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唐朝到宋朝的數年時代,被多個君主看重,被後世稱作“老祖”,陳摶的一生充滿着很多的傳奇故事。
陳摶對於道教的研究程度很高,因此有很多人會想找他去算命,這也讓他與很多人都發生了一些流傳至今的故事。
但最著名的,是趙光義讓陳摶去看他三個兒子的面相。而陳摶一到三皇子府上,便轉頭就走,直嘆此府的人均不是凡人。
身世經歷
相傳陳摶其實並不是生下來就天資聰慧,反而在幼時還是木訥的,因此也不太受家裡人的重視。但在陳摶四五歲時,在河邊遊玩的他遇到了一個穿着青衫的婦人。
就是這次遇見,讓陳摶開啟了一段神奇的人生。年幼的陳摶走到老婦人的面前,慈愛的婦人輕揉了他的頭,便給他哺乳。
從那之後,據說陳摶的聰明才智像是被開發了一般,他在學習時可以一目十行,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少年。
身處普通家庭,家中對於陳摶的希望其實是平穩可靠,走上仕途。但是當時唐朝的科舉制度很是黑暗,在朝堂中愈發的腐朽不堪。若想通過科考,好似必須要把自己推向黑暗境地,在沉淪中與黑夜為伍。
陳摶不願那樣做,他想憑藉自己的才智努力來走向為官的道路,但這條路在當時太難了。結果毫不意外,榜上並沒有陳摶的名字。
但他沒有因此而過分沮喪懊惱,他迅速調整自己狀態,開始嘗試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的足跡甚廣,領略了很多自然風光,體會到不同地方的人情味。
隱居修行
在遊覽祖國美景後,陳摶萌生了隱居修行的想法。於是他便在武當山開始了他修身養性,看雲捲雲舒安然度日的時光。
自從來到這裡,陳摶閱書賞景,生活十分愜意。他也逐漸發現,在這世道之中,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很難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滿足。而沉澱在這自然之中,日日便好似與天地共舞,是精神的極大成就。
在隱居的日子中,陳摶也開始研究起道教的學說。他在這方面悟性極高,可以說是無師自通。他在山谷中經常閉眼靜坐修行,當有行人經過看到他時,他也能保持靜坐不動。
時間一長,便傳出山中有奇人的說法,有很多人會為了見到陳摶一面而來此尋找這位高人。陳摶的清修被打亂了,於是他又移居到其他地方修行。
被皇室接見
因為辟穀修行多年,陳摶的名聲越來越大,在民間很多人都知道山中有一位高人,精通道家學說,似有仙人之法。
當時周世宗從大臣那裡聽說了這位高人,便派人邀請陳摶來到宮中。閑雲野鶴般生活的陳摶開始並不願與皇室有交集,但無奈於皇權,還是動身前往了宮中。
周世宗一見到陳摶,便感嘆他的氣質不凡。那時的周世宗沉迷於道教的“煉金之術”,想讓陳摶傳授點石成金的法術。
但陳摶並沒有順應周世宗的意思,反而直言到,陛下本該憂心民眾天下之事,不應在此類歪門邪道上耗費心思。
周世宗並沒有因為陳摶的拒絕而生氣,他本就是很敬仰道教的人,他甚至還給了陳摶一個官職。但陳摶婉拒了周世宗的好意,連後來官員送的禮物都沒有收下。這樣的陳摶讓周世宗更加敬佩。
與宋太宗的故事
雖說陳摶的一生經歷了許多位君主,但在後世傳說中最出名的便是趙光義讓陳摶去給自己的三個兒子算命的事情。
趙光義對陳摶早有所耳聞,曾讓人私下請過陳摶算自己的命數,雖然只得到了“後代綿長”寥寥幾字,但還是讓趙光義覺得此人非比尋常,很有內涵。
後來趙光義坐上皇位,他是一個對道教很敬仰的人。他想把陳摶請到宮中為自己謀劃而鞏固統治,但幾次邀請都被陳摶婉拒。宋太宗趙光義很敬重陳摶,耐心地一次次請陳摶出山。
陳摶來到朝堂上,趙光義也沒有較真他的禮節表現。此時的陳摶年事已高,但身體還是很硬朗,於是趙光義向他請教養生之道。他對陳摶也很信任,會讓他幫助自己參謀政事。
他曾向陳摶詢問過大宋的命運,陳摶只回答了“天機不可泄露”,但這並沒有讓他對陳摶動怒。他曾因選皇子繼位而拜託陳摶去看自己的三個兒子的面相。
當時在選太子時,基本還是保持着立長子的規矩。在宋太宗心裡,也是覺得大皇子趙元佐是最佳的人選。趙元佐是兄長,看起來他的才智也足夠可以擔當大任,本身宋太宗對他還是充滿了期望。
但在陳摶去給三個皇子看面相時,去前兩個皇子府上時都很平常。但來到三皇子趙元侃府上時,剛進門便轉頭就走。
趙元侃府上的人都感到十分錯愕,連忙追上陳摶詢問。哪知陳摶卻說,只看侍從便知道,這府上的人必定都不是凡人。
言下之意十分明晰,三皇子趙元侃必定是將來皇權掌握之人。
但宋太宗這時仍對陳摶的這個說法半信半疑。上邊有兩個優秀的哥哥,看起來趙元侃繼位的可能性好像不太大。
但事實確如陳摶所說的那樣,趙元侃就是宋真宗。
當時一直受宋太宗喜愛的大皇子趙元佐,在叔叔的事情上與父親產生了分歧,趙元佐受了刺激,突然就患上了瘋病,後來還被廢為庶人。
而二哥趙元僖雖然不如大哥受父親喜歡,但立他為太子的朝堂呼聲也很高。但趙元僖卻後來突然離世了。
於是三皇子趙元侃便坐上了太子之位。加之之前陳摶的預測,很多人都非常看好趙元侃。也是因此,陳摶的名聲傳播得更遠了,民眾都認為他就是“仙人”。
結語
看淡了功名利祿帶來的浮躁,一心只沉浸在自己的修行之道中,這是陳摶的選擇。
他獨到的思想水平和極高的道教才學,讓他得到歷代君主的賞識,也會有人因他婉拒衣食無憂的富貴生活而惋惜。
但真正的心靈憩息從不靠錢財而衡量,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狀態,平靜安穩地過完一生,是陳摶心裡的“道”,也該是每個人該探尋的“道”。