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於孫權呢?
首先,孫策作為軍閥而非皇帝,在一個由軍閥與世家大族共治和博弈的社會中,世家大族期望軍閥能夠保護他們的特權、土地和財產,而軍閥則寄望於世家大族提供財富、人才和合法性。江東的世家大族之所以接受孫策,是因為他擁有強大的軍閥力量,能夠保護他們免受其他軍閥的騷擾和劫掠。
因此,孫策與當時大部分江東門閥達成了政治同盟。然而,在孫策的統治區域中,仍然有大量反對者。這與他的管理策略有關,他過於相信自己的武力,對待反對者實行鐵腕政策。儘管在他的鎮壓下,人們不敢公開反抗,但在表面平靜的情況下,暗流涌動。
孫策代表的軍閥自然希望擴張權力,削弱門閥的勢力,而門閥則努力限制軍閥的影響。針對孫策的刺殺行動可以看作是這些反抗活動的高潮。孫策遇刺身死,然而,孫策讓誰接班,就不是一個皇帝指定接班人的問題,而是軍閥和門閥尋找共同認可的代理人的問題。
其次,能選擇的只有三人,選擇之一,孫策的兒子孫紹。由於孫策去世時年僅二十六歲,他的兒子還很年幼,因此孫策沒有將權力傳給他。孫策的部下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家族成員、父親的舊部以及在征戰中招攬的手下。然而,依靠這些人來保護幼主的可能性很小。從軍閥派系的角度來看,孫紹無法統領軍閥派並做出果斷的決策,可能會被其他軍閥消滅或受到門閥的控制。
選擇之二,孫策的三弟孫翊。然而,孫翊的個性比孫策還要強勢,因此在軍閥派系和北方世族眼中,他是最合適的繼任者。他可以延續孫策的事業,並進一步擴大軍閥和北方世族的勢力。因此,軍閥派和北方世族代表張昭極力主張立孫翊為接班人。然而,孫策敏銳地意識到孫翊可能會破壞與江東門閥的結盟,他們很可能會轉向劉表、曹操等其他軍閥,對自己是不利的。
選擇之三,孫策選擇了孫權,這也是形勢所逼。軍閥派和北方世族知道孫權是有能力的,所以至少在孫權在位期間,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江東世族也明白孫權足夠保護他們的利益,雖然攻擊性沒有孫翊強,但這個選擇對他們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實際上,孫策並不甘心自己開創的事業毀於一旦,他希望能夠保住江東的基業。他為手下指出了孫氏家族在他去世後前進的方向,即中原地區正處於混亂之中,無暇顧及江東。江東地勢險要,足以自保。如果有機會,仍可以進取中原。孫策留下的遺策完全是基於對未來形勢的判斷,並且能夠實現這一遺策的人非孫權莫屬。因此,孫策選擇孫權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主要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使東吳得以發展壯大。
可以說,孫權並非是孫策的首選接班人,而是在當時各種政治派系中能夠得到最廣泛認可的人選。
最後,其實孫策在去世之前,根本無法集中權力,他只是孫氏集團的代表人物。這種情況下讓年幼的小兒子繼位,內部將面臨家族強勢成員的挑戰,外部則要面對強大的軍閥。結局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被外敵所滅,二是被內部爭鬥所消滅。
因此,孫策選擇讓具備能力的弟弟繼任,是最優的選擇。這樣既能保住孫氏家族的基業,又能讓自己的後代享受福祉。因此,對於孫策來說,與其逆勢而為,還不如順水人情,做出最明智的決策。#歷史##三國演義##三國##三國志##孫策##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