最大之損失。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即位為帝,是為明成祖。同年九月,追贈張玉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謚號忠顯,後又被追封為河間王。朱棣在稱帝後時常發出感慨:“張玉才備智勇,論靖難功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