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杭州
蘇軾兄弟的日漸榮盛,讓朝廷的一些官員心生嫉妒。再加上蘇軾為人爽直,遇到政見不合的情況往往直言不諱,不會假意迎合,更遭人憤恨。
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局勢形成了洛黨(河南人)、朔黨(河北人)、蜀黨(四川人)三大黨派。
洛黨、朔黨聯合起來用各種政治手段打擊以蘇軾兄弟為首的蜀黨。爆發了嚴重的“元祐黨爭”。
經歷過烏台詩案的蘇軾,不願再捲入這種無休止的黨爭,也不願牽連家人朋友,他一再上書請求到地方上任職。
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終於獲准任龍圖閣學士(管轄浙西路的六個州郡),兼杭州知州。
距離上次通判杭州的時間,已過去整整十八年。再次來到杭州,蘇軾恍若隔世。
經常入夢的西湖和錢塘江水,又重現在眼前。江南旖旎的風光再一次撫慰了蘇軾疲憊的身心。
上任之後,杭州突發疫病。蘇軾迅速組織醫者、懂醫的僧人走街串戶,為百姓治病。並大量製作一種名為“聖散子”的葯,免費發放給民眾。這種葯是他在黃州時學得的秘方,治療瘟疫有奇效。
由於響應及時,加上“聖散子”療效顯著,這場疫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杭州百姓幸免於難。
第二年,蘇軾發現西湖淤塞嚴重,“水面日減,茭葑日滋”。西湖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居民用水、農田灌溉的水源。
蘇軾深恐“更二十年,無西湖矣”,決心全面治理西湖。
他召集了數十名水利專家,研究治理方案。最後採取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用湖中拔除的水草、堵塞的淤泥,在湖中築起長堤,連接南北。
半年之後,湖面清朗開闊,湖中屹立起一道跨越南北的長堤。蘇軾又下令在兩岸種植楊柳、芙蓉,修建亭閣。
西湖不僅繼續滋養着杭州百姓,有了長堤亭台,更有一番雅韻景緻。從此來往的人群絡繹不絕,遊人如織。
人們為了感謝蘇軾,將這道長堤叫做“蘇公堤”,後世簡稱為“蘇堤”。
時隔千年,“蘇堤春曉”仍是如今讓人流連忘返的西湖勝景。
“二年閱三州”
在杭州的任期還未滿,蘇軾突然接到召還京城的聖旨,不得不再次惜別杭州。
其時,弟弟蘇轍已回京任尚書右丞。蘇軾恐又遭人嫉恨,上書請求繼續外任,卻沒有得到應允。
返京擔任翰林學士後,政敵又開始抓住蘇軾曾經做過的詩文大作文章,試圖彈劾。
蘇軾已經厭倦了這種無謂的鬥爭,辨清真相後,他言辭懇切地再次上書外任,終於獲准出任潁州(今安徽阜陽)知州。
而赴任潁州剛剛半年,朝廷又下令他改知揚州。
元祐六年到元祐七年(1091-1092年)這短短兩年之內,蘇軾從杭州到潁州,又趕赴揚州。
“二年閱三州”,這背後是政治力量的拉扯較量,動蕩的時局中總是暗流涌動。
蘇軾有些無奈,卻始終保持着一顆忠君愛民的心。
還京風波
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朝廷下詔召回蘇軾。
這時宋哲宗已滿十八歲,舉行郊祀大禮後,任命蘇軾為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
再次身居高位的蘇軾,逐漸感覺力不從心,第二年獲准離京知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風雲又變。一直支持蘇軾兄弟的高太后病逝,宋哲宗親政。
這位年輕的皇帝早就不滿祖母聽政,掌權後改年號為“紹聖”,並啟用父親神宗時期的變法派老臣章惇、安燾等。
由於多年在外不得志,這些重回權力中心的大臣,開始全力報復元祐年間被重用的官員以泄憤。
短短數十天,就已有十幾名官員相繼被貶謫。
消息傳來,身在定州的蘇軾對時局產生了更深的無奈,萌生了退隱歸鄉的念頭。
“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鶴嘆》)
只是,裹挾其中身不由己,蘇軾致仕退隱的願望終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