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胡適,近代一位頗有爭議的文學大師,一直以來對他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褒的是他對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重要的貢獻。
胡適一生涉及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等多個領域。擁有36個博士學位(包括名譽博士),他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是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
貶的是,胡適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說出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話語,由此現在人認為他是中國“公知的鼻祖”。
而且他在政治上極力反對馬克主義思想,極力推崇西方政治體制,在1949年南下時甚至說出了三句耐人尋味的話:
“在蘇俄,有麵包沒有自由;在美國,又有麵包又有自由;他們來了,沒有麵包也沒有自由。”
跪美公知的人設更加揚名天下,路人皆知!
也正是因為這三句話,讓胡適從一個被統戰的國學大師,變成被高層列在戰犯幫凶名單中的一員。
胡思杜右一
而胡適的小兒子胡思杜出生於1921,當時胡適為了表達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思念之情,將這個小兒子取名思杜,即“思念杜威”之意。
由於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胡思杜受到全家的喜愛,胡適也對他寄予了厚望,在1941年時,胡適就託人將胡思杜帶去美國。
胡思杜在國內學的文科,曾先後在上海大學、東吳大學讀社會科學。到美國後,胡適將他送進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歷史。
然而,胡思杜卻不思進取,在美國染上了吃喝的惡習而荒廢了學業,連續上了兩個大學都未畢業,最後還被驅逐出校。
胡適沒辦法,只能托朋友將胡思杜回到了北平,為了不讓胡思杜頹廢下去,胡適把兒子安排到北大圖書館工作。
奇怪的是,胡思杜到北大圖書館工作後。一改往日頹廢狀態,開始在圖書館埋頭看書,而且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胡適見兒子突然間這麼努力,他很是欣慰,殊不知,胡思杜是受到一些書籍的熏陶,他的上進,也不是如胡適所想的那樣。
1948年12月,解放軍包圍了北平,平津解放是板板上的事。蔣介石開始派飛機到北平以安全萬為由到處“搶救”名流學者。
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校長兼北平圖書館館長鬍適、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以及著名學者陳寅恪等人。
但是許多愛國人士看清了老蔣的面目,不想隨他去南下,其中就有輔仁大學校長陳垣。
這時,胡思杜也提出 :“我要留在北平,不去南方。”
胡適夫婦不勝驚愕,自然細問原因。胡思杜說 :“我是普通平民,不擔任任何官職。再說我從來沒有得任何人,不會拿我怎樣的。”
這是他口中之言,心中究竟想的什麼,胡適夫婦猜不透,經再三勸說竟無效。胡適妻子江冬秀非常難過,不願扔下自己的骨肉。
但兒子畢竟27歲了,兒大不由娘。她估計這一別,再見難以預期,就留下許多值錢的金銀飾物和一些細軟,再三叮囑是給他將來結婚用的。
胡適與江冬秀
胡適在將妻子江冬秀送去台灣後,單身一人從上海乘“威爾遜總統號”去美國,從事民間外交活動,盡他挽救垂死的國民黨政權的綿薄之力。從而開始他10年客寓美國的生活。
而留在北平的胡思杜,在北平解放後仍在北大圖書館工作。胡思杜生性好玩,是生活中的樂天派,他並不因父母遠去而感寂寞。
他花錢大方,交友很多,加上北京又有多位堂兄弟與堂姐妹,暇時相聚真是樂以忘優。
不久後,胡思杜被分配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二班七組學習。主要改造思想。
之後,胡思杜為了加入組織,主動上交了父母留下的一箱財物,還將胡適留下的書籍裝進108個大木箱獻給新中國,這些書成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近代史研究所的“鎮庫寶物”。
學習期間,在組織的啟發下,他總結了自己的思想寫了一份《思想彙報》:《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表示與胡適劃清界線。
之後,胡思杜在批判胡適的過程中,他大義滅親,發表多篇文章聲討胡適。
胡思杜在大學畢業後,到唐山鐵道學院機械任教,當時社會風氣異變,胡思杜被舉報“使用卑鄙手段,妄圖奪取學校領導權”。
自此,胡思杜一下子成了“漢奸”、“走狗”、“賣國賊”、胡適的餘孽,讓胡思杜飽受折磨。
9月21日,精神崩潰的胡思杜選擇上吊自殺結束生命,年僅36歲。
胡思杜這時才明白父親寫給他的信中話的含義:
“志氣要放在心裡,要放在功夫里,千萬不可放在嘴上,千萬不可擺在臉上;
無論你的志氣怎樣高,對人切不可驕傲;無論你成績怎麼好,待人總要謙虛和氣;你越謙虛和氣,人家越敬你,愛你,你越驕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1980年11月,胡思杜得到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