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長鬍適的小兒子在家中上吊自殺,時年36歲。

2023年11月30日18:10:06 歷史 1930

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長鬍適的小兒子在家中上吊自殺,時年36歲。 - 天天要聞

胡適

胡適,近代一位頗有爭議的文學大師,一直以來對他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褒的是他對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重要的貢獻。


胡適一生涉及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等多個領域。擁有36個博士學位(包括名譽博士),他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是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


貶的是,胡適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說出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話語,由此現在人認為他是中國“公知的鼻祖”。


而且他在政治上極力反對馬克主義思想,極力推崇西方政治體制,在1949年南下時甚至說出了三句耐人尋味的話:


“在蘇俄,有麵包沒有自由;在美國,又有麵包又有自由;他們來了,沒有麵包也沒有自由。”


跪美公知的人設更加揚名天下,路人皆知!


也正是因為這三句話,讓胡適從一個被統戰的國學大師,變成被高層列在戰犯幫凶名單中的一員。


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長鬍適的小兒子在家中上吊自殺,時年36歲。 - 天天要聞

胡思杜右一

而胡適的小兒子胡思杜出生於1921,當時胡適為了表達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思念之情,將這個小兒子取名思杜,即“思念杜威”之意。


由於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胡思杜受到全家的喜愛,胡適也對他寄予了厚望,在1941年時,胡適就託人將胡思杜帶去美國。


胡思杜在國內學的文科,曾先後在上海大學東吳大學讀社會科學。到美國後,胡適將他送進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歷史。


然而,胡思杜卻不思進取,在美國染上了吃喝的惡習而荒廢了學業,連續上了兩個大學都未畢業,最後還被驅逐出校。


胡適沒辦法,只能托朋友將胡思杜回到了北平,為了不讓胡思杜頹廢下去,胡適把兒子安排到北大圖書館工作。


奇怪的是,胡思杜到北大圖書館工作後。一改往日頹廢狀態,開始在圖書館埋頭看書,而且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胡適見兒子突然間這麼努力,他很是欣慰,殊不知,胡思杜是受到一些書籍的熏陶,他的上進,也不是如胡適所想的那樣。


1948年12月,解放軍包圍了北平,平津解放是板板上的事。蔣介石開始派飛機到北平以安全萬為由到處“搶救”名流學者。


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校長兼北平圖書館館長鬍適、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以及著名學者陳寅恪等人。


但是許多愛國人士看清了老蔣的面目,不想隨他去南下,其中就有輔仁大學校長陳垣。



這時,胡思杜也提出 :“我要留在北平,不去南方。”



胡適夫婦不勝驚愕,自然細問原因。胡思杜說 :“我是普通平民,不擔任任何官職。再說我從來沒有得任何人,不會拿我怎樣的。”



這是他口中之言,心中究竟想的什麼,胡適夫婦猜不透,經再三勸說竟無效。胡適妻子江冬秀非常難過,不願扔下自己的骨肉。


但兒子畢竟27歲了,兒大不由娘。她估計這一別,再見難以預期,就留下許多值錢的金銀飾物和一些細軟,再三叮囑是給他將來結婚用的。


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長鬍適的小兒子在家中上吊自殺,時年36歲。 - 天天要聞

胡適與江冬秀

胡適在將妻子江冬秀送去台灣後,單身一人從上海乘“威爾遜總統號”去美國,從事民間外交活動,盡他挽救垂死的國民黨政權的綿薄之力。從而開始他10年客寓美國的生活。


而留在北平的胡思杜,在北平解放後仍在北大圖書館工作。胡思杜生性好玩,是生活中的樂天派,他並不因父母遠去而感寂寞。


他花錢大方,交友很多,加上北京又有多位堂兄弟與堂姐妹,暇時相聚真是樂以忘優。


不久後,胡思杜被分配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二班七組學習。主要改造思想。


之後,胡思杜為了加入組織,主動上交了父母留下的一箱財物,還將胡適留下的書籍裝進108個大木箱獻給新中國,這些書成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近代史研究所的“鎮庫寶物”。


學習期間,在組織的啟發下,他總結了自己的思想寫了一份《思想彙報》:《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表示與胡適劃清界線。


之後,胡思杜在批判胡適的過程中,他大義滅親,發表多篇文章聲討胡適。


胡思杜在大學畢業後,到唐山鐵道學院機械任教,當時社會風氣異變,胡思杜被舉報“使用卑鄙手段,妄圖奪取學校領導權”。


自此,胡思杜一下子成了“漢奸”、“走狗”、“賣國賊”、胡適的餘孽,讓胡思杜飽受折磨。


9月21日,精神崩潰的胡思杜選擇上吊自殺結束生命,年僅36歲。


胡思杜這時才明白父親寫給他的信中話的含義:


“志氣要放在心裡,要放在功夫里,千萬不可放在嘴上,千萬不可擺在臉上;


無論你的志氣怎樣高,對人切不可驕傲;無論你成績怎麼好,待人總要謙虛和氣;你越謙虛和氣,人家越敬你,愛你,你越驕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1980年11月,胡思杜得到平反。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 天天要聞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7月1日早上8時,香港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香港特區政府高級官員、香港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代表出席儀式。 在活動現場,香港警察管樂團奏樂,護旗方隊用中式步操護送國旗和區旗入場。隨後,現場全體肅立,國旗...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 天天要聞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今晨8時許,伴隨着一大廣場國旗護衛隊鏗鏘有力的步伐和整齊劃一的動作,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體人員肅立致敬。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辦的“頌歌獻給黨”系列慶祝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融合了莊嚴儀式、文藝匯演、文物見證與紅色體驗等多種形式,深情致敬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聞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房地產行業的‘三道紅線’影響深遠,但類比到車圈,不免有些‘望文生義’之嫌。” 文 / 巴九靈 汽車行業似乎正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收緊。 帶動這種氛圍的,是一則尋不見來源....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聞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據媒體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顯示,德國政府計劃加快國防採購,以便使軍隊做好戰鬥準備。該文件稱,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絕不能因過於複雜的採購程序或冗長的授權流程而失敗”,同時警告稱,俄羅斯的軍事目標可能不僅僅是烏克蘭。此前德國總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項預算框架,預計德國的軍事總開支將從2025年的950...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無論特朗普是否會出現在9月3日的閱兵儀式上,就全世界來看,正義必勝!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計劃邀請特朗普參加九三閱兵儀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如此問道。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上周國新辦介紹了關於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邀請外國領導人的情況和安排。你的具體問題,我目前沒...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 天天要聞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在中國收緊稀土產品對外出口的背景下,作為資源貧國的日本決定“出道成為稀土生產國”,而他們的目光則聚焦于海底資源。據日經亞洲7月1日報道,日本計劃於明年1月正式啟動首個從近海礦床開採稀土礦物的試點項目。但不知是無意還是有心,在日本的相關報道中,似乎連篇累牘地都在強調有望解決“有無”,卻無人在意“成本”。...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 天天要聞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今年11月,曾經的八路軍女戰士付瑞芝將迎來百歲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戰鬥中的烽火硝煙,抗戰歲月無疑是濃墨重彩且令人銘記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東臨沂蒼山縣(今蘭陵縣)湧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