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 攝)
5月2日下午,由蜀入渝至北碚。途經渝武高速北碚出口時,稍一側目,感覺路旁有一小山特別蓊鬱,並有將軍陵園的提示標識。抵達暫住處,問訊女兒:剛才途經的將軍陵園安葬的是哪位將軍。女兒說是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張將軍豈能以抗日名將即可稱譽?他不僅是中華民族14年抗戰中犧牲的軍階最高的將軍,也是二戰時期同盟國軍隊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更是浴血戰場、肉搏拼刺而殉國的唯一將軍。“明天,一定要去陵園憑弔張將軍!”我肅然起敬,緬懷之情油然而生。
翌日上午,一家五口早早出門前往將軍陵園。經在線查詢,將軍陵園距暫住處不過二三站車程,於是乘公交到達陵園。此站的站名即為“張自忠烈士陵園” ,下車時我見站牌也不禁多注目了一會兒。站牌一側三五步之內即為陵園入口。初升的陽光下,我們放輕腳步,緩緩步入。
張將軍陵園位於重慶市北碚到青木關公路側梅花山上。陵園整體依山就勢,坐南朝北,沿斜坡呈長方形由下而上分布着三部分:下為紀念廣場,廣場左右兩側分設“張自忠生平紀念館”和接待室,張將軍戎裝雕像居中;中部為花壇,壇中立馮玉祥將軍手書的“梅花山”矮牆;最高處是張將軍墓冢。
就山城重慶而言,滿目皆山,而且高峻陡峭者居多。就北碚而言,拱衛市區的縉雲山脈起伏迤邐,峰峰高拔屹立。如是觀之,以梅花山的體量而言,最多只算小丘而已。而它卻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在於青山有幸埋忠骨,只安葬着張將軍一人,撫慰着英靈與浩氣,與英魂共日月而長青。
我肅立將軍雕像前,仰首凝視:將軍扶劍北眺,目光炯炯,滿目容納的可是中華萬里河山?基座銘文為“民族英雄 張自忠”。
移步左側紀念館屏聲靜氣,從展陳的圖文中瞻仰將軍生平事迹。
張自忠將軍,字藎忱,1892年出生在山東省臨清縣。因目睹列強瓜分欺侮我中華,求學時即立下救國雪恥之志。1914年投筆從戎,參加過國民軍起義及北伐諸戰役。
1931年,倭寇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平津危殆,將軍時任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師長,駐守華北。彼時,敵強我弱、敵眾我寡,將軍卻率部主動出擊,血戰七晝夜,殲敵兩個步兵聯隊,一個騎兵大隊,繳獲坦克數十輛,取得中震驚中外的喜峰口戰役之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將軍擢升五十九軍軍長,率部赴抗日前線。一戰淝水,二戰臨沂,三戰潢川,每戰每捷,威振敵膽。後又發動“四月攻勢”,殲倭2000餘人,令倭寇心生敬畏,稱之為“活關公”。
1938年4月,將軍率部參加徐州會戰,奮勇殺敵,確保了台兒庄大捷。是年9月,將軍率部參與武漢會戰並出色完成了殲敵任務,升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領上將銜。
1940年4月,倭寇集15萬重兵,配以飛機坦克,猛攻棗陽、襄陽、南陽一帶,發動棗宜會戰。將軍奉命以1:2的劣勢兵力截擊倭寇。5月15日,倭寇圍困將軍所部,將軍率部浴血突圍至南瓜店杏仁山堅守待援。16日上午,將軍所部遭倭寇炮火擊,傷亡慘重,將軍亦重傷。戰至下午4時許,將軍腰、腹部又中機槍彈數發。臨終前,將軍從容告訴身邊僅存的幾人說:“吾力戰死,自審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可告無愧” “我生國死,我死國生”,並拒絕了左右的勸退。不久,身負7傷的將軍面對衝上前的倭寇仍獨自舉槍拼刺,終被倭寇刺刀穿胸,壯烈殉國,時年49歲。
(忘川 攝)
將軍最後拼刺殺敵的最後的悲壯時刻,有因受傷而倖存的馬副官親眼目睹:日本兵持槍刺向張將軍,將軍順勢抓住其槍桿一躍而起,尚未站穩,即被另一日本兵兇狠刺中。倭寇的《231聯隊史》也記載了將軍身負重傷仍拚死殺敵慘烈的最後情景:“四分隊的藤岡一等兵,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數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岡……第三中隊長堂野軍曹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不可否認,在敵方的字裡行間,對將軍仍然充滿敬畏。
倭寇在戰場證實將軍的身份後,也予以將軍必要的尊重,裝殮將軍遺體並安葬。其後,將軍舊部第38師黃維綱師長率部為搶回將軍忠骸而拚死血戰時,據傳倭寇也停止炮擊、空襲,以免誤傷將軍遺體。搶回忠骸後,暫停靈期間,以上將禮服重新裝殮,隨後,將軍靈柩轉運至宜昌,再由宜昌溯長江移靈陪都重慶。將軍靈柩離開宜昌那天,數十萬軍民恭送到江邊。此時,倭寇機群臨空,軍民無一避逃,敵機竟未發一槍一彈,盤旋而去。
將軍殉國的噩耗傳出,舉國悲慟。國共兩黨均予以極高的禮遇與評價。當將軍靈柩抵達重時,蔣介石率國民黨要員上船迎靈,並輓詞“英烈千秋”;5月28日葬於北碚梅花山,國民政府追授張將軍為陸軍上將;4年後,國民政府頒布“國民政府入祀忠烈祠令”,張自忠上將入祀忠烈詞。2023年4月,在紛紛清明雨中,來自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一行前來祭拜張自忠將軍,其間幾度垂淚。綠水青山,炎黃子孫,追思滿懷。
1940年8月15日,在紅色延安,各界1000多人在中央大禮堂為張自忠將軍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追悼會由朱德總司令主祭。毛澤東主席送“盡忠報國”輓詞,周恩來亦送“為國捐軀”輓詞。1991年,張將軍墓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革命烈士陵園。2019年10月7日,張將軍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令人喟嘆感慨的是:當年得知將軍殉國之訊後,將軍髮妻李敏慧女士悲痛欲絕,竟絕食七日,魂追將軍而去。
拾級而上至中部花壇,壇中花草葳蕤、綠蘺齊整。中間馮玉祥將軍“梅花山”的題名蘊含著無限愛意與深意。張將軍原是馮將軍舊部,深得馮將軍器重與厚愛。斯人已逝,浩氣長存,馮將軍自是悲傷不已,遂在張將軍身後諸事上多傾其心。梅花山原本無梅花,也不叫梅花山而叫做雨台山。因張將軍安葬於此,馮玉祥將軍借用史可法揚州梅花嶺殉國,將此山更名梅花山,並於1942年6月18日親書刻石立墓前,並躬身在墓前栽植梅花樹,慰藉忠魂。
沿階復上行,石階數十級,蒼翠滿青山。兩旁枝幹似劍,直刺蒼穹。將軍墓坐落蒼松翠柏掩映的陵園最高處,墓塋呈半圓弧形,坐南朝北,條石鑲邊,青石拱頂;墓高2.64米,周長21米。墓前立馮玉祥將軍手書的寫“張上將自忠之墓”碑,右側是將軍之弟張自明於1944年5月所立 “兄藎忱上將墓表”。陽光透過茂密枝葉,墓地光影橫斜。我靜靜地停立墓前,陣陣微風拂過,彷彿聆聽到英魂恆久的呼吸與微語。低頭看見碑前有此前社會各界祭拜時敬獻的鮮花、花籃、書信。在一束白菊花上微微飄動的紙帶上寫着“滇軍六十軍後人敬輓”字樣。
今我漂泊山城,途次北碚,感將軍之精忠,仰將軍之偉烈,慕將軍之英名而拜謁,愧兩手空空而心存敬仰,唯以三鞠躬以表虔誠。
公志酬乎?倭寇未滅,血灑疆場,盡忠許國不移志,幸有青山埋忠骨。
餘生晚矣,板蕩不逢,身處盛世,勤耕苦作亦欣然,仰敬將軍報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