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鄒阿江 攝影報道
4月17日,下午6時許,從台灣桃源機場起飛的br765航班緩緩降落在成都國際天府機場。
56歲的劉德文從航站出口走出來,他身前背着一個看上去有些年代感的紅色背包,裡面裝着亡故川籍老兵唐毅奇的骨灰盒。在不遠處,迎接他的是唐毅奇的兩個孫子唐清寧和唐清澤。
左一唐清寧 、劉德文(中)、右一唐清澤
“唐爺爺是1948年從南京隻身去往台灣的,已經75年了,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護送他回到家鄉。”4月17日晚上,封面新聞記者在t1航站樓出口處見到了劉德文,他告訴記者,今晚他將和唐爺爺的親人在成都休息一晚,次日一行人將帶着骨灰驅車前往資陽市安岳縣,舉行安葬儀式。
這是劉德文今年第二次來到大陸。就在半個多月前,他剛護送在台灣去世的老兵田發祥的骨灰回到家鄉北京。
劉德文是台灣高雄左營區祥和里里長。20年來他一直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幫助眾多大陸去台老兵完成“落葉歸根”的願望。這些年,他跨越兩岸海峽數百次,足跡踏遍大陸20餘個省份,背着200多位已故老兵的骨灰回到故鄉安葬,被人們稱為“靈魂擺渡人”。
時隔三年 把唐爺爺送“回家”
將在安岳舉行安葬儀式
劉德文剛走到出口處,76歲的唐清寧和73歲的唐清澤就激動地迎了上去,緊緊握住了劉德文的雙手。“唐爺爺,回家了!”,話音剛落,劉德文取下肩上的背包,停在原地雙膝跪地,小心翼翼地從裡面取出了唐毅奇的骨灰盒。
記者注意到,骨灰盒是用一塊紅布包着的,一旁的紅色背包已經有些褪色發黑,肩帶位置被縫補數次。20年來,劉德文就是用這個背包護送了200多位已故老兵的骨灰回到故鄉安葬。
紅色背包
“三年了,終於把唐爺爺送回家了。”劉德文透露,2017年他與唐清澤兄弟取得聯繫,幫助他們在台灣尋找爺爺的骨灰。2019年冬季,唐爺爺的骨灰盒在台灣一個寺廟裡被劉德文找到。
“本來計劃2020年1月送回四川安葬,我們在年初就選好了墓地,碑也雕刻好了,但因特殊原因,延誤了三年。”唐清澤向記者述說起這段坎坷的尋親故事。
“這個過程簡直就是大海撈針,我們沒有爺爺的照片,只有幾個模糊的線索。這幾年德文去了台灣各地的亂葬崗幫我們尋找爺爺,因為路不好走,他的腿還摔斷了,有幾次我們幾乎打算放棄了,但他一直在堅持。”
唐清澤表示,自己從2012年就開始有尋找爺爺的想法,直到2017年遇到劉德文,尋親的過程才逐漸變得明朗起來。
在唐清澤和唐清寧的印象里,劉德文是一個非常實誠的人。“這兩年多來,德文一直把爺爺的骨灰放在家裡,每逢清明他都會代我們祭拜。”對於劉德文的做法,唐家人心懷感激。
“我們計劃明天早上驅車前往安岳縣,舉行安葬儀式。”劉德文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這是他第三次來成都了,此前,他還護送過一位川籍老兵的骨灰盒回到故鄉綿陽。“這幾天,我會在安岳待一天,看看唐爺爺的故鄉,順道去綿陽祭拜另一位老兵。4月24日,我將搭乘飛機返回台灣。”
唐清澤
唐毅奇只是劉德文護送200多位已故老兵回到故鄉的其中一位。這段奇妙又神聖的使命始於2003年。
2003年,他搬到了高雄左營某社區居住,這裡是一個眷村——是上世紀40年代從大陸遷徙到台灣的老兵們的聚居地。從小就是熱心腸的劉德文參與了社區義工組織,為行為不便的老兵提供幫助。
儘管有些忙碌,但劉德文很開心,因為老兵總是會跟他講起從前的故事。不同老兵有着不一樣的人生經歷,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劉德文。沒過多長時間,他就和這群老人成為了朋友,時常扎堆在一起聊天吃飯。
2003年春天,一位老兵提着兩瓶高粱酒走進劉德文辦公室,懇請劉德文在自己去世後將骨灰帶回家鄉大陸。
劉德文、唐清寧
2004年,這位老人去世了。 一句承諾,劉德文背着老人的骨灰,自費跨越海峽前往湖南,將其送回故鄉。也正是那一次難忘的經歷,讓劉德文走上了“靈魂擺渡”之路。
這些年來,在護送老兵“回家”的途中,劉德文坐飛機抵達大陸後,常常要坐綠皮火車或長途汽車,因為所有費用都由自己承擔,途中住宿只能選擇最便宜的旅店,但每一次出行,他都會為護送的老兵多預留一個座位和一張床鋪。
“你害怕過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劉德文回答的很乾脆,“從來沒有怕過。”他告訴記者,“我把每一位老兵都當作是自己的爺爺或是父親,心存敬意,所以從來不會害怕。”這也是他選擇將唐爺爺的骨灰存放在自己家中三年的原因。
據了解,這些年來劉德文做了一個數據庫,截至目前已整理出6000多位老兵的資料。“還有幾年我就60歲了,我會堅持下去,護送更多的老兵‘回家’。”劉德文表示,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不動,他會請兒子替他完成“靈魂擺渡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