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當孔子見到7歲的項橐時,被他的機敏折服,當場拜他為師,虛心請教。而朱熹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購物為何又叫‘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眾弟子百思不解,一個10歲的小孩卻一語道破。那10歲小孩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咱們接着往下看。
購物為何叫“買東西”?
朱熹是南宋有名的大儒,理學集大成者,理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也被後人尊為“朱子”。有一天他正給學生上課時,一位妙齡少女挎着竹籃從窗前路過,學生們的注意力都被少女奪走。相信上過學的朋友們都有相似的經歷,當枯燥無味的課堂上突然出現一些意外的場景,很多學生的注意力就會發生轉移。
如果是一般老師,通常都會敲敲桌子,把學生們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但朱熹發現這一切後,卻笑了笑,安靜地看學生們欣賞着眼前的一切。等到少女的背影從眾人眼前消失,朱熹才開口道:“剛剛路過的少女,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吧?”學生們興奮地說:“看到了!”朱熹又問:“那大家猜猜她去幹啥了?”
一說到這,學生們更激動了。有說去山上採藥的,有說去探親的,還有說去買東西的。綜合下來,認為少女去買東西的學生比例最高。於是朱熹進一步問道:“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少女去購物,為什麼叫‘買東西’,而不是叫‘買南北’?”朱熹的這個問題讓同學們撓起了頭,從他們出生起,家裡人和身邊人就是這樣叫的,這難道還有什麼說法么?
就在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在課堂聽課的一個10歲稚童舉起了手,表示自己能回答這個問題。朱熹饒有興趣地將幼童叫了起來,只聽幼童緩緩說道:我們生活中的元素都與五行相關,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人們買商品時用的籃子屬木,木可以裝下東方的“木”,西方的“金”,卻無法盛放南方的“火”和北方的“水”。所以只能買“東西”,而不能買“南北”。眾人恍然大悟,朱熹也投去了讚許的眼光。
“買東西”的由來
但這個小孩的說法一定正確么?其實並不見得。但他思維的敏捷程度,還是讓人眼前一亮。其實“買東西”這一說法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國唐朝時期。坊市制在西周時便開始萌芽,唐朝政府為了將大部分百姓束縛在土地上,便定立了嚴格的坊市制度,將居住區和交易區嚴格分開。
而“買東西”中的“東西”,最早是指唐代長安城最大的兩個集市:東市和西市。其中東市是長安城中手工業生產與商業貿易的中心地之一,這裡店鋪毗連,商賈雲集,工商業十分繁榮發達。西市則出現了集存錢、取錢、貿易、交換於一身的櫃坊服務。來長安貿易的西域胡人,大多都聚集在西市。因此西市的異域風濃重,多珠寶店、酒食肆、邸店等商品。
長安城的百姓根據自己的需要,前往東西兩市進行買賣貿易。正如《木蘭辭》中寫的那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久而久之,人們就形成了“買東西”的說法。實際上,“買東西”的完整話語應該是“買於東西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