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2023年11月15日21:57:06 歷史 1644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你敢想象嗎?在韓國,一斤西瓜的價格大概在6800韓元,摺合人民幣37元。

在日本則更加誇張,一斤西瓜居然能賣到2000日元,摺合人民幣90多元,倘若是一些稀有瓜種,一顆西瓜甚至能賣到上千元人民幣,令人嘆為觀止。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但在我國,西瓜的市場價大概在1到2元一斤,倘若有人將西瓜賣到4元-5元一斤,除非老闆能解釋他們家西瓜的特別之處,否則消費者是絕不買單的。

而我國之所以能享受如此實惠的西瓜價格,這還是被譽為“西瓜女王”的吳明珠院士的功勞。

吳明珠是何許人也?她對我國種瓜事業有何貢獻?

志存高遠的少年

1956年8月的一天,隨着一陣黃沙飛揚,一輛卡車緩緩停在吐魯番市鄯善縣入口處。

當地居民早已在此等候多時,在他們好奇的目光中,幾位青年男女提着大包小包緩緩走下卡車,年僅25歲的吳明珠自然也在其中。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望着向遠方無限延伸的沙海與碧空,吳明珠心中充滿了期待,在這裡她將與黃沙相依,與瓜田為伴,開啟嶄新的人生,實現她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

1930年,吳明珠出生在南京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少年時,為躲避戰亂,吳明珠跟隨父母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山河破碎的景象令她歷歷在目,而她也在心中默默立誓,將來一定要投身到這片土地的建設中去。

1949年新中國成立,身為高知的父母並沒有受國民政府蠱惑選擇前往台灣,她們和這片土地上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決定為這個百廢待興的新生中國出一份力。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也正是在這一年,吳明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農大園藝系

之所以選擇園藝專業,是因為受到蘇聯電影《米丘林》的啟發,植物育種家米丘林的傳奇人生,令吳明珠對園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說來也巧,在同一年入學的新生中,還有一位名為袁隆平的江西小伙,當時的他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多年以後,他將成為舉世聞名的“雜交水稻之父”,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身為農學院的學生,自然免不了與試驗田為伴的生活,不僅每天要干一些挑大糞、播種的粗活,還要與害蟲和鳥兒為敵,時刻警惕它們將樣本破壞。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對於這樣忙碌辛苦的生活,吳明珠不但沒有心生抵觸,反而以無限的熱情投入其中。

四年大學生活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在填寫畢業後分配志願時,吳明珠毫不猶豫地寫下希望前往新疆農村的意願。

在吳明珠看來,農學家就應該深入基層,在農田中用實踐檢驗真理,方能對研究有所突破,如果整天呆在機關單位中,那無異於荒廢人生。

可惜,由於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各機關單位都需要人才,像是吳明珠這樣正兒八經的大學畢業生,政府自然不捨得將其下放至農村工作。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於是,從1953年8月至1955年11月兩年多的時間裡,吳明珠先後在慶西南農林局和北京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擔任技術員、幹事等職務。

在旁人看來,年紀輕輕便在中央政府內部任職的吳明珠可謂前途無限,可在吳明珠看來,自己的生活卻是異常苦悶,她過去學習的知識完全無用武之地,腦海中關於植物育種的想法,也無法通過實踐證實。

直到1955年年底,轉機終於出現。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為了加強對新疆的建設,中央決定抽調一批黨員幹部前往新疆。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吳明珠當即抓住這一機會,立刻填寫報名申請,向上級表決心,這年年末,吳明珠如願坐上前往新疆的火車,看着沿途的大漠風光,吳明珠對未來充滿無限期待。

初至新疆

吳明珠抵達新疆開始育苗工作,過程艱辛她卻甘之如飴。

1955年12月,吳明珠抵達彼時已是銀裝素裹的新疆,可她並沒有如願直接前往鄉村,而是被留在烏魯木齊的省地委農村工作部擔任幹事和秘書,依舊是在機關單位任職。

但吳明珠的目的是培育新品種,呆在機關單位哪能種得出瓜,哪有不下基層實踐就能獲得研究成果的農學家?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吳明珠對上級的安排非常不滿,隔三差五便向領導打報告,要求給她調換崗位。

在吳明珠的軟磨硬泡下,組織終於鬆口,將她派到條件艱苦的鄯善縣農技站工作。

得知組織對她的調令後,吳明珠頓時喜出望外,因為在她眼中,鄯善縣可不是什麼貧困之地,那裡是哈密瓜的故鄉,在那裡她勢必能有所作為。

雖說是初來乍到,但吳明珠迅速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不僅和村民們一樣吃烤饢和羊肉,還學會了維語。

工作認真勤奮的吳明珠很快取得了村民的認可,他們誇她“意志像鋼鐵那樣堅強,幹活像公雞羽毛那樣漂亮”,老鄉們還給她取了個名字——阿依木汗,意為月亮姑娘。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當時住的房子

吳明珠在鄯善縣的第一處落腳點是在同為瓜農的木沙老爹家,木沙老爹是當地一等一的種瓜能手。

據說這門技藝是從祖上傳下來,經過上百年的改良,傳到木沙老爹手中已是相當成熟的種瓜技術,所以木沙老爹向來對自己的種瓜技法極為自信。

而吳明珠的到來,令木沙老爹對種瓜技術有了全新認識。

在村民幫自己開墾的三畝農田上,吳明珠開始了自己的種瓜實驗,種瓜季節一到,吳明珠便與木沙老爹一同平地、開溝、澆水、下種,每日起早貪黑,工作量都快趕上木沙老爹了。

吳明珠吃苦耐勞的表現改變了木沙老爹對城裡孩子的刻板印象,於是,他將所掌握的民間傳統種瓜的經驗對吳明珠傾囊相授。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在吸取民間技法的同時,吳明珠對當地的瓜種進行實地考察。

從1956年至1962年,吳明珠與同事們走遍了吐魯番轄下的每一座村落,他們穿越荒涼的戈壁,跨過溝壑縱橫的火焰山,一路上風餐露宿。

經過不懈地努力,他們最終收集到44個哈密瓜的優良品種,令這些品種擺脫了滅絕的命運,為後續育種保留了有利條件。

通過傳統與科學結合的方式,吳明珠種出來的瓜在外觀、品質以及質量等方面超越了木沙老爹。

起初木沙老爹還有些納悶,但隨後吳明珠便向他與村民們分享了科學種植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令他們心服口服。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而作為義務宣傳員的木沙老爹,則常常向前來參觀的別縣村民介紹吳明珠的種瓜方法更加科學合理,他的瓜則都是胡亂種的,建議大家向吳明珠學習。

偉大的愛情

從一位弱不禁風的千金小姐,成長為深耕大漠的植物培育大師,吳明珠的成功除了個人天賦與努力外,也離不開丈夫對她的鼎力支持。

吳明珠與丈夫楊其祐相識於西南農大,由於工作關係兩人經常接觸,在相處過程中,兩人找到靈魂共鳴,對彼此心生愛慕。

回憶起那段往事,吳明珠說到:“我們志同道合,好像有說不完的話,這一點奠定了我們的感情基礎。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1953年大學畢業後,吳明珠輾轉來到北京工作,而才華橫溢的楊其祐則正好在北京農業大學讀研究生,只要一有時間,兩人都會主動去找對方,隨着時間的推移,兩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

1955年吳明珠決意前往新疆時,楊其祐不僅沒有像她的家人那樣提出反對,反而溫柔地告訴她:“你先去,等我畢業就來找你。

楊其祐師從小麥專家蔡旭教授,蔡旭教授看中楊其祐驚人的才華,希望他能留在北京發展,將來勢必前途無量。

但楊其祐為了履約,婉拒了老師的建議。

1956年碩士畢業後,楊其祐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新疆。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他先是在新疆大學生物系任教,隨後為了能與常駐鄯善縣的吳明珠朝夕相處,他又離開了大學校園,與吳明珠一樣成為鄯善縣農技站的一員。

1958年,楊其祐與吳明珠正式結為夫妻。

作為當時全新疆農機站中學歷最高的人,楊其祐不僅對農林技術信手拈來,而且通曉英語、俄語。

每當吳明珠的研究陷入瓶頸,楊其祐總能通過查閱外國期刊論文,為吳明珠找到新的思路,有時楊其祐還接替吳明珠的工作,幫她前往瓜田授粉,做雜交實驗。

但艱苦的生活條件也在一點點侵蝕楊其祐的身體,八十年代初期,楊其祐被診斷為胃癌晚期,病情持續惡化,就連化療都不起作用。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1986年4月,在吳明珠的陪伴下,年僅57歲的楊其祐博士遺憾離世,直到去世前,他都握着妻子的手,口中反覆囑咐妻子,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丈夫逝世後,吳明珠強忍着悲痛繼續投入工作,她向家人朋友說:“只有把老楊的工作一起做了,才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在吳明珠的主持下,有30個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種脫穎而出,而這批品種及其親本所育品種,北疆等地的推廣種植面積佔主要商品瓜區的80%,創造社會財富高達數十億元。

90年代,吳明珠又通過無土栽培體系,幫助新疆哈密瓜擺脫土壤限制,走向南方瓜田。

“西瓜女王”吳明珠,幫助我國實現吃瓜自由,連外國人都羨慕 - 天天要聞

直到2017年吳明珠正式放下工作時,她已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發表論文40多篇,多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可謂榮譽等身。

從一名大學畢業生,到天下聞名的國家院士,吳明珠用一生詮釋了何為專註,何為奉獻,她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巨人。


本文由“璟言歷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硝煙玫瑰:女少校單槍匹馬逆轉戰局的生死72小時 - 天天要聞

硝煙玫瑰:女少校單槍匹馬逆轉戰局的生死72小時

1944年湘西的雨像裹着鐵鏽,李潔攥着望遠鏡的手沁滿冷汗。望遠鏡里,潰逃的士兵正像沒頭蒼蠅般撞碎營區鐵絲網,三八大蓋的寒光已經刺破晨霧——日軍追兵比預計的早到了整整兩小時! "副營長!三連連長帶着人要往南跑!"通信兵小順子跌跌撞撞滾進戰壕,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張天蔚病逝,享年71歲 - 天天要聞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張天蔚病逝,享年71歲

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員、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編委會主任、編審張天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6月29日21時19分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1周歲。張天蔚老師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潛心編審、躬耕出版工作,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出版事業,為上海交通大學出...
中方決定,制裁托倫蒂諾! - 天天要聞

中方決定,制裁托倫蒂諾!

據外交部網站7月1日消息,外交部發言人宣布中方對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裁。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個別反華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在涉華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惡意言行,損害中國利益,破壞中菲關係。中國政府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中方決定,對在涉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 天天要聞

香港舉行升旗儀式慶祝回歸祖國28周年,聚焦拼經濟、惠民生

7月1日早上8時,香港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香港特區政府高級官員、香港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代表出席儀式。 在活動現場,香港警察管樂團奏樂,護旗方隊用中式步操護送國旗和區旗入場。隨後,現場全體肅立,國旗...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 天天要聞

中共一大紀念館喜納“鎮館之寶”——《周恩來手書李公朴、聞一多悼詞》

今晨8時許,伴隨着一大廣場國旗護衛隊鏗鏘有力的步伐和整齊劃一的動作,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體人員肅立致敬。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辦的“頌歌獻給黨”系列慶祝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融合了莊嚴儀式、文藝匯演、文物見證與紅色體驗等多種形式,深情致敬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聞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