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授銜儀式。
大家都十分喜悅,但喜悅之餘又有一絲惆悵,許多老革命都已經犧牲在前進的道路上,如果他們還活着,也能夠參與授銜儀式,該多好啊!
聶榮臻想起一個人,在宴會上不由得感慨:“伍中豪如果還活着,十大元帥的位置肯定要重新排座!”
聶榮臻
要知道,十大元帥個個功績非凡,是一群改變了歷史的人物,伍中豪又立下過怎樣的功勞,為什麼能讓聶榮臻做出這樣高的評價呢?
其實,伍中豪的確不簡單,他活着的時候,被稱之為毛主席的第一愛將,跟隨毛主席出生入死,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可惜,他27歲就犧牲了,如果他能夠活下去,或許我黨歷史上又會多出一位優秀的元帥了。
一心為國
1903年,伍中豪出生於湖南省一個秀才家庭。
那時候,清王朝已經走到崩潰的邊緣,伍中豪的父親雖然考中秀才,但卻遲遲沒有辦法入仕。
不過,伍中豪的父親很有經濟頭腦,在家裡置辦田產,開設商鋪,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伍中豪也算是含着金湯匙生下來的小少爺。
但是,伍中豪並沒有因為出生富貴變得高高在上,相反,他從小便對窮苦人抱着深刻的同情心。
因為,他清醒地看到,中國處在一種極端的混亂之中,貧富差異巨大,列強入侵,整個國家都隨時有可能滅亡。
這一切讓伍中豪有了強烈的危機意識,他認為自己必須好好讀書,將來報效國家,挽救民族危亡。
伍中豪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而且又有父母親精心的教育,所以成了遠近聞名的神童。長大之後,伍中豪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
在北大文學院,伍中豪認識了一位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也就是著名的李大釗先生。
李大釗
李大釗很喜歡這個聰明的學生,常常對他講一些革命的道理,這讓伍中豪茅塞頓開。
最初來到北京求學的時候,伍中豪內心其實是很迷茫的。
因為,那是1920年,中華大地上硝煙四起,但卻始終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救國救民的辦法,年輕的伍中豪看不到這個國家未來的希望在哪裡。
但是,李大釗一番話卻讓伍中豪如同撥雲見日,他意識到:馬克思主義是能夠救中國的。
於是,1920年,伍中豪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三年之後,他正式成為共產黨員。
當時,在黨內,伍中豪是個名人,因為他加入的很早,而且他的學歷非常高,對於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見解。
1925年,伍中豪結束學業,來到廣州擔任軍事教官,在這裡,他又認識了一個朋友——毛澤東。
毛澤東當時是農民武裝軍事講習所的教官。伍中豪很快注意到,這個教官和別人不一樣,他常常語出驚人,可是又毫無疑問是個天才,他的眼光總是比別人要超前。
所以,很快伍中豪就對毛澤東佩服的五體投地,常常拉着毛澤東暢談革命理想,兩個人視彼此為知音,迅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不久之後,伍中豪又要離開廣州,兩個人依依惜別。
當然,兩個人的緣分並沒有到此結束,幾年之後,他們會聯手干一件改變中國歷史的大事。
天翻地覆
1926年,伍中豪跟隨北伐軍隊進入湖南,並從此留在家鄉組織工農革命武裝,發起了幾次成功的反擊。
當然,這也引來了當地官府的通緝令,他們視伍中豪為洪水猛獸,開出了巨額懸賞。
但是,伍中豪機智敏銳,幾次都從官府手下逃脫。
當地的農民非常擁護他,伍中豪在老家不僅組織了革命武裝,還辦起了學校,讓窮苦農民能讀書,認字,能夠從思想上站起來,推翻地主官僚的統治。
當地的風氣因為伍中豪的到來產生了一次大的革新。
可是,好景不長,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412事件,結束了兩黨之間的合作。
這時候,黨內爆發了激烈的討論,一部分人認為應該主動把槍交出去,以此來得到國民黨寬容。
而另一部分人,包括毛澤東、伍中豪在內,都認為這樣主動放棄武器的想法是荒謬的,敵人已經亮出了屠刀,那麼我們也應該通過武裝反擊的方式,將革命進行到底。
當時,伍中豪的職務是盧德銘警衛團的一名排長,而他之所以投奔警衛團,是因為之前他在家鄉組織農民起義的事情,引發了官府的大面積搜捕。
所以,他只能隱姓埋名,一路輾轉,最終才在警衛員紮下了根。
盧德銘
而很幸運的是,盧德銘也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所以,在白色恐怖的初期,警衛團沒有遭到波及,這支革命力量背保存下來,並在今後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黨經過了反覆的爭議,最終,定下了南昌起義的方案。
而盧德銘最初的想法,是帶着警衛團簽去支援南昌起義,但是變數太大,盧德銘帶着警衛團趕到半路,意外得知,南昌起義已經結束了。
而且敵人進行了瘋狂反撲,現在革命的形勢很不樂觀。
如此看來,南昌肯定是去不得了。但現在,他們這支警衛團也成了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接下來,他們還能去哪裡呢?
正當盧德銘和伍中豪愁眉不展的時候,他們遇到了毛澤東。
毛澤東正在籌劃秋收起義,聽到毛澤東的計劃,伍中豪和盧德銘都大感贊同。於是,由伍中豪親自擔任先鋒官,帶領戰士們攻下了瀏陽白沙,立下了秋收起義的頭功。
可是,還沒有來得及慶祝,敵人的援軍又到了。
秋收起義雖然開場順利,但最後卻也在敵人的瘋狂反撲之下失敗了。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伍中豪再次陷入迷茫,難道革命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嗎?
但毛澤東此時又有了新的想法,過去,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起義是按照蘇聯的老路子,在城市之中進行的。
但毛澤東分析了當前中國的局勢,認為這條路,其實並不適合中國的情況。
中國共產黨和蘇聯雖然都遵循着馬克思主義,可是在具體落實方案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實際的國情。
中國更廣闊的革命地帶不在城市,而在農村。所以,我們之前把城市作為重點是錯誤的,應該在農村調動廣大農民的力量來發起義,這樣才能夠徹底的推翻敵人。
這番言論,也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功勛赫赫
這句話在今天的人們聽來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了毛澤東的正確,但在當時,毛澤東這番言論可以說是驚世駭俗。
因為,根本沒有人嘗試過農村包圍城市這樣一條路線。
人們所能夠看到的革命勝利,無非是蘇聯的勝利,再或者是更早之前,法國等國家的勝利。
這些國家的獨立強大,無一不是從城市開始的。
而中國過去的革命一直在失敗,這就導致人們更加依賴於已經有過的成功路線。
而現在,毛澤東要打破常規,嘗試一條新的路,這自然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認為毛澤東是在拿大家的革命理想開玩笑。
當時的毛澤東其實處在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因為,理解他的人太少了。
但伍中豪是毛澤東的知己,他聽到毛澤東有關農村包圍城市的論點,讚嘆不已,立刻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來支持毛澤東的想法。
很快,一場爭論再次爆發了,毛澤東提出要帶着隊伍上井岡山去,但有一部分同志堅決不同意,眼看又要為了領導權的問題爭奪起來。
這時候,伍中豪忽然站起身來,把隨身攜帶的手槍往桌子上一拍,對大家說到:“這裡只有一個領導人,就是毛澤東,誰要不聽話,我就要他好看!”
爭吵不休的眾人,都被伍中豪這氣勢給鎮住了,沒人再出來爭奪。
就這樣,毛澤東終於千辛萬苦的帶着戰士們走上井岡山,中國工農紅軍也就此誕生。
可是,接下來要面臨的,依然是危機重重。
敵人很快氣勢洶洶的殺了過來,要對紅軍進行圍剿,紅軍的根據地頻繁的遭到攻打。
幾個月後,一個壞消息傳來,寧岡被佔領了。
對當時的紅軍而言,寧岡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點,一旦寧岡失守,敵人完全可以長驅直入,對井岡山進行攻打。
現在紅軍處在生死關頭,毛主席火速把伍中豪調了回來,讓他帶領一批戰士去把寧岡重新奪回來。
這個任務難如登天,因為寧岡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這次敵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大部分的兵力都被調出來攻打遂寧了,所以敵人趁虛而入。
可現在敵人有了防備,在寧岡進行了重兵把守,再想奪回來,談何容易呢?
但是,即便再難也要去辦,伍中豪沒有一絲猶豫,便領兵趕到了寧岡城下。
敵人在城牆上瘋狂叫囂,伍中豪沒有給敵人反應的機會,他親自帶領戰士們衝鋒,三下五除二遍殺到了敵人面前。
敵人被伍中豪打蒙了,伍中豪在火速攻佔了城牆一角之後,讓戰士們在外圍點起乾柴,攔住敵人的援軍。
因為紅軍當時火力嚴重不足,所以沒過多久,伍中豪手槍里的子彈就打光了,他毫不畏懼,提起刀來繼續和敵人搏殺,全身被鮮血浸透。
殘酷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伍中豪終於憑藉頑強的意志力,將寧岡重新奪了回來。
伍中豪不僅奪回了一座城池,也挽救了紅軍的未來。
青山埋骨
可是,1929年,危機再一次到來。
敵人又派出大批兵力圍困,毛主席等人決定留一部分紅軍在井岡山把守,另一部分則進行突圍。
可是,突圍要朝哪個方向進行呢?
當時,留給紅軍的選擇不多,眾人認為,要麼前往贛東,要麼前往贛西。
這些方向,敵人的防守比較薄弱,紅軍能夠得到喘息的機會。
可是,伍中豪提出了反對的意見,他認為,既然要突圍,就應該往贛南方向。
這話一出,大家都以為自己聽錯了,因為贛南方向由國民黨部隊的主力把守,紅軍本來就已經岌岌可危了,還要朝贛南突圍,這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但伍中豪認為,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贛南雖然有敵人重兵把手,但其實,敵人的防守意識非常鬆懈,只要紅軍突破了第一道防線,就大有可為。
而且,如今紅軍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最廣闊的農村地帶就在贛南,我們在那裡有大量的群眾基礎,可以支撐。
加上贛南的地形複雜,可以充分發揮紅軍游擊戰的優勢,敵人在那裡根本施展不開手腳。
如果是往贛東、贛西地區突圍,雖然能夠獲得一時的喘息,但等敵人的重兵再次到來,紅軍會被徹底的消滅。
雖然我們突圍到贛南地區,肯定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忍飢挨餓也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只要忍過這一時的苦痛,將來就有無限的機會。
聽到伍中豪這一番分析,大家心服口服,最終一致同意前往贛南。
毛澤東後來不感慨的總結說:“紅軍在贛南有今日的大好局面,伍中豪應記第一功,當初是他力主到贛南來的。”
紅軍來到贛南之後,很快便進入了最繁榮的一段時期。然而,作為最大功臣的伍中豪,並沒有看到。
伍中豪走的很突然。
1930年的時候,伍中豪患上了嚴重的肝炎,甚至沒有辦法參與前線的指揮。
而這個時候,又由於黨內的爭議,毛澤東被迫帶兵出去攻打長沙。
毛澤東無可奈何,只能先來到醫院和伍中豪道別,伍中豪對毛澤東這一去的安危非常擔憂,連連叮囑。
但可想而知,這場攻打長沙的戰鬥,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決策。
所以,毛澤東帶兵前往長沙沒多久,便遭到敵人的圍困。
得知這個消息,伍中豪不顧自己的病痛,帶着5000人星夜奔赴長沙進行救援。
但是,雖然救出了毛澤東,卻還是沒能挽救敗局。
戰鬥結束之後,組織上給伍中豪下了命令,讓他帶着部隊前往福建一帶,整頓軍隊,準備接下來的戰鬥。
可意外就這樣發生了,伍中豪行進到安福縣的時候,突然遇到了敵軍的偷襲。
伍中豪當時身邊所帶兵力不多,所以很快被敵人圍在了山坡上。
敵人又利用炮火猛擊。很快,伍中豪身邊的警衛團全軍覆沒,伍中豪自己與敵人周旋了很長時間,最終體力不支,被敵人的子彈擊中要害,就此犧牲,年僅27歲。
消息傳來,全軍上下無不悲痛,毛澤東聞訊更是痛斷肝腸。
多年之後,毛澤東談起伍中豪,依舊惋惜不已。
他是絕對得不到天才,不到三十歲,便已經幾次力挽狂瀾,更難得的是,他始終保持着清醒的判斷力,支持毛澤東的決策,戰略眼光是超乎常人的。
他如果還活着,一定能做出更偉大的事業,然而,革命永遠都伴隨着流血犧牲。
1955年,開國將領們得到了自己應有的榮譽。可是還有很多人,永遠留在了過去的歷史之中。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要遺忘,新中國的誕生,是用無數英雄的犧牲換來的。
參考資料:
中國軍網《伍中豪》
央視網《井岡英烈:伍中豪》
中新網《紅軍中年輕優秀的指揮員:林彪能攻 伍中豪善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