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正值恭王府綠意綻放,遊客如織的季節。
這座常被人稱為“半部清代史”的恭王府博物館,今年即將迎來創建40周年慶典。在這裡,你所體驗到的,絕不僅僅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文物古建築,還有“活起來”的生活方式和藝術美學,以及一座年輕、時尚、生機勃勃的博物館。
恭王府博物館。
從莊嚴雄偉的銀安殿,到“99間半房子”的後罩樓,從保留了乾隆時期鳳和璽彩畫的樂道堂、多福軒,再到音響效果絕佳的大戲樓,作為清代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典型代表,這裡每一處建築都充滿了傳統的形式感、儀式感和藝術感。
2021年,“官式建築營造技藝(恭王府)”入選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裡藏着很多令你好奇的“秘密”——比如,1780年始建的恭王府為何出現300多年前的磚瓦?當年王府使用的建築用磚究竟是產自哪裡?百年前的精緻文化生活與海棠雅集盛事,是否還能穿越時空重現?可以說,恭王府如同一部清代建築史書,布局、採光、通風、取暖乃至甬路鋪裝、花木種植,皆是學問,值得深入研究。
恭王府樂道棠玉蘭、丁香相映成輝。圖/受訪者供圖
作為北京保存最為完好且唯一對外開放的王府,恭王府同時還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據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介紹,在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方面,2020年首次制定恭王府古建維修養護計劃,有規劃有步驟地開展府邸古建保養、花園古建修繕工作。同時,在深化學術研究、深挖文化內涵方面,則將持續推進恭王府大遺址保護工作,統籌、聯動恭王府相關歷史、文物遺迹,形成以恭王府為核心的大遺址保護集群,並成立了王府歷史文化專業委員會,出版了清代王府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在157年前的恭王府花園裡,我們找到300年前的瓦當
“就是在這座沁秋亭,我們在眾多鳳紋瓦當中發現了幾塊300年前的瓦當,要知道恭王府的歷史才只有243年。”恭王府博物館正高級工程師、官式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張壯去年剛剛退休,他目前擔任恭博修繕技術顧問,一周要來三次,對恭王府每個角落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熟悉得像“家”一樣。當遊客們驚嘆於恭王府古建築的富麗精美時,張壯卻把注意力放在細節上,看看哪塊磚面凹陷了一塊,哪片台幫又長出苔蘚,“這些都需要及時維修和處理的。”
恭王府花園。
今年,恭王府花園將迎來對外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大型修繕工程,在不影響正常開放參觀的前提下,工程將分階段進行,預計4-5年完工。“修繕工作於2020年啟動,此前,針對恭王府古建築群文物建築本體進行了風險評估,並完成了保護規劃,2021年主要對花園古建進行測繪、設計和報審批複工作,今年啟動修繕工程。”
恭王府花園的秘雲洞。
張壯是1982年第一批進駐恭王府的文化部修建隊成員,也正是那一年,恭王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張壯才19歲,他幾乎經歷了恭王府長達30年的騰遷、修繕,1988年恭王府花園對外開放,2005年底恭王府府邸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全面啟動,2008年年底驗收,並實現府邸和花園的全面對外開放,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座對公眾開放的清代王府——整個府邸文物修繕耗時三年,工程累計投資約2.1億元。
“從那之後,恭王府沒再開展大型修繕工程。”張壯向新京報記者解釋,一來,古建維修的工作量和資金投入巨大,古建本身也有修繕周期;二來,恭王府修繕工程質量非常到位。“此次古建保護修繕考慮到開放參觀展覽,特將本次大型修繕工程分期分批進行,一期保護修繕工作主要以1982年始維修的花園部分為主,涉及湖心亭、沁秋亭、妙香亭、垂花門等六大處;另外,府邸部分區域也將進行維修和保養。”據悉,此次修繕僅2023年一年,恭王府預計將自籌資金800萬。
據了解,恭王府修繕的主要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7 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2017 年修正本)、《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和《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2015)。古建築修繕要秉承“不改變原狀”的原則,這是文物古迹保護的要義。它意味着真實、完整地保護文物古迹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及其體現這種價值的狀態,不改變文物古迹的原狀就是對其價值的保護,是文物古迹保護的基礎。比如在恭王府修繕中採用的木材,均按照原木材種類進行補配;油飾彩畫修繕中無論從材料的選擇,還是施工工藝,均嚴格按照傳統建築修繕要求進行。張壯告訴新京報記者,“恢復光油、礦物質顏料等傳統材料的造價是化工材料的5-10倍。”
此次恭王府古建修繕的一大亮點是恢復瓦當滴水恭親王時期的紋樣。據介紹,無論是1982年恭王府花園首次修繕,還是2005-2008年府邸大修,受當時資金和技術條件等限制,只能向窯廠統一採購成品磚瓦,因此目前恭王府大部分瓦當和滴水紋樣並不是恭王府制式。“清代瓦當滴水的紋樣代表了府邸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為此,恭王府古建部的工作人員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張壯告訴新京報記者,2021年恭王府博物館首次採用熱釋光年代檢測技術,對府內不同屋面老瓦件進行分類測試,並確定年代。據介紹,所謂“熱釋光年代檢測技術”,是一項古陶瓷鑒定的高科技,其原理是利用熱釋光效應測量含有結晶體的燒制文物,確認燒制後經過時間的一種方法,年代誤差僅為10%左右。
據張壯回憶,當時他考察恭王府的所有瓦當滴水,共發現了十多種紋樣圖案,如何分辨這些紋樣的年代成為一大難題。“恭王府府邸始建於243年前,花園則建於157年前,百多年來多次維修,而瓦當滴水本就是極易損壞的建築部件,期間更換了無數次,所以很難用常規方法來斷定年代。”這時,他在從事古瓷鑒定的朋友那裡了解到熱釋光年代檢測技術,並將其搬到恭王府的老瓦件鑒定上。
此次瓦件採集過程中,張壯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沁秋亭眾多鳳紋瓦當中檢測發現一塊300年前的瓦當。“根據資料顯示,恭王府花園營建時間為同治五年(1866年),理論上檢測出的瓦件年代應在157年之內。”他推測,這是因為恭王府花園營建時,使用了之前建築遺留的磚瓦,“古時工匠也很節儉,即使給王爺修建府邸,也不一定都用新磚新瓦,原地拆除的那些宅子建築材料只要尺寸合適,也會舊物利用。”最終,根據恭親王時期親王爵位相對應的圖案,張壯選定此次修繕的瓦當圖案為“壽”字紋,滴水圖案為夔龍紋;另外兩處龍王廟和沁秋亭,則特別選用鳳紋。
“即使現在,古建修繕達到這種精準程度,在國內都可謂獨一無二。”張壯驕傲地說,“也可以說,這是恭王府博物館在古建精準化修繕領域的一次重要實驗。”以熱釋光年代檢測技術為例,其實在國際陶瓷鑒定領域已流行多年,也是各大博物館以及蘇富比、佳士得等大拍賣公司採用的國際認可科學鑒定方法;隨着2019年《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技術規範》發布並實施,國家文物局也將之作為古陶瓷年代測量和真偽鑒定的權威。“不過,將此技術如此大規模地運用到建築磚瓦上還屬首次。”去年年底,恭王府博物館熱釋光年代檢測已全部完成,目前進入現有古建築瓦件的專題研究、論證階段,下面計劃將該項研究成果嘗試性地、逐步地運用到花園6處古建築修繕中。
其實,恭王府的屋面磚瓦何止成千上萬,每年400萬遊客中究竟有幾人會抬頭,研究一下不起眼的瓦當滴水紋樣?張壯認為,這體現了恭博人對文物法的理解深度,“所謂 ‘保持歷史信息’就是要盡量保持原狀,不得隨意改變,這是更為深刻的、嚴謹的古建保護修繕態度。”他認為,恭王府博物館一定要走出自己的古建修繕的特色。“不僅僅是把恭王府的古建築保護好,還要為業內古建修繕起到一個引領和示範作用。”
另外,在恭王府古建和藏品的日常維護方面,馮乃恩提到,近年來對後罩樓、停雲石等建築、碑石、古樹、傢具進行科學動態監測,制定保護方案,及時維修養護,還建設有高標準恆溫恆濕庫房並投入使用。恭王府博物館藏品研究部副主任高曉媛表示,藏品的日常檢測和維護是一件枯燥、繁瑣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傢具藏品為例,目前恭王府博物館館藏明清傢具約有400餘件,既有簡約秀美的明代黃花梨傢具,又有華美繁複的清代嵌螺鈿傢具,其中大多數傢具類文物都在展線上展出。“陳列展廳本身就是古建築,受到各種客觀條件限制,不易保持恆溫恆濕的環境。因此在日常展出時,更需要依靠人工干預。比如天氣乾燥時,適當加些水盆或開啟加濕器,暑期高溫高濕時,開啟抽濕機等。”高曉媛解釋,“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對展廳內的情況進行記錄,包括環境的溫濕度,傢具木質與油漆狀態等,如果遇到極端情況,比如風雨天氣或者高溫高濕,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保護工作。”
摸遍百萬塊磚,只為搞清恭王府的建築用磚從哪裡來
“你瞧,這塊磚就是有落款的臨清磚。”眼前的銀安殿恢宏壯麗,綠色琉璃瓦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張壯卻把注意力放在牆面一塊極不起眼的舊磚上,“2006年恭王府大修時,我們對銀安殿遺址進行考古,從地下台基發現了這塊有落款的建築用磚。”
就是這樣一塊舊磚,讓張壯惦記了足足10年。“這些年做古建修繕,我一直在想,針對文物法中 ‘採用原材料’的準則,到底需要執行到哪一步?以建築用磚為例,除了尺寸、制式、顏色,是否還應追溯到產地、窯廠,精準到原材料和原技藝?”在此之前,一般都認為恭王府的建築用磚就是北方漢磚,修繕時也會從北京周邊來訂購古建磚。但是張壯發現,與原磚相比,“這些磚更容易返鹼,密實度也有差異,內部有很多小‘蜂窩’。”
恭王府博物館,正殿銀安殿。
實際上,恭王府改為博物館之後,承擔了更多研究性職能。“開展研究性古建保護項目。”談到恭王府博物館如何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時,馮乃恩對新京報記者特別提到,包括恭王府時期採暖勘測與研究,恭王府建造用磚研究,清代王府園林疊石、甬路鋪裝技法研究,恭王府種植技法專題研究等。
以恭王府建造用磚研究為例,作為官式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張壯從2016年開始對恭王府建造之初磚的產地,展開深入研究。他用了兩年時間,“摸”遍恭王府的每一塊磚,“必須一塊一塊地看,高的地兒支梯子,更高的地方甚至還要搭架子。”由於這些磚常年暴露在外,有些風化嚴重,落款也非常模糊,“需要用放大鏡,有的則需要拓下來。”
就這樣,張壯從恭王府上百萬塊不同規格的磚中,最終找出10餘塊有題款的,然後通過對比發現土質、燒制技藝區別,再去查閱相關歷史上窯場分布資料和燒窯技術,又跑遍北京皇家建築,包括故宮、頤和園、北海、天壇等,將恭王府的建築用磚與之進行多項對比,最後得出結論,恭王府建造之初的磚產自山東臨清,並專門請臨清博物館專家進行現場鑒定。“因為北方漢磚多以地下土為材料,鹼性大,臨清磚則採用黃河土,更為細膩,另外製磚技藝也頗為獨特,像揉面一般,紋理清晰,幾乎沒有蜂窩氣泡。”另外,根據史料記載,清代臨清設有大量皇家窯廠,生產貢磚,“這些磚當年就是通過大運河運到京城。”
張壯認為,此項研究的意義,在於人們對文物古建築修繕中採用“原材料”的提法,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提升了恭王府文物古建築保護理念和水平,同時最大限度傳承傳統技藝。”在他看來,近年來恭王府博物館提出並踐行研究性古建修繕理念,是頗為超前的,工程更加繁瑣,成本也會更高,但更利於文物的研究和保護。“首先,修繕前要做完整翔實的規劃和設計,並在修繕過程中,做深入考古研究和細緻記錄,如果臨時發現問題,甚至需要暫停整個工程。”據了解,恭王府博物館還專門成立了《府邸修繕報告》編寫組,整理記錄了2005-2008年的修繕工程,編撰的《恭王府府邸文物保護修繕報告》去年剛剛出版。張壯表示,今後恭王府的每次修繕工程,都會繼續整理記錄下來。
從流失舊藏展到復原陳列,數字化為文物研究帶來無限想象
恭王府曾擁有富麗堂皇的陳設和珍貴典雅的收藏,但在近百年的變遷中流散殆盡,只留下空院子。近兩年,隨着恭王府博物館建設的步伐加大,恭王府也在不遺餘力地徵集與恭王府歷史有關的文物,收穫很大,如恭親王設色肖像畫、恭親王簽章《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兩卷一冊,而更早迴流恭王府舊藏中的,還有清康熙郎窯紅荸薺瓶、白玉鳥形對盒和蒼龍教子紋翡翠蓋瓶,都是1913年紐約恭親王珍寶拍賣圖錄上有圖片的重器,堪稱文物精品。
然而,這些與恭王府當年的舊藏總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據藏品研究部主任王東輝介紹,今年正在籌備恭王府舊藏流失文物數字展,將追蹤、梳理世界範圍內各大博物館收藏的恭王府舊藏書畫、器物、傢具等,並通過高清圖片及更多技術手段展示這些文物,“到時候,人們就可以在線上過把癮,領略恭王府珍寶的魅力。”
恭王府博物館。
去年,馮乃恩在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上曾表示,一方面要緊緊圍繞恭王府古建築、藏品及其歷史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做研究;另一方面要圍繞數字技術與文化結合的方法做研究。在古建文物研究方面,恭王府博物館非常重視數字技術,包括利用數字化手段採集各類建築、文物數據信息,建設藏品管理系統等。比如,目前正在把所擁有的6萬平方米獨特建築、園林和近6萬件藏品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保存,不僅採集平面影像,還包括更多的如三維數據、色彩、配方等多種數據,以形成一個可以提供給社會共享、共同研究、共同開發的藏品數據庫。
可以說,數字化技術不僅為恭王府博物館的館藏及陳列帶來了無限想象空間,也為恭王府博物館的復原陳列帶來很多有趣的嘗試。“恭王府室內復原陳列以研究型為主,博物館具有教育傳播的功能,所以我們不能隨便放置一些傢具或者擺件,打造所謂的格格閨房或者王爺卧室來吸引遊客。”基本上,恭王府室內復原陳列的依據,來自當年留下來的樣式雷圖、老照片以及參考故宮陳設。以多福軒為例,室內陳列嚴謹參考了梁思成拍攝的及輔仁大學時期的照片。“但是2008年全面開放之後,其實我們每年都有復原陳列研究的新成果,但是在沒有定論的情況下,不會隨意更改目前復原陳列的布局。”高曉媛說,“所以,我們計劃做數字化復原陳列,可以更加大膽做一些設想,把最新研究成果展現出來,供大家欣賞和討論,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專家和民間高人參與到王府歷史文化研究中。”
又逢海棠雅集,精緻傳統文化走進日常生活
3月,恭王府樂道堂的玉蘭開得正好,再過數日,後罩樓的西府海棠也將進入盛花期。
恭王府博物館教育傳播部主任張建正忙着籌備第12屆海棠雅集,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響應中宣部關於“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倡議,“今年主題為‘詩言志,書明心’,以閱讀為創作主線,同時慶祝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周年、葉嘉瑩先生百歲華誕。”不過,讓他有點“擔心”的是,“又逢暖春,海棠雅集的正日子可別趕不上海棠花季了。”另外,他還希望能借到一把唐代古琴,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大戲樓上現場演奏。
恭王府的西府海棠年年如約而至。圖/受訪者供圖
恭王府的海棠雅集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至輔仁大學期間,校長陳垣遍邀京城學人到此吟詩作賦,並成立了“海棠詩社”,包括王國維、余嘉錫、陳寅恪、魯迅、顧隨、張伯駒等都曾參與。2010年,著名紅學專家周汝昌致信恭王府,建議重新設立海棠詩社,“一個修繕完好的府第,修得再好,也無非是個物質空間,要興盛起來,必須還要有內在的精神活動、內在生命”。2011年起,恭王府博物館正式恢復“海棠雅集”傳統,每年4月中旬在館內舉辦,邀請國內專家學者來到恭王府,欣賞海棠,吟誦詩詞,迄今為止舉辦了11屆,已成為國內詩詞學界的盛事。正如馮乃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恭王府博物館不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具有內在生命力的文化空間,通過這些活動,也把精雅文化生活方式傳承下來。
上個月中旬,張建專程去天津拜訪葉嘉瑩,而這幾乎成為近些年來恭王府海棠雅集舉辦前的慣例。因為,百歲高齡的著名詩詞學家葉嘉瑩正是恭王府海棠雅集的忠實“粉絲”,她不僅多次參與並創作了《金縷曲》《水龍吟》等作品,2017年還出任恭王府海棠詩社社長。據張建介紹,上世紀40年代,葉嘉瑩正在輔仁大學讀書,雖知當時海棠雅集盛事,但遺憾未能親歷。2014年,她在90歲高齡時,終於實現多年夙願,首次參加了恭王府海棠雅集。
“葉先生身穿一襲素雅長衫,登上寶約樓(即後罩樓)——這是當年輔仁大學的女生宿舍之一。”張建至今還記得,那日葉嘉瑩站在瞻霽樓牌匾下面,扶着欄杆,面向著一株怒放的西府海棠,自言自語道:“海棠開得真好,如果南開大學迦陵學舍也有這樣的海棠就好了。”同年,恭王府特別為迦陵學舍移植了兩棵海棠,送給葉嘉瑩一份“驚喜”。
近幾年,恭王府博物館致力於打造活態文化空間,恢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活動,讓崑曲、古琴或者非遺等傳統藝術在它原來生長的環境中重現生機。馮乃恩表示,讓文物“活起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大家的日常生活,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比如,曾在2013年、2014年中秋在大戲樓舉辦的“中秋寄唱”活動,也是恭王府博物館文物活化的重要“案例”之一。從海棠雅集徵集的大量優秀古典詩詞作品中甄選十餘首,經由崑曲專家譜曲,再由戲曲名家現場演出——演出場地就是著名的恭王府大戲樓。據介紹,恭王府大戲樓建於同治年間,是我國現存獨一無二的全封閉式戲樓。但是,恭王府博物館沒有將之“圈”起來,而是探索活化大戲樓等場所的方式方法,策劃各種開放式文化活動。
恭王府大戲樓。
另外,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恭王府還會在大戲樓舉辦“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邀請崑曲演員和古琴演奏者演出。2020年的“良辰美景”崑曲古琴表演一改傳統做法,把演出設在恭王府的室外園林中,線上線下逾千萬觀眾“雲互動”。2021年“官式建築營造技藝(恭王府)”入選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後,今年3月20日恭王府博物館舉辦了“中國傳統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展”,除了展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傳統建築模型精品及相關文獻,還現場呈現傳統建築模型製作技藝,更讓遊客驚喜的是,還會“邂逅”沉浸式話劇“穿越”表演。
今年是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周年,張建特意查找出1885年和1887年,恭王府歷史上曾舉辦的兩次堂會戲的戲目單,“萃集了當時京中各大名班名伶,連演數場,演齣劇目達70餘出,創當時王府堂會戲規模盛大之最。”他拿着戲單,與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溝通,希望能重現當時盛狀。“這就是藝術與美學的百年時空穿梭,時代變了,人變了,唯有藝術保留下來。”
百年紫藤架下喝咖啡,讓恭王府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對柳蔭街的街坊們來說,恭王府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他們感到驕傲又親切,逢年過節會去大戲樓看演出,或是熱心地去當志願者,為遊客講解。在很多年輕人眼裡,今天的恭王府同樣充滿吸引力。
孟曉雪是一位90後,小時候曾在柳蔭街住過,最深的印象就是媽媽帶着她去恭王府看海棠。不過,現在她覺得恭王府似乎更生動、更有趣,一年會去好幾次,每次逛恭王府都有新發現,比如有意思的展覽,有特點的文創等,尤其是恭王府非遺項目春分祈福大典,參加了好幾年。“以前覺得恭王府就是一處景點,現在覺得更像博物館或者生活空間了。”她手腕上戴着一條精緻的綠色鑲鑽小粽子造型手鏈,就是去年端午節在恭王府網店買的。
恭王府博物館,銀安殿後台階放置了一件藝術作品《迴響》。
恭王府博物館位於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也是北京中軸線文化帶覆蓋區。什剎海地區是北京內城唯一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和面積最大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現保存有40多處風貌完整的衚衕院落、廟宇堂館、王府園林和名人故居。因此,馮乃恩提出了“依託什剎海社區,推動社區博物館建設”的理念,與什剎海地區保持聯繫,積極融入周邊居民生活。他指出,樹立“大文創”概念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用博物館的各項業務工作去承接學術研究結果,並轉化成包括展覽、展示、出版、圖書、社教活動、文創產品、新媒體產品等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公共服務,提供給廣大人民群眾,同時創新性開展跨界合作,比如出品互動劇,舉辦網絡文學大賽,與新京報社創新文化傳播平台等,“讓文物 ‘活起來 ’。”
所以,今天的恭王府不僅僅是學術的、古老的,或者高高在上的古建築古文物,更是年輕的、充滿創意的甚至是好玩的“活化空間”。近年來,恭王府樹立“大文創”概念的博物館公共服務,讓精雅生活走進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彩畫遺迹的數字化採集不僅用於恭王府古建築歷史文化研究,同時還助力文創產品開發。
孟曉雪的手鏈是恭王府博物館去年端午時節推出的“一見粽情 紫藤你”系列飾品,據恭王府博物館經營管理處處長陳桂蘭介紹,該系列產品設計靈感來源於恭王府標誌性植物百年紫藤以及花期相應的端午食粽節俗,融合紫藤、彩畫、端午節俗,結合恭王府福文化和府主人生平,衍生出諧音“一見鍾情 只疼你”系列。該系列首飾由手鏈、項鏈、胸針、耳釘和耳墜五種單品組成。紫藤耳墜將紫藤花與寓意“天降鴻福”的蝙蝠紋樣,以波板連動結構相連,靈動優雅;蝙蝠上的百福芯包鑲紅寶石耳釘,採用納米微雕工藝,內含101個福字,非常受歡迎。據了解,恭王府的首飾館即將開業,裡面將展出百餘件飾品,很多都還是基於王府植物花卉的挖掘設計。
據陳桂蘭透露,恭王府博物館還在南廣場規划了飲品館。“為年輕人營造在紫藤蘿架下喝咖啡的場景,空間設計與古建相結合,設計元素融入了大戲樓的紫藤彩畫,還會開發茶具、咖啡用具等文創產品。”更有趣的是,還將根據恭王府的歷史記載,比如恭親王奕訢的詩詞或者相關文獻中關於茶和飲食的記錄,開發獨一無二的恭博專屬飲品。“相信未來將成為恭王府博物館的網紅打卡地。”
新京報記者 曲筱藝
編輯 李錚
校對 趙琳
圖片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