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於是離開家,在齊地和那些飽學之士交流,結果又是處處碰壁,不僅沒人待見他,大家還聯合起來排擠他,搞得主父偃不僅在家鄉,就是在齊地,他也待不下去了。不容於齊,這個說法,已經是達到了人見人厭的狀態了,一個人能混到這個狀態,也沒有誰了。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會處處碰壁呢?是因為主父偃傻嗎?當然不是,傻子是沒人搭理的,大家都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主父偃這個人太精明,因此在他眼裡,大多數人都是蠢才,他做事不是和人共贏,而是無所不用其極,讓其他人都沒了退路和活路,他這樣的做派和處事風格,其他人能喜歡他嗎?最後,搞得大家要群起而攻之,那他一定是犯了眾怒,觸碰到大家的核心利益了。
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家裡很窮,說他家是家徒四壁也不為過,因此,他向人家借錢,也沒有人借給他。很多時候別人借給你錢,主要看的並不是你的什麼人品,而是你是否有償還能力,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借給你又沒有利息,是否有償還能力是最基本的考量。主父偃決定出去碰碰運氣,不能在家裡等死,齊國也不是自己的伸展之地,結果他先後到了燕國、趙國、中山國等諸侯國,都沒人重視他,因為隨身帶的盤纏馬上就要用光了,幾乎陷入了絕境。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但天無絕人之路,主父偃決定去京城碰碰運氣,這也是最後一條路了。他來到了長安後,先去拜見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大將軍衛青,來為自己謀求晉身之資。通過和衛青的攀談,主父偃成功的獲得了衛青的認可,於是由衛青出面,在漢武帝面前推薦主父偃。要知道衛青這個人很低調,從來不在漢武帝面前推薦人,這次都破例為主父偃站台,可見他的能力還是突出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衛青這麼強的包容和接納能力。
在主父偃看來,接下來的事,似乎都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衛青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令主父偃沒有想到的是:在衛青的多次推薦下,漢武帝就是不召見,不給他見面的機會!
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的錢馬上就花完了,在京城停留的時間也很久了,關鍵是很多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很討厭他,他想借點盤纏,也沒有人願意借給他。主父偃再次陷入困境,回到家鄉去,那些人會把自己當做笑柄,沒辦法,只能拼一拼了,主父偃給漢武帝寫了一份奏摺,想做最後一搏。沒想到早上遞上去的奏摺,到了晚上漢武帝竟然召見了他,並和他聊了很久,說自己因為早上到現在,一直在看他奏摺的內容,才差點忘了召見他。主父偃熱淚盈眶,自己顛沛流離處處遭人嫌棄,總算是苦盡甘來,遇到了懂自己的明君聖主了。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主父偃為了鞏固皇權,可以說做到了不遺餘力、無所不用其極,這不正是漢武帝劉徹所期望,而其他人又不敢去做的嗎?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因此主父偃的行事風格十分霸道,當主父偃建議漢武帝修建朔方城時,御史大夫公孫弘反對,他說:“當初秦曾徵發了三十萬人來修築長城,可結果怎麼樣?還不是最後被廢棄不用了!修建朔方城,這樣做只會勞民傷財,沒有什麼用處。”主父偃就針鋒相對的說:“朔方城,可以作為漢軍對付匈奴的前線壁壘,它就像刀子一樣,插入匈奴人的心口,讓這些蠻夷再也不能肆意妄為,這不是件大好事嗎?”漢武帝滿意的點了點頭,轉過頭問桑弘羊說:“你去負責籌措修建朔方城的所有費用,有什麼問題嗎?”桑弘羊回答:“陛下要用錢,當然沒有問題,臣領旨!”公孫弘可是當朝丞相,主父偃絲毫沒給他面子,在主父偃眼裡,除漢武帝之外的其他人,不過都是些螻蟻!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的底氣,來自於衛霍,在衛子夫立後這件事里,主父偃謀劃有功,因此他是衛霍一黨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同時,主父偃還揭發了燕王的醜事,立下了大功,因此他才敢連公孫弘的面子都不給。大臣們誰沒個問題呢?為了避禍免災,他們都拿出重金去賄賂主父偃,主父偃倒是沒有假清高,來了個來者不拒,你只要敢給,我就敢收!
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當有人勸主父偃做事不要如此霸道時,主父偃提後笑了,“我已經年過半百,四十幾年來,顛沛流離,過着‘婆婆不疼、姥姥不愛’的日子,早就看清了人世間的冷暖,還有什麼可以顧忌的,陛下用我這個庶族,就是看上了我的果決和狠辣,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如果享受不了榮華富貴和權力,還不如被烹殺的好!我已經老了,還考慮那麼多幹嘛!因此,我才會選擇橫徵暴斂!”
主父始為布衣時,嘗游燕、趙,及其貴,發燕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為布衣時,在諸侯國都沒有被正眼看待,因此當他顯貴了以後,就先把燕王劉定國給檢舉揭發了,諸位老兄可是要人命的,一時之間藩王們人人自危。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趙王害怕主父偃對自己下手,就準備好了奏摺,搜羅了主父偃的醜事,準備出手揭發他。但主父偃在京城裡時,趙王不敢出手,直到漢武帝安排主父偃到齊國做國相,趙王才把奏摺拿出來,告發主父偃接受諸侯的賄賂,因此才會建議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把諸侯的土地分封給諸侯的孩子們,而不是只有長子來繼承。但漢武帝沒有採信,因為推恩令可不是為了給諸侯們的兒子都分點土地,目的是削弱諸侯的勢力,讓他們再也不具備對中央造成威脅的能力。
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但齊王的畏罪自殺,卻讓漢武帝坐不住了,因為主父偃搞得太快了,引起了諸侯們的警覺。在以趙王為首的諸侯們施壓下,漢武帝令廷尉張湯徹查主父偃,張湯回報說:“陛下,主父偃對自己貪污受賄的事情供認不諱,但是不承認逼死了齊王,臣核查下也查無實據,您看?”
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漢武帝並不打算殺了主父偃,畢竟他也算是個通才呀!但這個時候御史大夫公孫弘走了出來,他的一番話,最後要了主父偃的命。公孫弘說:“陛下,齊王年少,自殺後沒有子嗣,國除為郡,其封地納入中央管轄範圍,這件事主父偃是首惡,正是他殘害宗室骨肉,離間您和劉氏諸王的骨肉親情,如果不殺主父偃,矛盾就將集中到您的身上,大家會認為是陛下您授意主父偃這麼做的,不殺他,您如何令天下諸侯信服!”
漢武帝說:“齊王年少溫柔,如果沒有外部壓力,怎麼可能自己選擇走上絕路呢?主父偃滅了三個諸侯,朕只好滅他九族!”除了惹怒了諸侯外,主父偃作為衛霍一族在朝堂上的強助,也是漢武帝要殺他的重要原因。
當主父偃要求見漢武帝一面時,張湯冷冷的說:“恐怕你這輩子,都見不到陛下了!”當衛青的車馬路過刑場時,選擇了掉頭離開,對漢武帝的決定,沒有人可以扭轉,衛青要做的是盡量甩清干係,因為和主父偃相比,維護衛霍一族的利益,確保太子劉據的儲君之位,才是衛青的核心利益所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