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在非洲肯尼亞有一個偏僻的村落。
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的街道,只有幾條土路;
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相互認識熟悉的村民;
沒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只有每戶家中那盞吊燈......
一切看上去都古色古香、美麗寧靜,彷彿使人置身於幾百年前的古村之中。
而生活在此處的居民都有着傳統意義上的“非洲長相”:
黑皮膚、卷頭髮、厚嘴唇。
可有一天,某位中國大使的突然到訪卻打破了這份安詳。
當時,他篤定地來到一家住戶門前。
敲門後,出來開門的是一位非洲女孩。
只見大使上下仔細打量了她一番後,拿出一封信問道:
“你就是沙里夫嗎?是你寫信說,自己為鄭和水手後代的嗎?”
沙里夫
這不禁讓人疑惑,光從長相來看,她就應該沒有中國血統;
更重要的是,我國無任何歷史資料記載,當年鄭和下西洋後有水手留在此處。
然而就在這時,沙里夫默默從房間里拿出了一件“傳家寶”。
眼見這個“寶物”,大家才漸漸相信她的身份,並答應其完成信中提到的心愿......
事情起因 祖先故事
2004年9月,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收到當地居民一封來信。
來信人正是沙里夫。
彼時,看到信上內容的工作人員無疑不被嚇了一大跳。
信中提到:
大使先生,
我叫瑪娃馬卡·沙里夫,是一位即將中學畢業的肯尼亞女孩。
同時我也是幾百年前鄭和手下的後裔。
因此,我想趁假期,回遙遠的中國家鄉看。
您可以給我一些幫助嗎……
非但這樣,沙里夫在信中稱,他們村子除她以外,還生活着一群水手的後裔。
讀完信,幾乎所有人都持懷疑態度。
要知道,對於“鄭和七下西洋”所到之處,從古至今都爭議不斷。
雖然我國有史料記載,其到達的最遠地點正是位於非洲東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亞馬林迪)。
並且後來,專家在肯尼亞附近海域也的確發現一些沉船以及大量中國陶器和古瓷器碎片。
但這些都只是猜測,背後真實性尚待考究。
更別提,是否真有船員留在此處,並與當地人結婚生子。
關於這點,更是歷史之謎。
自然,這些問題始終盤旋在大使們心中。
甚至有人覺得,這就是小孩子“開玩笑”,不用放在心上。
可這時,中國大使郭崇立卻在閱讀好幾遍後提出反對意見。
信中女孩語氣懇切真誠,讓他冷靜下來思考,並對同事們說道:
“如果信中小女孩所說屬實,她真是中國水手留下的後代。
那麼就表明在幾百年後,距離中國萬里之外,還留存着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印記。
如此,她的出現,對於中國而言是很好的事情。
所以我要親自去查證一下這件事情的真相。”
聽完,同事們也被說服,紛紛點頭支持。
郭崇立
就這樣,第二天一早,抱着求實的心理,郭崇立踏上了去往沙里夫家的路。
沙里夫的家在肯尼亞蒙巴薩省帕泰島西尤村。
一來到這裡,郭崇立就發現這裡與其他地方的不同之處。
只見道路兩旁的墳墓與當地墳墓全然不同。
它是土堆狀,看上去不管是方位還是樣式,都和中國傳統喪葬方式類似。
按理說,即便中非友好,也不至於連風俗習慣都會相互借鑒學習。
郭崇立不由得想:
“不會這裡真的住着中國人的後裔吧?”
這樣想着,他已經不知不覺來到沙里夫的家門口。
這才出現了開頭那一幕。
那個時候,聽到敲門聲的沙里夫和其母親前來開門。
看見面前這個黑頭髮黃皮膚的男人,母女倆心中充滿疑惑。
沙母更是直接開口問道:
“你是誰,為什麼來這兒,你是中國人嗎?”
沙里夫母親
郭崇立面帶微笑,回答道:
“是的,我是中國大使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前些日子受到了沙里夫寫給我們的信,今天來就是想找沙里夫的。”
沙里夫聽到這話,激動得一下子叫出聲來,蹦蹦跳跳地尖叫道:
“天吶,我沒想過你們真的會相信我,會來到我家!謝謝你們的信任。”
看着眼前這個興奮的小女孩,郭崇立更加覺得此事有“蹊蹺”。
更重要的是,沙里夫的外貌仔細一看,其實還是和當地人有差別。
她的捲髮沒有當地人那麼貼頭皮;
皮膚也比其他人要白很多;
眉宇間有種說不出來的亞洲人感覺......
而郭崇立的到來讓沙里夫和她的家人也都驚喜不已。
特別是沙里夫。
她萬萬沒想到,自己帶着僥倖心理寄出的信,居然會得到回復,還是大使本人親自前來。
她的家人更沒想到,中國的大使竟如此平易近人。
見狀,沙里夫的母親立馬邀請郭崇立來到家裡客廳。
沙里夫
接着,她給大使端上了一壺用開水泡開的茶,還是類似中國茶具所盛。
郭崇立隨即注意到這一細節。
要知道,這與絕大部分非洲家庭不同。
儘管非洲受英國殖民影響,也喝茶。
但通常他們喝的是調和茶,用的是帶有金邊的杯子。
於是,他試探性地問道:
“不好意思,我想請問,您家都是喝茶的嗎?”
沙里夫母親笑了笑,說道:
“是啊,這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習慣。”
聽到這裡,郭崇立迫不及待請求沙里夫的母親給他講一講他們祖先的故事。
如此一來,沙母便應其請求,將祖先流傳下來的經歷娓娓道來......
沙里夫
故事大約發生在公元1400多年的一天。
當時,因風暴天氣,印度洋帕泰島附近海域狂風巨浪。
一艘商船也因此被吹壞桅杆,不幸觸礁,無法繼續前行。
最終,一行人只能就近靠岸。
而他們的到來,打破了當地的平靜,引起居民們的恐慌。
那個時候,村民聽到響動,紛紛舉起家中棍棒去到海邊。
接着,一行人悄悄躲在海岸不遠處。
等到他們看清從船上下來的一大群黑頭髮、黃皮膚的人,心中更是充滿敵意,為是來自外國的侵略者。
而從船上走下來的,正是我國明朝派遣下西洋的鄭和一行人。
鄭和下西洋
事實上,他們一下船就發現躲在不遠處的村民們。
但奈何,雙方語言不通,無法交流。
他們也自知對方是將其當成壞人,所以警惕。
只是,天色漸漸變暗。
為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衝突,鄭和一行人決定在海岸邊紮寨。
以離村子遠一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友好之情。
而正是此舉,才讓樹叢里的居民稍微放心,後各回各家。
只不過,在這個島上,島民們除了要擔心外來者,更會害怕一種生物。
那便是蟒蛇。
或是因為生態好,村子裡總有蟒蛇在夜晚出沒。
就那個時代而言,這些生物嚴重危害着當地村民的生活安全。
但無奈的是,因村子落後,眾人根本不知道此為何物;
加之他們連一件像樣的鐵制工具都沒有。
所以,大家也拿它們沒有辦法。
某天晚上,蟒蛇照常出現。
這一次正好是在鄭和等人安營紮寨的附近。
好在當晚船隊一船員及時發現,並立馬通知鄭和。
一路所見所聞,早已讓他處變不驚。
聽聞這個消息後,鄭和僅僅思考了一會兒,便立馬給出對策,讓手下前去設置陷阱。
等到他們將裝置做好後,他又帶領幾個力氣大、手腳靈活的手下分頭引誘這條蟒蛇,將它引入其中。
最終,眾人合力將這條危險的蟒蛇除掉。
鄭和下西洋
“禍害“被除掉的喜訊隨之傳遍村落。
村民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都高興壞了,對鄭和一行人更是有了改觀。
後來,在村長帶領下,群眾自發前去將水手們迎入村內。
雖然因為語言問題,雙方只能用手比划進行交流。
但時間一長,彼此還是培養了一定默契,大概能明白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彼時,鄭和對村民們說道:
“我們來自遙遠的東方,大明王朝,奉皇上的命令,遊歷各方,睦鄰友好,互交好友。”
沙里夫
聽聞這話,村長立馬站出來,說道:
“謝謝你們,實在太感謝了,替我們除掉了那條蟒蛇。歡迎你們來到我們的村子,我們叫做‘上家村’,你們的船壞掉了,就在我們這裡住下吧,可以等船修好了再離開。”
從那以後,鄭和等人便在村子裡暫時住下。
當時,明朝的各項技能都遠強於當地。
於是作為感謝,鄭和帶領部下先是教會當地人一些農耕技術和生活技能。
後來機緣巧合下,船隊中一名略懂醫術的水手還用中醫療法醫治好一位患病村民。
沒過幾天,此人便又生龍活虎。
這種恢復速度,在當地人眼裡簡直不可思議,紛紛稱其為“神醫”。
更有甚者,直接雙腳跪地,請求拜師學藝。
架不住村民們的熱情,加之秉着宣傳精神;
這名水手便將自己會的一些中醫治療技法統統傳授給當地百姓。
中醫藥材
時至今日,帕泰島西尤村裡都還有人精通中醫。
只不過,快樂總是短暫的。
時間一天天過去,鄭和眼看船快修好,覺得是時候離開了。
於是,他召集全村村民,感恩地對大家說道:
“謝謝大伙兒一直以來對我們的照顧,我們是時候回去復命,回到我們的家園了!”
聽聞這話,在場一些村民留下了不舍的淚水。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他們早已把鄭和一行人當作自己家人。
而就在這時,鄭和一位部下突然站了出來並說道:
“啟稟鄭總管,我想留下來!”
鄭和聞聲望去。
只看見這位手下的旁邊還站着一個長頭髮的姑娘。
兩人攜手而立。
鄭和頓時明白了事情緣由。
他沉思片刻後,對所有手下說道:
“我知道了,是我考慮不周全,也罷,既然想留下來那便留下來吧,還有人想要留下來嗎?”
首領一聲令下後,陸陸續續又有幾人站了出來,表示自己也想留下。
見此情形,鄭和笑了笑,說道:
“那好。你們想要留下的都可以留下,我不會阻攔你們組成家庭,希望你們在這片土地幸福生活下去。”
話音剛落,他轉身從船上箱子里拿出一些從中國帶來的瓷器留給他們作為紀念。
明代瓷器
緊接着,鄭和等人便在村民們的目送下,揮手告別了這片土地......
前往中國 留學之路
講到這裡,沙里夫的母親眼裡已飽含淚水。
她轉頭拍了拍身邊的女兒,對她說道:
“沙里夫,把我們家裡珍藏的東西拿過來給大使看一看。”
聽罷,沙里夫立馬跑去房間。
不一會兒,她就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塊手帕走了出來。
看起來,這裡買呢似乎還包裹着一些東西。
等她拿到郭崇立面前後,才敢輕手輕腳地打開。
這時,沙母卻在一旁低頭,略帶歉意地說:
“本來我們保存得很小心。
但前幾年,因為一次意外,不小心碎了。
可這是祖先留下來的。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將碎片收藏了起來。
我們絕不能夠忘記祖先。”
順着手帕望去,首先映入郭崇立眼帘的是熟悉的青花瓷花紋。
他隨即拿起一塊瓷片,仔細打量起來。
其發現雖然瓷器已成碎片,但看上去依舊色澤清雅,紋理清晰。
接着,他放下瓷片。
看着眼前把“碎片”當作寶貝珍藏的沙里夫一家人,郭崇立的雙眼不禁濕潤。
他小心問道:
“太好了,我可以將這些瓷片帶回去嗎?為了嚴謹,我需要找專家鑒定一下。“
自然,沙里夫母親二話不說同意了。
等到回到大使館,郭崇立連忙找來一些文物鑒定專家。
“是明朝的沒錯!”
經過多名專家反覆拿放大鏡確認,得出此結論。
這話一出,周圍的工作人員都感到十分欣喜。
沙里夫
而郭崇立聽聞後,心中卻突然想到另外一件事。
第二天,他又去到沙里夫家中,對其說道:
“沙里夫,好孩子,你真是鄭和水手的後裔。”
聞言,她一下激動得抱頭痛哭起來。
一直等到情緒緩過來,沙里夫才開口問道:
“那我......那我,可以去中國看看嗎?”
郭崇立十分自然地回答到這個問題。
甚至在他心中還有一點不解:
我國向來歡迎各國人民,她為何說得如此悲痛呢?
想到這兒,郭崇立不禁好奇地問:
“當然!可你能告訴我,你為什麼這麼想去中國嗎?”
聽到這個提問,沙里夫臉上露出一絲悲傷的神情。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勉強擠出禮貌的微笑,說道:
“我們村子的條件相比於其他地方來說並不發達,甚至有些貧窮。
在這裡,因為上不了學,沒錢上學,大多數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
特別是女孩子到了我這個年紀,一般家裡都會為她們安排婚事,結婚生子。
我家裡也不例外,我的兩個姐姐就是這樣。
而我,自然也逃不掉這個命運。
這正是我寫這封信的原因。”
說到這兒,沙里夫聲音開始顫抖,帶些哭腔,繼續說道:
“在這裡,有很多女人因為丈夫酗酒賭博,過得十分凄慘;
甚至每天被丈夫暴打。
可是她們只有忍受,因為還需要男人賺錢養家。
但我不想這樣。
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還想再多讀些書,想去中國看看,看看我從沒見過的家鄉是什麼樣子。”
看着眼前這個雖然生活不如意,但十分堅強的女孩,郭崇立非常心疼。
沙里夫
與此同時,他突然靈光一現,拍了拍沙里夫的肩膀,開心說道:
“中國教育部和肯尼亞一直有合作。
每年政府都會接收一批來自肯尼亞的優秀畢業生前往中國留學。
這對於你來說是一個去往中國的機會。”
沙里夫臉上的陰霾一下子不見了。
她對着郭崇立鞠躬感謝道:
“謝謝你!我一定會努力去往中國的!“
這是沙里夫免費去往中國的唯一希望,郭崇立也為她捏了一把汗。
彼時,他擔心在這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落,沙里夫無法學到足夠的知識。
那就意味着,她無法獲得“回家門票”。
沙里夫
一年後,沙里夫從高中畢業。
而郭崇立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當時,她雖順利畢業,但沒能拿到出國名額。
思來想去,郭崇立決定幫她一把。
他立馬向上級領導遞交了關於沙里夫的材料,並說明其身份。
令人感到暖心的是,領導了解情況後,特批了一個從肯尼亞前往中國公費留學的名額,以圓沙里夫的“回家夢”。
2005年7月,沙里夫終於坐上飛往中國的飛機,前往江蘇南京(原明朝應天府)。
一路上,沙里夫都十分緊張,甚至有些恍惚,總覺得像是在做夢。
直到她看見人來人往的街道,鱗次櫛比的高樓,以及周圍一個個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時,才如夢初醒,頓時激動起來。
沙里夫沒想到自己真的來到中國,也沒想到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竟然如此發達先進、熱鬧繁華。
當時的南京市副市長得知沙里夫前來的消息,還親自接待了她。
不僅如此,副市長提前準備好了一條紗巾送給沙里夫,並對她說道:
“歡迎你的到來,也歡迎你回到你的家鄉!我會安排一個人,他將帶領你到處轉一轉。最後,你一定要牢記,好好利用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學習知識,以後將中國的相關歷史文化帶回肯尼亞,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沙里夫向市長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並承諾自己會努力學習。
沙里夫
也許是血液中流淌着中國人的血。
儘管從未踏足中國,但回到血脈之處的沙里夫還是和遊子歸鄉一般熱淚盈眶......
回到家鄉 幫助國人
後來,沙里夫決定選擇中醫專業。
為完全融入中國的生活,她還拜託自己的老師取了一個中文名,叫做“夏瑞馥”。
但在經過一段時間中國文化學習後,沙里夫知道要和祖輩一個姓。
於是,她給自己改名“鄭華”。
這是沙里夫第一次遠離家鄉。
最開始那段時間,因為沒有朋友,也沒有熟悉的人,每天晚上沙里夫都會躲在被子里悄悄哭泣。
但是她從未放棄過在中國學習的念頭。
而這一學就是七年時間。
沙里夫
她先後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拿到中醫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和中西醫結合兒科碩士學位。
2017年,沙里夫已成功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準備繼續攻讀婦產科博士學位。
通過十多年學習,她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並且在專業知識方面也相當優秀。
只不過回想才來中國那天,沙里夫仍舊記憶猶新,感慨說:
“南京對我來說是第二故鄉,我覺得那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我不僅學到醫學方面的知識,還有很多社會知識......”
事實上,這一路上都有無數質疑她身份的聲音。
甚至有人說她是造假騙留學名額。
不過對此,沙里夫並不在意,只會用一句話回擊:
“我覺得這一切並不重要。我是中國人,我也是肯尼亞人。不管我在哪裡,我都會為我學到的中國文化感到驕傲。”
沙里夫和母親時常通話。
但因距離太遠、時差問題,越洋電話信號又總是被阻斷,母女倆平時也沒有辦法長時間聊天。
自然,彼此始終都在牽掛思念着對方。
更重要的是,沙里夫心中還裝着家鄉人。
沙里夫
因此,談及畢業後的打算,她想都沒想就直接表示:
“我會回到家鄉,幫助同胞,為他們看病。
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訴那些15、6歲的小女孩,她們也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我想用我的決定向祖先們致敬。我會像他們一樣,帶着從中國學到的知識回到肯尼亞,幫助村民。”
後記
雖然很愛中國,但沙里夫還是選擇回到家鄉,貢獻自己的的一份力量。
或許若干年後,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會和自己的媽媽一樣,給孩子講述祖先的故事。
不同之處在於,沙里夫還會講述自己在中國的經歷。
那時,她會兩眼放光地說道:
“中國啊,是包容的大國,是友好的大國,是先進的大國,是美麗的大國……”
參考文獻
CCTV4《20200926世界聽我說》
國際在線《鄭和船隊水手“肯尼亞後裔”中國情濃》
人民網《中國與肯尼亞合作考察發掘肯尼亞海岸中國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