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是漫長中國歷史上最暗淡的時期之一,這段時期的朝廷腐朽軟弱,沆瀣不堪,官民離心,搞得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根本看不到希望。但事實上,正所謂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一個官是好是壞始終被百姓看在眼裡,這不,1901年,朝廷做出決斷處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趙舒翹,按說那會兒的百姓食不果腹,朝廷里的事兒也不該他們操心,哪知消息一出,竟立馬有300多紳民自發替他求情,隔天又有萬餘人上街請命,場面可謂雄壯。
不過,此時趙舒翹本人倒不是特別急,深諳官場規則的他滿以為這不過是朝廷的緩兵之計,做做樣子讓洋人滿意罷了。然而,他低估了朝廷的腐朽無能,也想象不到貴為總理大臣的他,竟死於酷刑之下。
趙舒翹是晚清朝廷上的一股清流。他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舉,翌年又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刑部主事。隨後十餘年裡,趙舒翹穩步晉陞,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江蘇巡撫,成為地方大員。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官職高低,趙舒翹為官始終保持一心為民。在鳳陽時,正趕上當地飽受旱澇災害,民不聊生,他毫不猶豫地放開府庫救濟災民,還自掏腰包往裡添錢,甚至動員自家一家老小,幫災民修補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898年,趙舒翹自掏腰包2.4兩白銀翻修灃河橋,為家鄉父老提供便利。此外,趙舒翹對待外敵不卑不亢,擔任江蘇巡撫期間,日本人借《馬關條約》試圖強行開闢蘇州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在華攫取利益,提出要驅趕當地百姓,騰出地盤給他們興修工廠。趙舒翹先是一口回絕,說什麼都不讓步,在朝廷三番五次的退讓下,他也只是將一些荒地租給日本人,定期收繳租金,保全地方百姓。
眾所周知,清末朝廷內憂外患,且不說外國人的堅船利炮,光基層民眾的起義就夠朝廷喝一壺了。有這麼一位能安內的幹才,慈禧自然是寵信有加。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好官,居然莫名其妙就成了朝廷非殺不可的“奸臣”。
事情還得從1899年爆發的義和團運動說起。
如今再看義和團,它的一些做法可能不太如人意,但其熾熱的愛國之心顯然不容置疑。在那個時間點上,義和團的保家衛國扶清滅洋與清王朝的力圖自保,在利益上不謀而合,因此,當義和團運動蓬勃壯大之時,慈禧讓趙舒翹同軍機大臣剛毅調查,看是否可以利用義和團。
趙舒翹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親自調查後發現義和團不靠譜,“拳匪不可恃”,但官場老油子剛毅深知老佛爺用意,提出“扶而用之”的策略——咱可以不信任他,但可以利用他嘛!這正合慈禧胃口。眼見老佛爺都拍板定奪了,趙舒翹也不好再多說。哪知僅一年後,八國聯軍就攻破了北京城,朝廷倉皇一面出逃,一面派人與洋人談判。
雖然最終沒能救清朝,但義和團在抗爭的過程中殺了不少洋人,這讓後者如鯁在喉,視其為眼中釘,於是在談判時特別提出要嚴懲縱容義和團的“禍首”。不考慮其中的深層原因,就從上述所說來看,真正的“禍首”應當是剛毅,然而一來剛毅是旗人,朝廷自然傾向於暴斃;二來更重要的是,此人在秋後算賬之前就已經死了。朝廷急着給洋人一個交代,於是趙舒翹自然就成了“替罪羊”。
很快,慈禧就下聖旨將趙舒翹“斬監候”,後者則被押送至西安衙門等待發落。
於是就出現了我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那一幕,正當消息傳得滿城風雨,全城百姓為趙舒翹求情時,他本人倒是不急,認為自己當初沒有包庇義和團,這賬怎麼也算不到自己頭上。況且自己在朝廷深耕多年,包括軍機處在內,到處都是自己的朋友,可謂權威穩固。趙舒翹滿以為朝廷只不過是在利用自己跟洋人做戲,估計比劃幾下就算了。然而他沒有料到,朝廷為了自保,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其實,慈禧最初對是否真殺趙舒翹一事也非常糾結,並偏向於不殺,給出的懲罰是革職留任。然而奕劻、李鴻章等人卻落井下石,上奏稱假如不給個交代,洋人怕是不幹,局面將更難收拾。無奈之下,慈禧遂痛下殺心。即便民聲鼎沸,為其求情的權貴也是換了一茬又一茬,朝廷也只是將砍頭改為賜死,充其量給這位重臣留了點最後的體面罷了。
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三(1901年2月21日),見翻盤無望,趙舒翹及其夫人決定吞金自盡。趙夫人在吞下金塊後立馬腹痛,慘叫不止,很快便氣絕身亡。誰料幾個小時過去了,同樣吞了金的趙舒翹竟一點反應都沒有,還跟前來探望的親朋好友聊起了天。無奈之下,奉命前來賜死的山西巡撫岑春煊拿來大量鴉片,趙舒翹在吞食後感覺身體燥熱,隨後全身疼痛難忍,瘋狂掙扎。這種慘狀一直持續到當天下午,趙舒翹竟還沒死。
無奈之下,岑春煊又讓人強行給趙舒翹灌砒霜,後者中毒後滿地翻滾慘叫,卻仍然吊著一口氣。又過了兩個時辰,都快到老佛爺給的最後期限了,岑春煊終於一不做二不休,讓人把趙手腳摁住,用綿紙貼住其口鼻,往上面澆酒,試圖用一招“貼加官”奪其性命。要知道,這可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親手發明的酷刑,以殺人不見血而著稱,在古代史上可謂大名鼎鼎,讓人聞風喪膽。“替罪羊”趙舒翹遭受這樣的折磨,真可謂是無妄之災。
不知是執刑者手軟,趙舒翹在接連被搞了幾次後仍然有氣,一直折騰到次日凌晨四點多,他才徹底斷氣,時年僅54歲。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文獻記載,在吞金之前,趙舒翹仍然對局勢保持着樂觀,他不斷向夫人訴說自己命不該絕的理由,還頻頻委託他人幫忙詢問,是否有朝廷的赦免送達。
不難想象,本來罪責與自己不沾邊,自己正值政治生命的壯年,位極人臣,稀里糊塗地死,恐怕趙舒翹咽不下這口氣,一直在死撐着一條命,希望能等到朝廷的赦免令。為此,他甘願遭受這樣的痛苦。然而直到死亡真正來臨時,這個願望也未實現,我們可以想象其中有多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